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17:41 新华网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今年6月1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并强调,3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就在不久前,国家新批准了设立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由原来的经济建设为主,发展到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平的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对制度创新的强烈需要。

  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区域经济总量高速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谁也不能否认,区域经济整合已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越来越重要的支柱力量。

  经济新格局: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

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此同时,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开始步入有组织有制度保证的实质性“共谋一体化发展”阶段。“上下互动”意味着,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直是推动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全国性的区域发展问题的同时,一些省、市、自治区纷纷提出或实施内部区域发展与合作新举措。

  中国此前的经济格局一直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虽然其间一些省、自治区也在尝试着进行区域合作,但由于区域制度缺失,缺乏强有力的上级协调机构,这些地方性的协调不具有约束力,很难在跨省合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审视,党的十六大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新动向、新突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首先,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意识到了促进内部合作与打造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培育上。例如,山东省提出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思路;河南省提出“中原城市群”概念,提出要将其建设成为撑起中原崛起的“擎天巨柱”;湖南省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定为“中国第五极”;湖北省规划建设“武汉经济圈”;江西省提出再造“昌九工业走廊”;安徽省提出“合肥-芜湖都市带”概念;陕西省继“关中经济区”后又提出了一个“大西安都市圈”构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酝酿构筑“环天山经济圈”。

  在2004年,几乎每个省级行政区都不约而同地扛起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大旗,这是对客观发展要求的一种必然反应。地方政府谋划区域发展,是由于单打独干已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这一轮区域经济整合中呈现出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利于形成利益共同体。中央层面和地方层面种种“上下互动”迹象传达着这样的信号———在历经几十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中国经济格局也将由此改变。

  发展是硬道理,民生是落脚点。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努力。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是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中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张可云) 来源:半月谈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