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洞庭湖鼠患敲响生态警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4:55 新华网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老鼠如“黑潮”般滚滚而来,人们火烧、驱打、水灌、投毒,全力阻击……美国好莱坞灾难片中虚构的场景,在鱼米之乡洞庭湖边竟成现实

  从6月中下旬开始,原本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中的数以亿计的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群落蜂拥内迁,破坏防洪大堤,啃食农作物籽实和根茎,直接威胁到湖南洞庭湖区22个县市区的防洪大堤及数百万亩粮田的安全。

  沿洞庭湖大堤,排开了一条“人鼠大战”的战线,双方互有攻守。据了解,目前鼠灾已大部分被控制,鼠密度大幅降低。洞庭湖“人鼠大战”究竟要持续多久,胜负是否已见分晓,尚待观察。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数量巨大的东方田鼠大规模入侵,揭示我国最大湿地之一的洞庭湖区环境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生态警钟已经敲响。

  “水耗子”如同收割机

  “洞庭湖涨水时,老鼠铺天盖地,成群地冲上来……”湖南省岳阳县鹿角镇滨湖村村民心有余悸地对本刊记者说。

  滨湖村估计,此次经东方田鼠的洗劫,村里损失约百万元。在村中一处花生地里,满地乱窜的田鼠如收割机一般,将花生秧苗啃食干净,只剩一片黄土。西瓜地受灾最重,几乎被田鼠扫荡一空。

  正在孕穗期的禾苗,很合东方田鼠的口味。洞庭湖边很多已经发黄即将收获的水稻,被田鼠齐根咬断,稻田变成了“癞子头”。这时只要在稻田中扯起一根长长的纤维绳,像拉网一样拉到田边时,被赶出来的老鼠就会扑扑乱窜。湖边鼠洞密密麻麻,一脚踩下去,不是鼠尸就是活鼠。

  为防止数量惊人的东方田鼠入侵,益阳市组织群众沿洞庭湖大堤筑起了一道“防鼠长城”,堤下还开挖了30至60公分深的“防鼠沟”。6月下旬鼠灾高峰期时,来自湖中成群结队的老鼠很快就填满“防鼠沟”,“防鼠长城”下形成了一条触目惊心的“黑色鼠带”。一棒打过去,能打死两三只;一铲子拍下来,能砸死七八只。还有人干脆用捕鱼的抄网捉老鼠,一网能网住几公斤。统计显示,自6月21日以来,仅益阳市大通湖区已捕杀老鼠约90吨。

  本刊记者2005年第一次在洞庭湖畔见到东方田鼠时,曾感觉这个小家伙身上有某些“宠物特征”:身材纤巧,行动比较迟钝,不怎么怕人且看人的眼神傻傻的。

  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勇的研究报告揭示了这种“小老鼠”超常的生存能力和狰狞的群体本性。东方田鼠广泛分布于中国19个省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东方田鼠为其“长江亚种”,通常在5月下旬至6月初洞庭湖汛期,湖滩被淹时被逼成群越过围湖大堤进入垸内农田,成片洗劫各种农作物,可造成大面积绝收。迁移距离可达离大堤20公里的农田。湖水退后,田鼠会主动“班师”湖滩。

  湖南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汇总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鼠患严重的大通湖区、沅江市和资阳区,重灾区域沿河大堤两侧每平方米有鼠洞5至8个,多的达15个;沅江市在重发区挖鼠洞调查,一般每洞藏鼠5至8只,多的达10只;很多灾区一亩地中藏着300至500只田鼠,多的达2000只以上。

  令人稍感宽慰的是,今年5月,湖南省植保植检站联合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对于这次鼠灾提前作了准确预报;鼠灾发生后,湖南省各级政府组织数以万计的群众全力挡鼠、灭鼠,加上近两年在洞庭湖区修建和恢复了一些“阻鼠工程”。因此,截至目前,湖南此次鼠灾鼠量、发生范围虽远大于上一高峰期的2005年,但湖区内地受危害面积要小一些,约为50万亩。

  全力控制鼠传疾病

  洞庭湖区水网纵横,陆地、水面、湖洲、荒滩犬牙交错,生态环境比较复杂。对于何时开始出现鼠灾,老百姓说法不一。岳阳市一个湖滨乡村的老百姓说,老鼠每年夏季肆虐,是最近10年的事。

  根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湖南省植保植检站专家多年跟踪监测和研究发现,洞庭湖区鼠灾从上世纪70年代末爆发以来,几乎没有间断,并且随着人为因素促动环境的变迁,洞庭湖鼠灾越来越频繁,危害也越来越大。

  洞庭湖“人鼠大战”爆发后,社会关注不断升温。有网民支招说,发动大家吃老鼠,很快就能抑制鼠患。

  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刘年喜教授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东方田鼠、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等极易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在长江流域处于主汛期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洞庭湖的鼠患历史上,1979年,北洲子农场东方田鼠成灾时,就曾有524人患钩体病,214人住院治疗。

  相关资料显示,鼠传疾病主要有3大通道,一是以鼠体外寄生虫作为媒介,通过叮咬人体吸血时将病源体传染给人;二是体内带致病微生物的鼠,通过活动或粪便污染食物、水源,造成人类食后发病;三是老鼠直接咬人或病源体通过外伤侵入引起感染。老鼠传播的传染病包括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和钩端螺旋体病等。

