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背后的巴西往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11:48 《环球》杂志

  6月中旬,11部风格不同的佳作让喜欢电影的北京人品尝了一道叫做“巴西电影周”的风味大餐;而业内人士或许更为关注的是:十几年来,巴西电影从喧嚣到沉寂再到突然崛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环球》杂志记者/夏海淑 乐艳娜

  对于不大关注电影的普通中国人来说,不知道巴西电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多年来,无论是我们的电影院还是电视台,几乎都没有完整地播放过一部巴西电影。

  不过,如果你自称热爱电影,不知道巴西电影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最起码,你应该听说过《上帝之城》和《中央车站》吧?它们都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并且,都是巴西制造。

  电影,巴西的又一张“名片”

  就像曾经的欧洲电影、伊朗电影一样,近年来,拉丁电影尤其是巴西电影,在中外电影爱好者的小圈子里正受到越来越热切的关注——在许多发烧友看来,只有看过这些电影了,才称得上对世界电影有所了解。

  而巴西电影也的确没有辜负这样的期许,从1998年那部细腻温情、感人至深的《中央车站》开始,巴西10年来推出了不少令人惊叹的电影杰作:《上帝之城》《卡兰迪鲁》《摩托日记》……

  电影,几乎成了这个原本以足球和桑巴舞而闻名全球的国家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似乎让人很难相信,就在此前的几十年里,巴西电影经历的是漫长的浮躁和一段彻底的死寂——1969年到1990年,由于军事独裁政府的统治,巴西电影虽然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佳片难得一见;而1990年到1994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文化部与电影局均被取消的巴西,5年内竟然不曾拍出一部故事长片。

  从几乎绝迹到迅速崛起,是什么让巴西电影复苏得如此强劲?

  电影复兴的背后

  这一切首先应该归功于巴西深厚的电影基础和文化底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在著名的欧洲电影“新浪潮运动”之前,巴西电影人就已经展开了一场颇具声势的“巴西新电影”运动,并获得了相当的国际声誉,包括摘下1962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90年代,巴西电影虽然陷入了最低谷,但那个时期的巴西电视业却发展迅速,很多出色的电影人也从中得到了锻炼——30岁以上的中国人大概还记得当年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女奴》吧,没错,它就来自巴西。

  更重要的是,巴西本身是一个极具文化特色的国家,它的小说、诗歌、音乐、舞蹈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既是电影生存的文化土壤,又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此次巴西电影展带来的《记得童年那首歌》《最美之物:Bossa Nova的历史与记事》《维尼休斯》,记录的就是音乐人的故事;《马库纳伊玛》则改编自巴西的现代主义文学名著;至于国内媒体介绍得最多的记录片《永远的贝利》,不用说,与巴西的足球文化息息相关。

  其次,巴西电影的成功也来自电影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切的人文关怀。纵观巴西这十几年来的电影作品,很少有不着四六的历史戏或是娱乐到底的动作片,相反,不少电影直面社会死角,如反映里约热内卢贫民窟残酷生活的《上帝之城》、深入巴西监狱拍摄的《卡兰迪鲁》等。

  电影的直面黑暗是因为电影人的足够清醒。《上帝之城》的导演费尔南多曾这样解释自己拍摄《上帝之城》的目的:“如果这个国家希望向前发展,我们必须要先认清自己的真实模样。”而另一位著名导演则在几年前告诉前去采访的中国记者,“我们巴西电影人还依然怀有这样的雄心,那就是拍摄一部电影,目的是为了探讨这个国家。”

  正是这种“探讨这个国家”的胸怀,加上巴西浓郁的文化气息、巴西人绚烂的想像力和独特视角造就了巴西电影的风格,也奠定了它今日的成就。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巴西1995年颁布的《声像法》,它对电影投资的鼓励政策,在资金和产业建设上为巴西电影的复兴打下了现实基础。

  当然,我们之所以关注巴西电影的复兴,是因为中国电影与它实在有些相似:悠久的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沉寂后的复苏经历以及同样根植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可能复制巴西电影的发展道路,但从它的经验、它的机制以及巴西电影人对待电影创作的态度里,我们可以思考的东西也许有很多。

  带着这样的想法,《环球》杂志记者采访了巴西电影局局长马努埃兰格尔。

  “电影业需要机制来支持”

  《环球》:这次在北京举办巴西电影节的情况如何?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呢?

  兰格尔:在北京,我们在电影节上展示了11部电影。这些电影在不同的地区拍摄,导演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风格。通过它们,可以观察巴西电影业现在面临的处境。

  巴西的电影业现在变得强大起来,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生产了更多的电影,也有更多的地方来展示我们的电影。2003年,我们只生产了大约3部电影,但是去年,我们生产了70多部电影。

  这次电影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与中国电影业相连的桥梁。当然,也是与中国社会相连的桥梁。

  《环球》:巴西是否在其他国家也举办过类似的电影节呢?

