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多边场合见功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0:32 《环球》杂志

  赵磊

  对一名职业外交官来说,最能体现长袖善舞功力的,便是多边场合。而在这个舞台上,时时都在印证莎翁的那句名言——“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整个世界是个舞台,男男女女仅是演员)”。

  2007年5月,在赤道附近太阳炙烤下的印度首都新德里,中国外交官与来自40多个国家的代表热火朝天地探讨南极问题,冰与火的交杂为会议平添了几分戏剧色彩。而反复回味这两周的会议,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多边舞台上的“演员”表现。

  作为一个好的“外交演员”,需要演好两场戏。

  其一是“群戏”。全体会议上,各国代表在大会主席的引领下悉数亮相,各自守着一柄麦克操着不同语言念出事先预备好的一段台词,众目睽睽之下,演技是否过关直接关系着代表团在观众眼中的形象。“群戏”是场面上的事,风度很重要,但基本不会有实质性的过招。

  不过,“群戏”在很大程度上为将来的对手戏定了基调,你的立场决定了什么样的人将成为你的对手,他又会怎样与你“搭戏”。演好“群戏”的意义就在于此。

  然而,仅仅演好“群戏”还不能算是合格的演员,更算不上是高手,高手过招看的是“对手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说到底,多边公约谈判是“多边搭台、双边唱戏”。往往在焦点问题上相持不下的只有那么两三家,只要他们私底下把矛盾解决了,“群戏”就能顺顺当当演下去,否则大伙都得跟着吃苦。所以说这其二要演好的便是“对手戏”。

  “对手戏”一般赶在“群戏”歇场的空儿上演。不用担心外交演员们彼此互不相识,他们似乎个个都是“自来熟”,只要有需要,互相自报家门,好戏旋即便可上演。“对手戏”需要演员全情投入,因为这时即兴表演的成分大一些,你无法猜到对手会唱哪出,所以没的可准备。

  另外,唱对手的是一家时也许还好,当两三家一起对你开腔时,压力就可能会很大,扛得住扛不住全看“演员”的心智了。观点的重大一致或严重分歧很多时候就在这种压力下产生,所以说“对手戏”往往更具实质意义,也更难把握。

  虽说“对手戏”的场面不大,也没什么观众,但这种短兵相接却是最见“演员”功力的。

  首先是理解力。“外交演员”不仅要懂得对方在说什么——这种能力在对方用一种你不熟悉的语言讲话时显得尤为重要,还要能猜到对方想说却没说出来的话,所谓“listen between the lines”。这得靠悟性,多年修炼的结果,急不来。

  其次是反应力,得快,要在理解对方的意图后迅速做出反应,不能等对方转身要走了还没想好对白——过后再去找,晚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表达力。表达要准确,不能光想着反应快,心里想说“yes”,嘴上一着急说成了“no”,问题可就大了。

  除了练就这些功力,多边舞台的演员还要具备在不同角色间自由转换的本事,要擅长扮演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角色。换句话说,你可以在A会议室里与甲在一个问题上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进了B会议室,你也可以与他在另一个问题上一拍即合,成为同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忘记自己是来自哪个阵营的吧,也用不着算计自己是第几世界的成员。立场是因应具体事情而变化的,变化之快不仅需要“演员”在把握角色时有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要学着适应自己的“朝三暮四”。

  不过,在多边外交的场合,没有人会因此说你两面三刀、不讲义气,这是行内的潜规则,彼此心知肚明,毕竟谁扮演的都不是自己。反倒是那些为了所谓的义气而抛弃了国家利益的人才会被耻笑。

  一出戏,总有落幕散场的时候,虽然大家都想抱得美人归,但结局总会有得有失,让人亦喜亦悲。而因这得失关乎重大,又令人难以释怀。每到这时,无论结果如何,有经验的“演员”会坦然接受,反省总结等卸下妆容后再说。大幕落下前脸上的微笑不是为了掩盖沮丧,而是职业精神的完美体现。

  外交之“演”,在这时是一种境界,它彰显出巨大的价值,会为演员积累起无形的信誉财富,供下次享用。 在这样的境界下,“如果人间失去多彩的面具,是不是也会有人去留恋、去惋惜”。

  除了莎翁,记不清还有多少人说过人生如戏——世人对此似乎不持异议。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