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圣达:不可盲目推广中国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0:22 环球时报

  贺圣达

  中国模式是否已经形成了?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发展是否已形成“中国模式”?它又会对周边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何谓“模式”?如果按字义学或从工艺技术的角度讲,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可以称为模式。但在社会科学的分析中,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模式”的界定和解释,已不可简单地看作“标准样式”,而应理解为其发展带有连续性战略、相应的推进方式和制度建设,对于别的国家或者地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中国模式”,学术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有的学者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少,不宜或还不足以称为“模式”,但是,世界上有哪种模式,没有问题、没有不足之处呢?也有学者认为,称为“中国经验”更好一些,也更谦虚一些。笔者认为,既然中国现行的发展已持续了30年,发展成就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方式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称“模式”也没有什么不妥。因此,“中国模式”是可以成立的,更准确地说,是正在形成中的模式。

  当然,“中国模式”还在发展中,还不是一个完全成型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当然也存在它的问题。尤其是中国现在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

和谐社会,并且正在根据这样的发展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它的发展战略,制定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政策、举措。较为完善和成型的中国“模式”,是要到中国基本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才出现的。

  “中国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如果说“中国模式”基本形成,那么是否“中国模式”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向周边国家推广呢?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就拿笔者多年来研究的东南亚地区来说,东南亚是一个多样化突出的地区,东南亚十国的国情大不相同。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模式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在总体上看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除了新加坡,其他国家还不能说已经形成了发展模式,二是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东南亚国家发展模式和对理想模式的寻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中国模式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由于各国国情、发展水平、方向和需要以及对中国发展模式认同和认知的不同,也呈现出多种形态。比如,一些国家国情与中国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发展的总体水平落后于中国,两国关系好,执政党又经常交流治国、治党经验,从而在发展的一定时期内,在总体上把中国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来参考和借鉴。越南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南发展所走的路子和推出的政策,诸如在越共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开放(越南称革新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定向(或译方向)”的市场经济、渐进式地推进政治改革,以及一些具体的改革开放举措如设立经济特区、工业区、出口加工区等,都借鉴了中国的模式或经验,当然也结合了越南的国情,具有越南的创新和越南的特色。

  与越南的情况不同,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以及泰国等老东盟国家,发展水平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大多高于中国,在长期探索本国发展道路有其成功经验也有教训,与中国国情差异尤其是文化上的差异较大,不会把中国模式作为一种“模式”借鉴。尤其是以穆斯林为居民主体的国家,马来西亚、印尼可能形成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当时著名的美国学者亨廷顿就认为,“如果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继续发展,它们就可能在发展方面提供一个伊斯兰模式”。在这一问题上,一向“反西方”的马哈蒂尔的看法与亨廷顿“异曲同工”,他认为拥有伊斯兰文化遗产、经济迅速增长的马来西亚将有机会创造一个“完整和天然的伊斯兰发展模式”。新加坡前驻美国大使许通美也认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成功可以作为伊斯兰世界的典范。它们的模式比伊朗更具有吸引力”。但是,无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他们的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中,还没有成为得到其他国家所肯定的一种发展模式。至于菲律宾,在政治发展方面已确立起了自己的模式,在宗教、文化上,也有受天主教影响大、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影响较深等特点,其发展模式虽未定型,但有其显著的独特性,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与“中国模式”的差异性还是较大的。

  而对于新加坡而言,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远高于中国,并且已经形成为人称道的发展模式,也由于海岛城市国家的特殊性,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中国模式对新加坡的发展是不会产生“模式”上的影响的。但是,作为在东南亚和世界上有影响的国家,也是东南亚国家中在中国投资最多(约占东盟国家投资70%)和贸易量最大(占东盟国家对华贸易的25%)的国家,也由于在民族关系和文化上与中国的关系,新加坡领导层一直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一些领导人如李光耀明确地肯定了“中国模式”。

  周边国家更看重中国机遇

  尽管近几年东盟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都表示了要学习中国发展经济,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他们普遍重视和首先关注的,是如何抓住规模巨大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减弱因某些领域出现竞争而造成的压力,通过扩大与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加快东南亚经济发展,而并非中国模式的影响。东盟秘书长王景荣2004年10月在“中国工商领袖论坛”上明确表示,“中国的崛起对东盟不是一个威胁,而是一个难得的经济发展机遇”,“通过双方的努力,东盟和中国能够建立起牢固的持久的伙伴关系,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和繁荣”。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在驳斥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时,他强调的是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关系,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东南亚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新加坡领导人一再强调的,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将给东南亚带来繁荣。”

  东盟强调中国的经济影响,这是因为东盟的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化、全球化的竞争形势下,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以加快经济发展,而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展模式在东盟还是一个“从长计议”的问题,而且,由于国情不同,东南亚国家的模式差异也较大。东盟内部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加快其“一体化”进程,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一体化。

  必须避免“模式之争”

  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相似,中国同东南亚国家还是存在竞争的。中国的崛起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崛起,由于中国这个大国在经济和人口规模方面的巨大的

竞争力,东南亚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怀着“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的复杂的心态。喜的是中国的发展给东南亚带来巨大的机遇,忧的是中国的崛起带来的挑战。新加坡总理李显龙2005年10月访华时说,“中国的崛起是当代最重要的事件,世界各国要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全新局面,是一大挑战”。作为中小型的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国家的这种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中国和东盟已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竞争。尽管发展模式不一,但无论中国还是东盟的发展,都意味着双方共同利益的增进,合作基础、交流范围和领域的扩大。中国和东南亚既有共同之处(发展中国家)又有不同特点的发展模式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汲取彼此有益的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有利于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因此,“模式”可以研究、探讨、分析、比较,但“模式”不必争,也无需争。决定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发展模式”的根本因素,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趋势是多样化的。这些模式相互之间产生的影响,例如“新加坡模式”和“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和“越南模式”,完全不是也不可能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中国就从新加坡发展模式中学习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同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致力于探索的模式,真正形成都还有待于长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

  成功的模式不是争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于成功的模式,其可以学习和借鉴之处,别的国家自然会产生高山向往之情,会学习、取经。这对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对当代世界的发展都是一种贡献。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发展模式必然是多样的,即使是成功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唯我独尊”。不同发展模式的国家互相尊重,平等交往,和平友好,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热衷推销、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西方模式”在亚非国家中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作者是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注:以上内容其它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