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20年一体化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7日10:33 21世纪经济报道

  “半夜鸡叫,叫得太早也要被吃掉。”一位政府官员用这句话形容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曾经遭遇的10年停顿。在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1980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的提法在湖南这样一个内陆省份,确实显得过于超前了。

  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在停滞了10年之后,1997年再次踏上了征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越来越受到湖南省高层的重视。

  1985年:启动长株潭一体化

  与长沙漫长的历史相比,长株潭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瞬间。

  建国后,由于四通八达的铁路在株洲、湘潭一带交汇,从而彻底改变了两座小镇的命运。“一五”和“二五”期间,大量工业项目沿着铁路布局在株洲和湘潭。到了1983年,株洲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万城市人口、18亿元工业产值的中等城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长株潭三市形成了沿着湘江分布的“品”字形格局。

  长株潭一体化真正成为一个话题,是由现任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当初的一纸提案而起的。1982年12月,张萍向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交了一个议案,建议“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从此,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进入湖南省决策层的视野。

  张萍回忆说,当时改革开放进入了快速推进期。在全国“百花齐放”的竞争格局下,湖南的出路在哪里?湖南当时发展经济一个最不利的因素是,缺乏一个类似于广州或者武汉那样超大型的经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长沙在全国城市的排名是在30多名开外,无法对湖南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而长株潭三市彼此相距30-50公里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经贸和社会联系。在张萍看来,长株潭不应该是三座彼此隔绝的城市,而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城市综合体。如果三市进行有效地整合,那么经济实力将进入当时国内的前10名。如此一来,在北有武汉、南有广州、东有上海、西有重庆的中心地带,将崛起一座强大的城市。

  另外,残酷的客观现实也逼迫着长株潭三个城市在某些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步骤。由于彼此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以至于三座城市在国内必须最早面对区域协调的难题。

  首先就是产业的重复建设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三座城市均布局了“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湘潭发展了湘潭钢铁厂,而长、株又各自建设了一个小钢厂。这种重复建设,在电视机、电扇、半导体、无线电等领域一再出现。

  另外一个区域性的难题是环保。株洲的清水塘地区位于湘潭、长沙的上游,可株洲市却在这里布局了大量的冶炼、化工、农药等产业。缺乏区域性规划的弊端在当时就已经显现,长株潭地区的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三个城市之间的湘江也是整个流域污染最为严重的江段。

  张萍的提议获得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列为国家体改委的重点课题。通过进一步调研,他于1984年7月撰写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该年11月份,湖南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方案》,并且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株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长株潭经济区的建设。会议纪要对这个经济区的定义是:“它不是一级行政层次,而是打破行政区划,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用网络联结起来的经济联合体。”

  (上接第5版)

  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在1985年的元月成立。湖南省政府和长株潭三市政府共同出资,购买了四套商品房,作为长株潭规划办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办公人员也分别由省市政府四方派出。张萍作为第一任主任,亲自参与了长株潭经济区第一次启动的整个过程。

  10年停滞期

  工作在快速推进。

  长株潭规划办成立后,每个星期一都会召开办公会议,由省计委协作办的官员和长株潭三市的计委副主任参加。在更高层面,从1985年到1986年6月之间,先后召开了三次市长联席会议和12个行业的经济技术协调会。

  张萍说,长株潭一体化第一次启动时,他们是从大项目的联合开发入手。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在开完第一次办公会议后,就深入长株潭三市举办座谈会。在每个城市,他们都会询问同样的问题:你们认为长株潭应该联合开发哪些项目。然后把答案列成一个单子带回长沙。一个星期后,经过筛选,长株潭规划办整理出需要联合开发的10大工程。

  其中三个属于金融方面的合作。

  第一个是要建立长株潭三市资金拆借市场。根据当时的规定,银行不能跨市贷款。株洲的农业县多,湘潭的农业县少。在农忙季节株洲的资金紧张,而湘潭的资金却用不完。因此,两地的银行和政府都强烈要求打破这种封闭的金融体制。

  第二个是在长株潭实行票据的同城交换。尽管三地之间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彼此之间的票据交换却需要通过邮局挂号的方式进行,因此在途时间长达3、4天。

