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肉蛋价格涨不停 通货膨胀会否再来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06:4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3.3%、3%、3.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已连续三个月突破3%的警戒线,持续走高。 普通居民的感受则更为直观:猪肉价格经过6月的高位震荡后,进入7月后继续上冲;中石油、中石化已向发改委上报调价申请;连月来深圳、广州等城市房价暴涨;股市的起起落落…… 诸多信号叠加起来,使得那些对于1988年和1994年的通货膨胀、百姓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仍然记忆犹存的人们,再次对今年是否会遭遇通胀心存疑虑。 6月的CPI数据预计本周正式出炉。此前,6月份CPI涨幅将超3%已成为官方预测,甚至有研究者预测称“有可能超4%”。 CPI的持续偏高,对于整个经济形势有什么影响?是否会出现人们担忧的通货膨胀?记者近日就此展开了采访。 食品涨价不会引发通胀 如果说与往年经济形势比较,2007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中存在的一些反差或明显变化,那么,当属物价的变化。 “物价没有大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袁钢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物价形势持乐观态度。 “先不说上涨,从5月的数据来看,CPI中的不少指标是在下降的”,袁钢明具体分析说,服装价格、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都在下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食品中的鲜菜价格下降2.3%,鲜果价格下降11.2%,尽管有季节因素,但因为是“同比”而非“月环比”,袁钢明认为这些指标还是非常有参考意义,因为“发生通胀的时候,上涨最厉害一般都是鲜菜、鲜果,因为它们最容易受到谣言传播或是紧张情绪的影响,出现价格跟风上涨,比如鲜菜价格在1988年上涨31.7%、1994年上涨38.2%,而今年以来的蔬菜价格一直都是在下降的”。 再从涨幅来看,与老百姓的感受相同,今年上涨最快的正是食品价格,5月就达到了8.3%,在当月3.4%的物价涨幅中,有2.5个百分点是食品上涨所带来的,特别是以肉禽价格、蛋价分别上涨26.5%和33.4%为最。 “从涨价原因来分析,就可以看出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造成食品价格上涨原因是粮价上涨。而粮价上涨又与国际能源短缺有关”,袁钢明分析说,由于国际能源短缺,国际油价持续走高,7月11日世界市场石油价格已突破每桶75美元,因此世界各国包括我国都在加快发展玉米加工乙醇产业,“粮变油”提升了粮食价格、饲料价格,对养猪、养鸡的成本有所影响,从而拉动了肉禽蛋的价格。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赵宝华认为,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类价格上涨是生猪疫病影响、以前养殖效益太低和当前养殖成本上涨较快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已出台鼓励政策,预计到10月左右肉价就将趋于平稳,而且蛋类价格已经出现了快速的回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也认为由于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充足,因此粮价上涨导致的CPI上涨不会长期持续。且从历史上来看,粮价只有涨幅超过20%才会对通货膨胀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目前我国粮食价格涨幅尚在10%以内。 涨价不会继续传导 CPI上涨会不会继续向宏观经济的其他领域传导?或者说,在其他宏观经济领域中是否仍存在将会诱导价格持续走高的因素? 除了食品价格外,在CPI中还有两个指标值得关注,一是居住类价格,二是耐用消费品价格。之所以要单独提出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前者和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密切相关,而后者的上涨则正是我国此前发生通胀的重要指标;而且,这两个指标都与工业生产、投资等密切相关。 先看耐用消费品。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曾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通货膨胀,一次是在1988年至1989年,通货膨胀率的峰值达到18%;另一次是1992年至1994年,通货膨胀率的峰值达到24%。在这两次通胀中,都曾经发生过日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价格疯涨和抢购热潮。比如,1988年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零售量分别增长20%至50%。 “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耐用消费品价格的增幅一直是负数,从去年开始才成为正数”,对于5月耐用消费品2.4%的增幅,袁钢明认为这是正常的。 再看居住类价格,5月份其涨幅达到了4%,在CPI中也处于高位。接受采访的研究者们都指出这反映出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上行,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的销售价格上涨6.1%,特别是以前的非热点城市如深圳等房价上涨很快。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袁钢明提醒,要继续对高档、投机型房地产进行调控,以防累积风险和泡沫。 这两个指标都与工业消费品价格密切相关,而今年工业消费品涨幅并不高。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2.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 而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真正的通货膨胀会出现货币增长过快,尤其是出现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工资和物价轮番上涨的情况。而最近两年我国虽然工资有所上涨,但企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仍远远超过工资上涨的幅度,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因工资增长而产品提价的情况,因此不存在工资上涨引起物资的上涨压力,也不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而且在他看来,只要CPI不超过5%,都只能称之为“物价上涨”,而不能叫做“通货膨胀”,5%到8%只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只有8%以上才是通货膨胀。 “CPI增长3%这是去年提出的调控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并不是指令性的或是强制性的”,张立群认为,当前价格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其增幅会超3%,但从全年来看,也不会距离3%远很多,预计还将在当初调控目标范围附近”。 涨价压力缘于流动性过剩 尽管CPI的走势并没有想像中值得忧虑,但是研究者们也认为,中国并不是没有价格上涨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主要在于资产价格上涨,在于日益增大的流动性过剩压力。 赵宝华认为,总体来看,宏观经济运行短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热,总需求扩张明显,CPI上涨明显。但前瞻性地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增长转型、结构优化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仍然有可能会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好势头。 袁钢明则选择另一个角度,从宏观调控部门的调控措施来反观宏观经济。他分析说,不同于此前几年从一二季度开始采取行政手段的情况,今年调控部门至今都没采取行政措施调控,相反则更多的采取经济手段调控,这说明,决策层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清楚的。 “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打压’措施,这也可以是保持经济目前状态的维持性措施”,袁钢明认为,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中国,加息是一个比较软弱的措施,甚至是一个支持经济以目前态势继续进行的鼓励性措施。“判断是否过热,并不是简单地看GDP的增长速度,而是要看有没有通货膨胀、是否出现煤电油运的短缺”,在他看来,“今年的态势比原来要缓和,而宏观调控则是要保持今年以来又好又快的态势”。 但在采访中,研究者们都提出了要谨防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为缓解流动性过剩,在6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近年来首次在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提出了“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向。 今年以来,央行已多次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具,并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截至6月21日,今年发行央行票据已超2.5万亿元。同时,财政部还发行了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同时,自7月1日起,我国调整实施共涉及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抑制外贸出口过快增长。 袁钢明认为,当前收缩流动性的手段是有效的,而这个时候可以由国家收住热钱投资,即“收住热钱,来做冷事”,这将是一举多得的。(瞭望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