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苏州西山镇改名未进行民意征询引争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0:25 扬子晚报
邱炯绘 日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的西山镇对外宣布,为打响旅游品牌,发展地方经济,正式改名为金庭镇。然而,镇政府的一番好意,却没能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改名一事在当地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当地政府: 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改名的主要原因是全国叫“西山”的地方太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有数千个地方叫“西山”,作为乡镇的名字也有10多个,重复率太高。另外,原镇名没有体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该镇以观光旅游和盛产瓜果闻名,一直以来,该镇想通过发挥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优势,打山水牌、生态牌、农业牌,做文化旅游文章,将旅游服务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改名是打旅游品牌的重要步骤,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增收”。 针对外界质疑的程序问题,该镇有关人士强调,更名是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的,并且得到了江苏省政府的批准。 改名是否征询了群众意见?记者追问这一问题时,得到的回答却比较含糊,对方只表示“征求过群众意见”,但具体是在多大范围内征求了群众意见、多少群众参与了讨论、大家的意见怎样,对方却回答不上来。当地宣传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乡镇改名,要不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要不要举行听证或者投票,“上面并没有硬性规定”。 当地群众: 改名改掉100万元 对于改名一事,当地一些群众却持不同意见。在西山镇,一位群众告诉记者,原来的镇名已经很响,改成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名字,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当地一些经商做小买卖的居民表示,镇改名字对他们的生意影响很大。另外,地名一改,行政成本和其他开销也不小,公章、发票、地图、信封、身份证、门牌号等等都要跟着改,而这些成本都要群众自己承担。有人说,一改就改掉了100万元! 在采访中,一些人还提到,改名背后其实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那就是,原来的镇名“西山”在汉语中有不祥的寓意,“日薄西山”,口彩不好,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当地有一种说法,很多外商不敢来投资,主要原因就是地名不吉利。而一位开农家餐馆的店主告诉记者,很多游客来游玩之后,当晚就要离开,哪怕住到邻镇,也不在当地过夜,主要原因也是对该地名“有心理障碍”。 当地一些群众还反映,改名这样的大事,他们事先并不知情,一下子改了觉得很突然。 专家: 改名应有民意征询程序 事实上,国家对地方改名的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1986年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西山镇改名为金庭镇,曾获得江苏省政府的批准,应该说,这一程序符合条例规定。但是,改名过程是否如该镇有关人士强调的“更名是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说,获得政府批准只是审批程序,地方改名还应当进行相关的民主程序,即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他说,历史文化遗产属当地全体居民所有,因此如要更名,就须征求当地居民意见,获得他们的认可。《地名管理条例》中就明确提出,更改地名应“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该条例同时指出,“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怎样看待“改名热”?专家认为 “说改就改”反映制度缺失(链接) 这些年,改名的地方不少,思茅改名普洱、大庸改名张家界、南坪改名九寨沟、灌县改名都江堰、徽州改名黄山…… 如何看待“改名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改名字的地方不少,但是后来又改回来和后悔的也有不少。有关部门需要认真研究改名给文化带来的影响。”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张承宗说,尊重历史文化才是首位,有时改不好会流失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认为,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值得肯定,但是,经济发展毕竟有内在规律,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多种因素决定,促进经济发展,应当有更加实在的举措,不应一窝蜂地在地名上做文章。而从地名“说改就改”可以看出,相关的规定还是过于原则,特别是民意征询的程序、方式方面的规定需要完善。(人民网记者汪晓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