  第三个是能否在三地对重大项目组织银团贷款。在当时,银行的异地贷款是被禁止的。

  第四个工程是关于交通。

  在货运方面,由于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当时的货车的“空驶”问题严重。比如,株洲的货车运货到长沙,却不能从长沙运货返回,必须要由长沙的货车运出。三个城市都要求解决“空驶”造成的浪费问题。在客运方面,则第一次提出了要开通三地的公交车。

  另外几个工程分别涉及统一电话的区号、三地电厂的扩容、统一三地的城市规划、共同治理环境污染,以及在三市结合部联合建立开发区和进行企业整合等。

  张萍说,从1985年到1987年上半年,在将近两年半的时间里,第一次长株潭一体化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召集长株潭三市的人民银行行长在韶山开会,同意就长株潭资金拆借市场达成协议。票据同城交换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在三座城市的交汇处——易家湾镇设立长株潭票据交换站,实现了票据的当日交换。

  银团贷款问题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张萍带着三个城市的银行领导到了株洲电厂,就电厂扩容问题提供了银团贷款。

  交通方面,由于三方的支持,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货车“空驶”的问题,而公交方面也达成了协议,对站点进行了初步的勘查。

  此外,在城市规划、企业跨地重组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在三市联合建立开发区方面提出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并进行了初步论证。

  第一次长株潭一体化的进程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但到了1987年,冬天来临了。

  在这两年中间,在各种场合有反对的声音出现。有些人的态度相当激烈,认为长株潭已经是湖南最富裕的区域,省政府的政策不应该再向长株潭倾斜。

  1987年的上半年,张萍明显地感觉到当时的省领导对长株潭的关心正在减弱。“也从来没有说不搞了,但是领导不出面,市长联席会议就开不了,一些措施就推不下去。”

  1987年5月份,张萍正式提出辞呈,离开了长株潭规划办公室。

  一体化的新长征

  等到长株潭一体化再次进入湖南省政府的视野,已经是1997年的事情了。

  1997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长株潭三市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长株潭座谈会”。之后,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由时任省委副书记(后任省长)储波担任组长。

  张萍说,与第一次由联合开发大项目入手不同,长株潭第二次的启动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由“总体规划”启动。

  从1998年开始,湖南省计委牵头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五同规划”,即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环境共治。湖南又制定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概念性规划》。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炉,这被认为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区域性规划。在这个过程中,长株潭产业一体化等规划陆续出台。

  湖南省政府经过多年的强力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在一些领域再次取得了突破。

  金融同城已经实现。以前三个城市由两个电网覆盖,如今也实现了电力同网。

  在通讯方面,移动和联通已取消了长株潭之间的漫游费。

  利益牵涉最为复杂的是“环境同治”。20年前困扰长株潭的区域污染问题至今还在折磨着三个城市。因此,“环境同治”也被摆在了最优先的位置。

  2006年起,湖南陆续实施了四个“一”的政策。

  三市实行了同一个规划。“每个城市,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上什么项目,都明确了指标。”比如,规划严格规定了三个城市的水流交界处的水质标准。“株洲交给湘潭,湘潭交给长沙,水质应该达到什么标准,都有清晰的规定。”

  三市还实行同一个财政政策。对现有重化企业进行产业升级,产业置换。利用财政政策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减少污染。“实行增量和存量的调整相结合,向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过渡。”

  三个城市还实行了同一个关于环保的政绩考核标准。公布对三个城市在治污和减排方面的指标。“年底要在报纸上公布各个城市的考核情况。”环保不达标的城市,主要官员的考核将被减分。

  最后,三个城市成立同一支环保执法队伍。在省环保局设立长株潭执法大队。

  2006年年底,湖南省调整了“五同规划”的部分内容。将电力同网改为

能源同体,金融同城改为生态同建。长株潭一体化从此有了新的目标。

  2006年,长株潭三市全年实现GDP2807亿元,占湖南省的38%,一般预算收入也同样占到了全省的38%。省委书记张春贤说:“长株潭未来是湖南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引领发展的火车头,核心动力。”本报记者 陈善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