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淮河灾区居民住上砖瓦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3日15:12 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7月13日电(记者 王正忠 周立民)过去,每到淮河洪灾时,大堤上救灾帐篷绵延数里,数万群众蜗居其中往往备受煎熬。此类场景也深刻在了外界无数关心灾情的人们的印象中。今年,淮河“洪魔”再现,这一幕却没再重演。

  7月12日,淮河防汛抗洪启用第二个蓄洪区——姜唐湖蓄洪区的第二天,记者来到这个蓄洪区所在的安徽省霍邱县。已进入蓄洪准备阶段的城东湖、淮河抗洪“最后一张王牌”城西湖都在霍邱县。

  6月26日以来的强降雨已使这里40多万人受灾、60万亩农田被淹,仅姜唐湖蓄洪就让6万亩耕地瞬间成为水乡泽国。汛情、灾情之重,历史罕见。

  这已是记者从业以来第三次奔赴淮河灾区。1991年、2003年,淮河洪水肆虐,沿淮数以万计群众饱受洪涝之苦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水进人退,撤离家园的人们,在救灾帐篷、自搭庵棚里,白天日晒雨淋、晚上蚊叮虫咬,度日如年。

  今年,淮河遭受1954年以来第二大全流域洪水,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老记者遇到了新情况”,这是同行数位记者的共同感受。从霍邱县城到城东湖闸5公里多的大堤上,居然没见到一顶救灾帐篷,而在2003年,这几公里长的大堤是8万多群众的栖身之所。

  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城东湖防汛指挥所。霍邱县副县长、城东湖防汛指挥所指挥涂自胜说:“我们已经从蓄洪区转移17个行政村、1904户共7000多人,光粮食就搬出78万公斤,可他们都不再需要救灾帐篷。”

  潘集乡玉皇新村76岁的蔡锦忠老人刚从蓄洪区内撤出。在一排数十间的平顶砖瓦房里,有两间属于他。他和老伴正忙着安顿搬来坛坛罐罐。这两间房大概50来平方米,不算宽敞,但两人居家足够。

  老人憨厚地笑着:“这就很好了,刮风下雨不用愁,以前发大水,我们在坝子上搭庵棚住,水退得慢,一住几个月,受的苦甭提了。”他的邻居们也都在忙着用拖拉机把家什从数里外蓄洪区的旧居里搬到这里来。

  村民们说,现在的房子是政府掏钱帮他们盖的。霍邱县县防指常务副指挥长孙俊解释说,2003年淮河洪水后,国家投资在沿淮实施移民建房,一户移民政府补贴1.7万元,霍邱县16400多户农民在政府资助下,在不易洪涝的地方建起了新居,这次派上了大用场。仅此一项,国家投资就达2.79亿元。霍邱县移民建房量占安徽省40%左右。

  移民建房仅是沿淮农民“安居工程”的一项。霍邱县委宣传部部长袁勤说:“全县今年没有一户住在帐篷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家几年来投1亿多元建起了3个保庄圩,3万多户、8万多人住在把洪水挡在外面的保庄圩里。”

  据介绍,在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等地,国家近几年还投巨资建起大量庄台,这是洪水中的一个个“安全岛”。

  灾区没见救灾帐篷的疑团解开了。孙俊说,以前几万人大热天住在救灾帐篷里,有时长达几个月,现在老百姓再也不用受这份苦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