  因此,打死和活捉的东方田鼠不仅不能吃,而且必须及时深埋处理,并对死鼠集中的大堤附近进行消毒处理,否则容易污染环境,造成疾病流行。

  鼠灾发生后,湖南省卫生部门已经派出流行病学专家赶赴洞庭湖区监测、预防鼠传疾病,所幸目前尚未发现由老鼠传播疾病的现象。

  鼠患已威胁湘江长沙段

  《瞭望》新闻周刊就洞庭湖鼠灾联系采访时,一个地方官员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不上什么新闻吧,老鼠年年有,只是今年多一点,用不着大惊小怪。湖区还有老百姓说,哪有那么多老鼠,我们这里没见到多少。

  专家对这种麻木心态感到担忧。一位权威专家对本刊记者说,洞庭湖鼠患,已经不再局限于湖洲和环湖地区。

  从监测记录上看,2003年,东方田鼠小试锋芒,溯流而上,威胁湘江长沙段,当时已经构成鼠灾级别。

  有消息称,洞庭湖区有地方为奖励群众灭鼠,给群众每条老鼠尾巴0.1元的奖励。而据《瞭望》新闻周刊实地调查,早在2005年鼠灾暴发时,灭鼠赏金就达到过0.2元/条(尾巴)。益阳市有个农民一天抓获1000多只老鼠,收入200多元。

  有农业专家坦言,今年鼠群总量大,灭鼠资金有限。从宏观上看,国家为防治农村鼠害,每年花1000万元用于科研,1000万元用于防治。但这项投入只相当于城镇鼠害防治投入的10%还不到,而我国90%的鼠害却发生在城镇以外的地区。长此以往,“鼠进人退”、鼠患日益深重的趋势将难以逆转。

  此次洞庭湖鼠灾发生后,有专家测算说,在洞庭湖区广泛开展奖励群众灭鼠活动,在未设防的1146公里洞庭湖堤岸修建防鼠工程,购买毒饵,需要投入资金数千万元,目前的开销,有些捉襟见肘。

  不少专家坚持认为,在生态环境适合东方田鼠大量繁殖的某些因素目前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应该建立起一个有足额财政资金支持的长效鼠灾检测、研究机制,密切注意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繁殖情况和水位上涨情况。同时,储备专门人力防灾、减灾,并建立起药物、毒饵等物质储备机制。

  鼠患敲响生态警钟

  近些年,社会上关于鼠灾消息持续不断,新疆、内蒙古等地都发生过程度不同的鼠灾。

  对于鼠灾的成因,有关方面往往归结于某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如今年洞庭湖特大鼠灾始于6月下旬,被称为受长江上游泄洪影响,大通湖区等地洞庭湖水位平均每天以0.5米的速度上涨,迫使平时栖息在湖洲上的东方田鼠陆续内迁。到6月23日前后,鼠灾全面爆发。

  但洞庭湖水涨水落,亘古如斯,为什么鼠患一年比一年严重?

  王勇研究员长期观测显示,东方田鼠平时主要栖息在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中特有的湖滩、苔草、沼泽、芦苇和芦荻等洲滩草地上。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枯水期越长,东方田鼠繁殖期就越长,数量越多。洞庭湖围湖加速淤塞,沼泽植被扩展为东方田鼠种群提供了更多更大的滋生场所。

  关于这个生态模式的通俗说法是:原本栖息在远处湖滩的东方田鼠,在洪水来临时大部分被淹死,数量难以累计增长。围湖后堤内进水受阻,有些堤坝修造后因倒塌而废弃,被围部分即能进水形成沼泽,来水又不猛不大,变成东方田鼠的乐园,田鼠数量逐年累积膨胀终致爆发成灾。

  此外,洞庭湖泥沙淤积迅速,这种沧桑之变使老鼠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本刊记者在注入洞庭湖的湘江、资江、沅江和澧水部分干流河段及其支流上看到,出于防洪、发电、航运甚至是改变某些城市景观和旅游价值的考虑,人们正在修建越来越多的大坝。研究表明,堤坝,特别是湖内层层围筑的大小堤及一些倒塌的堤,在汛期时成了东方田鼠避洪的“安全岛”和“中转码头”。

  从最近几十年的鼠患轨迹看,洞庭湖“围湖造田”、“筑堤灭螺”及相关流域建大坝,人为改变了湖区的生态环境——快则三至四年就使东方田鼠危害上升,迟则八至十年致灾。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危害明显加重,1978年开始,鼠灾阴影开始笼罩洞庭湖。

  湖区百姓说,这些年,老鼠的天敌让人吃得差不多了。专家们说,正是蛇与鼬等田鼠天敌被滥捕,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东方田鼠成几何级繁殖,并称霸湖洲。

  令人睹之震撼的鼠患退却后,夕阳西下时的湖畔,仍旧依稀可见“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景象,洞庭之美似乎没有多大改变。但密布大堤的小洞里,湖洲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中,刚刚过去的一幕告诉人们,那儿可能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因为人类活动数量剧增、进而可能反过来改变人类自身环境的鼠辈们的世界。

  刘年喜教授说,毒杀、陷阱、防鼠墙等等,所有工程、药物的防治手段,对日益猖獗的鼠患来说,都只是“治标”、应急的缓兵之计。必须采用生态方法,从长远着手,保护田鼠的天敌,并约束人类自身行为,逐步恢复洞庭湖流域的生态平衡。(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苏晓洲丁文杰)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