教育部前高官:个人有责任交钱接受大学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7日15:09 金羊网-羊城晚报
教育部前高官:个人有责任交钱接受大学教育
教育部前高官:个人有责任交钱接受大学教育

  从免费到收费,直接运作这一改革全程的“操盘手”王炽昌回看十年改革

  本报首席记者 樊克宁 本报记者 陈晓鸿

  恢复高考30年来,有关高考的改革未曾间断:从对于高考体制的改革:如免费到收费、大学扩招,到对于考试本身的改革:如实行标准化考试、改革考试科目、全国一卷到各省出题、网上评卷……

  与改革相伴,各种争论亦从未间断:关于学业负担、关于收费、关于应试教育、关于贫困生、关于高考存废,甚至关于高考作文题……

  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年年高考,都成为社会的焦点。

  本报今天推出“恢复高考30年”最后一个系列,从高考中折射出时代的见证、对社会的影响……

  王炽昌:

  ●很多事情先立了以后才破,矛盾会少一点。

  ●政府工作报告说,要搞助学。我想,助学金制度又要恢复了。

  从1986年到1998年,王炽昌在教育部当了12年学生司司长。

  这是一段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最具争议性的时期。主要事件是大学招生从单一国家计划(即免费上大学),增加了由用人单位交费的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计划、委托、自费“三轨并存”,引致弊端丛生,遭到“分不够,钱来凑”的剧烈批评,遂于1997年全面实行并轨收费,中国免费上大学的历史由此终结。

  大学从免费到收费,改革已经完成十年。直接运作这一改革全过程的王炽昌,今天如何评价这一重大事件呢?

  两个动力推动大学全面收费

  记者:“三轨并存”到了1993年,交钱和不交钱的比例各占一半。有的学生考分不够,就交钱降分,一些学校降分竟至100分,同一班级新生之间的分数差距甚至达200分,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谴责。1994年实行并轨,三年完成,这样做的动机是为了实现录取公平。为什么会想到以全面收费的办法治理“分不够,钱来凑”问题?

  王炽昌:“三轨并存”的时候,国家计划招生这部分已经开始逐步收费,从100元到300元,这个数目还在承受能力以内,它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免费上大学的观念。到并轨的时候,就全面收费了。因为大学不是义务教育,个人有责任交钱受教育。当时,专门有人根据工资收入测算交费的承受能力,算出来北京地区在1000元左右。各省是由教育、物价、

财政部门共同制定收费标准,根据当地经济收入情况来定。

  记者:这么说,推动大学全面收费的,当时有一个外部动力,就是已经出现了单位交费委托培养和自费读大学的情况。那么内部动力呢,比如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有没有关系?

  王炽昌: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比如清华大学,1万个学生,当时一年收1000元的话,一年就是1000万元。那时国家给清华一年1亿元,这当然不足。清华校长说,给我们清华大学的经费就是修一公里地铁的钱。学生交的这1000万,对一个学校来讲,可以做不少事情。

  记者:事实上很快就突破1000元了,一般每年都要交5000元左右吧。

  王炽昌:相对于国家拨给大学的,个人出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有过一个测算,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教育成本是5万元。按照文件规定,个人出的部分只占教育成本25%左右,培养大学生还是以国家财政为主。

  出发点就是想搞

助学贷款

  记者:当时实行全国收费的时机是不是早了一点?东部的承受能力还可以,西部还不行。当初有没有考虑过困难地区少收一点,或者不收?

  王炽昌:我记得当时考虑到了各地的情况,所以把权力下放到各省。西部地区可以定五百、八百,广东地区发达,老百姓收入比较高,可以定得高一点。

  记者:现在有人提出,科举制度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让一些很穷的人从山区里出来,这是实现人才流动的最便捷的方式。可是收费对他们有影响。对这种情况,当时是怎样考虑的?

  王炽昌:当时也考虑到贫困的、山区的学生怎么办?考虑了国际上的一些做法,比如搞教育贷款,工作以后再来还,办法是国家贴息。但是不好弄,银行感到风险太大,说要么国家来担保。而且,学生的诚信制度也没有建立起来,十几年以前就考虑到这个问题。当时提出成立一个教育银行,专门来搞这个事。后来教育银行没搞成,就成立一个中国教育投资公司,但后来也都撤了。出发点就是想搞助学贷款。

  先“立”后“破”矛盾会少些

  记者:助学金是为解决贫困生的吃饭问题而设立的,一直以来它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以前很多学校是把助学金变成饭票发给贫困生的。全面实行交费上大学后,为什么把人民助学金给取消了?

  王炽昌:当时设想助学金免除后,希望你去贷款,去学校

图书馆、计算机房搞勤工俭学,这样至少可以解决吃饭的问题。有人甚至讲,以前助学金的钱,就成了勤工助学的钱。一实行起来,我发现这个里面有些脱节,还是破和立的问题,要是先立了以后才破,矛盾就会少一点。

  记者:很多事情先立后破,要比先破后立好很多,我觉得您说得特别好。记得并轨后出现过这种现象:有的毕业生还不起贷款,学校就扣毕业证,大概也是先破未立导致的。

  王炽昌:学生不还贷,学校扣证,当时我问学校怎么回事,学校也有道理:说不是有规定吗,在财务没清理之前是不许离校的。我想这是一个新制度出现时,不可能考虑得那么周全,只能在实施过程里面解决。当时教育部的周远清副部长对我说,他是从湖南桂县出来的,那是山区,家里没有钱,上清华全靠国家助学金。他说我感到助学金还是不能少。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因为奖学金是奖励品学兼优的,达不到那个标准的,你又是山区出来的,就可以通过助学金完成学业。今年我看到政府工作报告说,打算拿出多少个亿来给教育,要搞助学。我想,助学金制度又要恢复起来了。现在学校有一条承诺,所有收到录取通知的,没钱的不会让你不上学,还开了绿色通道。所以我想,从学校,从教育部门都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对贫困学生没有歧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