  兰格尔:有,但与这次还是有不同的。我们这次的任务更加广泛,不仅仅只是一个电影节。这次我们不仅有电影局的人,还包括政府里的人,比如说外交官。我们也与中国政府的官员联系,讨论合作的可能。

  《环球》:上个世纪90年代,在巴西发生过一次“电影复兴”的运动,到底是一场怎样的复兴?

  兰格尔:其实直到1989年,巴西的电影业是很强的,那时我们每年可以生产上百部电影。但这以后,电影界在政治的影响下,不得不进行重构。

  1991~1992年,我们每年只生产一部电影,这代表着国产电影占电影份额的0.05%。这是因为1990年初,我们选举了新总统,他决定把负责管理巴西电影的电影分配公司关闭了,同时结束了曾经促使电影业繁荣的机制。

  在巴西,像其他国家那样,电影业需要机制来支持其运行,使它们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电影抗衡。1993年,我们开始建设新的体制,来刺激电影业的发展,这就是“电影复兴”。

  《环球》:建设了什么样的新机制?

  兰格尔:我们制订了法律,规定公司如果投资巴西电影,可以少交税。这使各公司纷纷投资巴西电影,直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氛围。

  有了这样的机制,新的电影企业建立起来,新的分配机制也已经形成,票房也逐渐好了起来。在我们生产了更多电影的同时,市场变得越来越好,对于像美国这种国外的电影来说,它们在巴西的市场也好了起来。所以,巴西的“电影复兴”使整个市场都变得更好。

  “奥斯卡不是那么重要”

  《环球》:刚才你反复提到美国电影,巴西人对美国,特别是好莱坞电影的看法如何?

  兰格尔:在巴西,像其他国家一样,人们主要消费的就是美国电影。但是,巴西人民对巴西电影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当巴西电影在电视上播映的时候,很多人会收看,观众人数甚至会超过美国电影。

  在巴西,大部分人是通过电视来看巴西电影的,这些人是中下层阶级的人。如果到电影院看的话,票价十分高。这也是我们电影业存在的问题之一。

  《环球》:巴西电影有什么样的特色,使它们能与美国电影抗衡,甚至观众会比美国电影多呢?

  兰格尔:很奇怪,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却已经在中国第三次被问到这个问题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这是个关于风格的问题,巴西电影展示的是巴西的问题、巴西的生活。我只能说电影试图贴近真实。

  总的来说,巴西电影不是动作电影,没有那么多情感的起伏,也不像美国电影那样总有一个很明显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巴西电影更多反映真实的人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看待他们的人生。

  《环球》:拉丁音乐目前在世界非常流行。在巴西,是不是也会有很多音乐电影?

  兰格尔:我们做的音乐剧不多,但我们的电影里面有很多巴西音乐,像反映巴西节奏Bossa Nova的,在这次电影节展播的电影中也可以看到。比如说开幕电影《记得童年那首歌》,就是关于巴西乡村音乐的。

  在巴西,我们试图在现实生活中找寻电影的风格,这样肯定会有很多电影是有关音乐的。但目前,音乐不是巴西导演最关注的事,他们试图找一些更现实的题材。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做喜剧,但总体来说,我们的生产还是很多样化的。

  《环球》:中国人很看重奥斯卡还有戛纳电影节,那么巴西人呢?

  兰格尔:在我们的文化里,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还有柏林电影节都很受重视。不是说奥斯卡不重要,但不是那么重要。我们与美国电影业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密切,并没有很多巴西导演想获得奥斯卡奖,像你们的李安、张艺谋。

  “中国电影对我们来说很遥远”

  《环球》:在中国,最知名的巴西电影应该是《中央车站》了,那在巴西呢?

  兰格尔:在巴西,《中央车站》也是最知名的电影之一。但是到现在,巴西最有名的电影应该是《上帝之城》。

  《环球》:这些最有名的电影中,宗教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不是巴西电影的主要特点之一?

  兰格尔:巴西是一个宗教色彩很浓厚的国家,虽然没有一种宗教是为政府所选择信奉的,但是巴西人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我们很多电影都会反映巴西人民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环球》:在巴西,最有名的中国电影是哪一部呢?

  兰格尔:《卧虎藏龙》吧。不过,不知道它是否能算是中国影片,虽然导演是中国人,但是制作公司是美国,风格也是美国的,美国人还为这部电影投资。

  真正的中国电影对我们来说很遥远。电视上基本看不到中国电影。影院里也很少播放中国的电影,即使有,也是中国与美国公司合作拍的电影。

  我们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与中国政府合作,形成更好的渠道,使更多的中国电影能够在巴西展播,而不需要经过美国公司。同时,我们希望中国的电视和影院能够展播更多的巴西电影,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巴西电影的DVD了。

  《环球》:这次巴西电影节选择了《鸡犬不宁》的导演陈大明做推广代表,巴西电影业是否正在考虑与中国电影业合作?

  兰格尔:一家巴西电影公司正在投资中国导演拍电影,是关于在圣保罗的中国社区的。中巴两国的合作是非常具体的,我们也与政府协商签署合作协议。如果成功了,将会给两国电影业提供合作的新机会。

  也许将来在巴西,会有更多的中巴合作的电影,而不是美国电影。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