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蒙洼蓄洪区告别民众大迁移历史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02:0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黄勇
7月12日晚7时许,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保庄圩管理中心门口,73岁的张文府老汉悠闲地坐在家门口的凳子上抽旱烟,一边听着广播书场,一边看着几个小孩儿戏耍,一副尽享天伦之乐的神态。就在不到百米之外,举国关注的淮河,洪水滚滚,惊涛拍岸。 面对仅次于1954年的淮河历史上第二大洪水,处于洪水包围中心的阜南县干部群众们谈论最多的不是洪水的凶猛,而是今年从根本意义上告别了过去一发洪水、蓄洪区一启用便出现千家万户搬迁折腾的场面。 一位在现场负责防汛的阜南县领导告诉记者,蓄洪区内常驻人口15万多人。蒙洼设立蓄洪区以来15次使用,过去每次动辄就是五六万人大迁移,而且都是放弃用血汗钱建起的固定住所,临时搬到大堤上或庵棚里,百姓苦不堪言。2003年的大洪水中,转移人数有近两万,但今年7月10日蓄洪区使用之前的所谓“转移”,这一数字骤降为3684人。其中绝大多数农户是在安全地带或在地势较高的庄台已有固定处所。为了看鱼塘、守瓜地和看护大面积农作物而在蓄洪区内搭建临时住所的,这次算是重新回家。搬迁的模式也因此彻底调了个儿,改为从临时地点向固定地点转移。与15万多人相比,3600余人的动静很小,更谈不上有什么“群众伤亡”的事情。 折腾的减少源于2003年大水之后的痛定思痛和科学、合理、到位的投入。从2003年到现在,光是阜南县王家坝镇各级政府就投入了近两亿元,重修水闸,抬高保证水位0.3米。在千里淮河第一蓄洪区蒙洼境内,以乡镇为中心规划兴建了4个大规模的保庄圩,并整修和加固136个四周有石头护坡的庄台,将原来居住在低洼蓄洪区内的百姓几乎全部安置到安全地带。政府还投资为每个庄台打深井、安装自来水管道。据王家坝镇李凯镇长介绍,光是王家坝的一个保庄圩,各级政府的投入就达到6000万元。过去洪水没顶的老百姓,现在住在海拔26米且四周堤坝高筑、交通便利的保庄圩内,面对海拔两米的洪水,自然是心境泰然,“面不改色心不跳”。政府兴建保圩庄动员群众离开故土时,统一规划保庄圩内的新住宅,而且两房户补贴1.3万元、三房户补贴1.5万元,老百姓拍手称赞。 蓄洪区使用之前折腾减少,不仅让老百姓面对洪水的心态变得更加平静,蓄洪之后人们的应对措施也显得比过去从容许多。一位水利专家告诉记者,2003年王家坝闸的保证水位是29米,但一直撑到29.36米才放闸蓄洪。今年的保证水位是29.3米,但水位达到29.48米,即超过0.18米就及时按照最新防洪预案规定及时使用蓄洪区,达到在第一时间“削峰”的最佳效果。这也与蓄洪区内这几年建设之后防洪能力的增强有很大关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容”体现在很多方面,如7月10日中午11时开闸蓄洪,下午3时,217名医疗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和防疫队即全部进驻蓄洪区内,开展疫苗注射、消毒和常用药品发放等各项工作。7月11日一大早,由副科级以上干部带队的防汛救灾工作组进驻到每一个庄台和每一个行政村,开展灾情调查,宣传国家的补偿政策。至7月12日,已调运10吨面粉、4000公斤大米、2000公斤挂面、160桶食用油送往136个交通隔断的庄台。本报阜阳7月12日电 照片:7月12日,安徽省凤台县后胡村几名村民将刚领到的救灾物资用小船运回家。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