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经贸合作区:商务部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10:30 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14日,在东亚投资论坛上国家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表示,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由单纯的“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商品和要素双向跨境流动阶段转变。对外经贸合作区将成为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有关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以及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配套政策正在制定过程中。

  对外投资合作

  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呼吁已经持续多年,来自企业自身需求、更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期就已经存在。

  从1998年的战略萌芽到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开始成为国家有关方面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之一。

  转折已经在2006年发生。作为“

十一五”开局之年,去年我国对外投资额达到161亿美元,这比十一五规划中的预测超出了41亿美元,规划中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投资将达到600亿美元,而之前,我国从1978年对外开放到2006年的对外投资总额为733亿美元。

  截至目前,在官、产、学界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原因和背景分析存在广泛共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需要确保国民经济命脉的

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

  此外还包括,企业通过向海外投资使利润来源多样化,也有的企业希望通过在海外的投资和并购获得更多的技术,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和个人储蓄需要其它投资渠道,国内土地资源已经出现短缺的趋势,而且,通过海外投资和境外设厂,可以规避一些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

  中国正在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近3年来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增长71.3%,到2006年底,内地企业对外投资涉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行业由初期的贸易航运和餐饮为主拓展到生产加工、农业合作、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中国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采用并购的方式开展对外投资。

  曾为中海油在美国公关的美国艾金·岗波律师事务所北京首席代表康艾黎就告诉本报记者,“中海油失败的案例就告诉我们在对境外进行投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把非商业性的因素考虑进去,这是成本的一部分。”他表示,中国正在经历走出去大发展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正好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对外来投资加强审查的趋势相遇,使得局面复杂,不仅包括财务风险还包括政治风险和公众舆论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是走出去的现实性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国外民族情绪保守主义兴起,摸索中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正在被认可。

  境外经贸合作区

  中国依然在依靠自己在劳动力、基础设施以及广阔的市场等传统优势吸引着更多的外资进入。2006年中国吸引的非金融类外国直接投资为630亿美元,2005年为603亿美元,而2004年为606亿美元。

  相比这个数字,虽然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额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2006年的数字也仅仅是161亿美元,这距离按照国际惯例来看一个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和引资之间1:1.2的比例差得还很远。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表示,这个比例背后体现着经济规律的要求,中国随着经济的崛起,必然需要更多企业走出去。

  境外经贸合作区成为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举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指在国家统筹指导下,国内企业在境外建设的或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业链较为完整、辐射和带动能力强、影响大的加工区、工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经济贸易合作区域。

  这始于2006年11月海尔在巴基斯坦建立的第一个合作区。

  此外,在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计划中,在当地建立3到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在俄罗斯将建立两个合作区,江苏四家企业拟联合在柬埔寨创建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浙江华立公司正在泰国建设泰国罗勇经济贸易合作区等等。

  “这样的模式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也有利于东道国的产业集群。”廖晓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前,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的访谈时对境外经贸合作区的评价是,这“是商务部2006年启动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些合作区可以促使广大中小企业集群式地‘走出去’,以减少出境成本,也有利于我国政府对企业利益的保护”。

  廖晓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配套政策正在制定过程中。

  陈健也透露,该政策将对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支持,主要包括承担企业的一些非经营性风险,此外还有金融、保险、出入境、税收政策等。

  此前,有公开报道称,对每一个经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国家都将给予2亿到3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

  另外,商务部等部门正在加快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而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促进报告已经相继出版,这些报告面向所有企业和社会人员免费提供,这些报告的研究编制和印刷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来承担。本报记者 叶建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