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建岳阳楼 为何未先忧鼠患?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04:3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本报评论员 张元龙

  日前,洞庭湖前的岳阳楼景区被当地政府斥资3.2亿元修整重建,据称是为了彰显“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与此同时,由于湖水二度上涨,湖区田鼠再度向大堤迁移。泛滥的洞庭湖鼠灾与辉煌扩建的岳阳楼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二者的产生与当地政府的作为关系密切。

  花大钱扩建岳阳楼,当地政府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而目前洞庭湖区当地政府号召人民灭鼠,购买老鼠尾巴进行“激励”,花的却只是几十万元的小钱。这姑且不论,我们需要看清楚的是,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在鼠患之前的作为与鼠患存在因果关系。

  正是当地的片面发展,导致了洞庭湖人与水争地的生态悲歌。先不说早年的围湖造田和盲目种杨树破坏生态系统,单说最近几年,当地政府部门真正在水上管事的只有渔政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些部门视国家资源为私产,水面、湖段被私人承包或买断经营,水能放干就放干,放不干的就抽干,抽不干的就用电打鱼。湖边的芦苇被砍伐用来造纸,环湖区101家污染造纸企业纷纷向湖里偷排黑水。花巨资形成的治污设施“晒太阳”。水被污染,渔业资源日益枯竭,渔民生活困难(详见《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10月27日)。吃资源成为地方群众脱贫的唯一途径。蛇被捉了卖钱就成为必然,即使没有广东人吃,也会卖给收蛇皮、收蛇胆的药材贩子。“公地悲剧”于是成为洞庭湖的必然结局。

  正是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使监督、管理不仅成了摆设,还加剧了洞庭湖的生态破坏。当地政府显然应该对洞庭湖鼠患承担主要责任,其领导、管理、监管、操作方面存在明显的疏漏和失误。

  在灭鼠时声称财政“捉襟见肘”,却在扩建岳阳楼景区一掷3.2亿元,这刚好为政府在洞庭湖区管理的作为上提供了最新的事实证据。当地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之名“保护”污染企业,使环境保护受制于片面的发展,才是洞庭湖区发展不协调的惨痛之根源。所以,岳阳县委宣传部有关人士说政府部门“直到涨水才知道湖滩上有这么多老鼠”,这句大实话并不出人意料。

  目前的问题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湖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也专门制定。畸形的利益驱动使得少数基层政府的权力部门和利益群体形成了一种“共享”机制,污染企业能向县财政上缴税收,所以污染屡禁难止。

  2006年松花江污染,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官员辞职。现在洞庭湖污染,当地官员无人引咎,这并非“官员问责制”的倒退,而是难在污染之责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可以承担。修楼也好,灭鼠也罢,政府的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方能落到实处。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