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战地通讯员拍下郑州60年成长足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1:06 郑州晚报

  郑州晚报讯:(晚报记者 吴泳)三代二七塔的“前生今世”、老郑州特产“绢花白玉兰”吸引朱德的瞬间、郑州电器修配厂的多个“全省第一”、郑州火车站从“草窝棚”到亚洲第一大编组站的“光辉岁月”……这些穿越53年时空,见证郑州成长足迹的1000多幅照片,全都出自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市民之手。昨日,给毛主席等领导人拍过照片市民苏军杰挑出一批经典照片,准备拿给市创建办和市委党史办,为郑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威。

  老人就曾捐出上百幅珍贵照片

  昨日下午,记者在文化路与任砦北街交叉口附近的苏军杰老人家中见到他多年来的珍藏时,仍不由得震惊。苏老的摄影史已有60年,78岁的他满头银发,双目炯炯有神。“当时感觉有意思就拍了下来,没想到好多照片现在都成了‘文物’。”他肩背的那部

莱卡全机械相机也已70岁高龄,30多年来苏老在睡觉时几乎都离不开它。

  苏军杰14岁在焦作孟县上山抗日打游击,1954年他作为省会迁郑(州)先遣队成员扎根郑州,他当过解放军特邀战地通讯员,给毛主席等领导人拍过照片。来郑53年,他拍下的1000多幅照片,很多已成为“绝版”。“明年国家就要公布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了,咱郑州正在冲刺,我感觉一定中!”前两年我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时,苏老珍藏的多幅经典照片被市创建办、市林业局看中,他主动捐出了上百幅。眼下正是我市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苏老觉得自己53年来的一些珍藏或许能做个见证,又拿出一批无偿供市委党史办等单位研究和使用。

  省工业展览馆的“光辉岁月”

  拍摄时间:一九五八年七月

  半个世纪前的河南省工业展览馆,见证了家乡工业的进步

  高大的俄式大厅、弧形拱顶、看着自主研制的产品,前来参观的人们个个笑容灿烂。这就是半个世纪前的河南省工业展览馆。1958年7月6日上午,当时28岁的苏军杰背着“超伊康泰”机械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的郑州人看到家乡工业飞速进步时的微笑。

  从“草窝棚”到亚洲第一大编组站

  拍摄时间:一九五四年九月

  53年前的郑州火车站候车室还是用席棚搭建的

  1954年9月,苏老作为省会迁郑先遣队成员第一次来到郑州时,心里多少有些落寞。那时火车站候车室还是用席棚搭建的,四面透风,顶多容纳百人。画面中的大同路和德化街街道窄小,傍晚已经少见行人。不要说汽车,连辆自行车也找不到。没有广场,最磅礴的建筑就是大同路供销社大楼了。

  1999年,全新改造后的郑州火车站双子钟塔直耸云霄,火车站广场上,喷泉飞洒,鲜花似锦,背着大小行囊的各地旅客含笑扫视着周围。此时,全国重要铁路枢纽、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等种种光环,早已落在郑州这片热土上。

  三代二七塔的“前生今世”

  拍摄时间: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七一年

  第一代二七塔是木质的,才高15米,是郑州物资交流骡马大会会标

  “1954年4月,我在西大街口拍下了‘第一代二七塔’全景。”照片上,当时的二七广场一带全是平房和临时摊点,马路上连辆自行车都没有。木质的“第一代二七塔”如同一枝钢枪,顶部削尖,尽管高度仅约15米,但在周围“一马平川”的衬托下,仍有直插云霄之势。该塔最初只是郑州市物资交流骡马大会的会标。“那时候谁会想到,二七广场在几十年后会高楼林立,全国客商摩肩接踵,成为郑州乃至河南商业繁荣的标志?”苏老追忆往事,唏嘘不已。

  第二代已变成六面形,塔顶装饰了五角星

  “这张是第二代了,虽然还是木塔,但已经变成六面形,更加精致了,塔顶还装饰了五角星。”苏老介绍,这张照片摄于1958年,当时广场附近出现了另一个“高层建筑”——位于太康路上的自来水塔。40多年后的今天,水塔所在位置已耸立起购书中心大厦。

  第三代竣工后开放那天,市民几乎全部赶到二七广场

  “这第三代基本和现在一样了,是1971年拍的。”苏老清晰记得,第三代二七塔在1971年7月开始动工,当年9月28日,仅两个多月便抢在国庆节前胜利竣工。当时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林乐义正在郑州下放劳动,他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系毕业的,为二七塔的设计耗费了不少心血。“10月1日开放那天,市民几乎全部赶到二七广场,心里又是惊叹,又是自豪!”

  苏老介绍,因为第二代二七塔是在第一代的基础上修缮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二七塔只有两代。如今,二七塔已成为享誉全国的郑州的标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