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称日军慰安妇制度属有组织行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8日07:12 人民网

  7月7日,中国首份慰安妇受害事实调查报告全部公布完毕。调查结论认为,设立“慰安妇”是日本军方有组织的行为。此前,相当数量的日本政客曾公开在国际社会辩称“慰安妇的存在是个别日军的行为,而非军队组织行为”。

  昨天,中国原“慰安妇”受害事实调查委员会首先公布了部分日本战犯的口供。这些口供表明,二战期间,日军设立慰安所的城市包括:安徽巢县,江苏吴江,山西闻喜、霍县、阳曲,湖北当阳、宜昌、荆门,以及东三省的部分城市。

  该调查委员会查明,部分档案中曾记载着被日军强征为“

慰安妇”的338位中国妇女的姓名,她们在1944年4月至1945年8月,经日本军医体检合格后,被分别押送到日军在河南、山东、唐山、天津等地日军驻防部队充当性奴隶(即“慰安妇”)。

  档案资料还显示,日本关东军曾接日军南方部队的报告,称曾在南京设立5处慰安所,在杭州设立1处慰安所,关押了29名“慰安妇”,有11名是中国妇女,其他为朝鲜和日本妇女。

  调查委员会认为,军医体检、多处设所表明强征“慰安妇”是日本军队有组织的行为。

  抗战馆举行

  “七七事变”史料展

  本报讯(记者石毅)一场名为《难忘七七珍爱和平》的史料展昨天在

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此次展览首次展出了国内其它抗战纪念馆及民间的部分珍贵藏品。

  抗日战争名将吉星文战争期间使用的大刀出现在此次展览上。该展品由其居住在台湾的后代提供,据吉星文的儿子吉民立说,这是吉星文的遗物首次在中国大陆正式展出。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张自忠初葬处石碑等一批珍贵战争史料。

  9位抗战老兵重返卢沟桥

  本报讯 (记者石毅) 昨天上午,9位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70年后重返卢沟桥,缅怀历史。他们是当年“七七事变”幸存的29军老兵。

  老兵们中的多数人都是70年来首次回访卢沟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87岁。他们分别是来自北京的马步先、沈甸之、吴江平,河南的崔金品、赵金典、赵新立,重庆的张可宗,天津的孙敬生和南京的李鸿斌。

  老兵卢沟桥上行军礼

  由于老兵们年岁已高,不得不在家人的陪同下参加纪念活动。有的老兵还特意佩戴了当年在战争中获得的勋章。赵新立告诉记者,他胸前佩戴的勋章,一个是淮海战役勋章,另一个是渡江战役勋章。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宛平城外,“卢沟晓月”碑亭前,9位老兵在口号的指令下列队报数并向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人们行军礼。尽管有的老人行军礼时,手不停地发抖,但仍然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一,二,三……八,九!”老人们洪亮的声音在卢沟桥上空回荡。

  朗读诗句时热泪盈眶

  “民族兴旺的命运,正担在我们两肩……挥舞起锐利的剑,冲杀向敌人的胸前,报了民族仇,偿了我的愿,死有何憾,死有何怨!”87岁的老兵,空军指挥学院训练部顾问沈甸之激动地当众朗读当年写下的豪迈诗句,动情之处,不由得眼眶湿润。

  15分钟的纪念活动结束后,赵金典等几位老人由于身体不支,不得不返回宾馆休息。而其余的老人则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

  参加活动前立“生死状”

  9位老兵中,88岁的赵金典由于患有脑血栓不得不坐在轮椅上参加纪念活动。组织者之一张国威告诉记者,出于身体原因,原本没有打算让赵金典参加,可是老人一听说有这样的活动,就坚持要来。临行前,他的儿子对张国威说,老人多年来都盼望回到卢沟桥,只要能满足他的愿望,就算出现危险,也绝不怪罪他人。

  崔金品老人在出发前,也通过他的孙女以手机短信形式立下“生死状”。儿女们不得不陪着老人前来参加纪念活动。

  

二战劳工为老兵捐款

  5位目前居住在北京的二战被俘劳工昨天也来到纪念活动现场。78岁的幸存劳工李良杰说:“如果没有这些老兵,我当年就回不了国。”为了对老兵表示感激,李良杰等二战劳工带来了鲜花,在纪念活动现场献给29军老兵。与此同时,李良杰还向两位生活困难的老兵捐款。

  据悉,常年以来李良杰坚持资助生活困难的老兵,每年的捐款数额近万元。(记者王一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