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亮人生:陈伟炎 李湘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8日11:29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实习)刘 静 文/摄

  “海宁灯虽好,但只可看,不可带。”刚切入正题,作为海宁灯彩代表性传承人的陈伟炎老人就下了这么一个斩钉截 铁的判断。海宁灯彩艺术始于唐,而盛于宋,在两千多年民间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下,幻化出了独特的针刺艺术。一个灯彩少则 刺几十万孔,多则刺千万余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每年的灯会上,各种灯彩争奇斗艳,交相辉映, 繁复轻漫,朦胧幻视,一时灯人两忘,沉醉其中。

  面对着如此美轮美奂的灯彩,陈老却忧心忡忡:“灯彩个头太大,要拿要拎都不方便,就算买回去了,也不可能挂在 屋里,所以游客基本都是只看不买。”是啊,如果艺术只能孤芳自赏,不顺应时代潮流,那就终将黯然褪色,失去她传播流广 、教化熏陶的价值。于是陈老日夜思索着传统手艺改良的方法,让灯彩既保持传统艺术的精髓,又有所创新,吸引众人的目光 。

  要不就把大花灯缩小?陈老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按照比例,他做了一盏小花灯,花灯虽小,下的功夫却更大了,日夜 兼程,终于一盏小巧玲珑的花灯呼之欲出。然而,陈老左看右看,停下了手中的活,不行,样子不变,没有特色,肯定还是没 人要。陈老深吸一口气,又重新开始琢磨,这时家里的花瓶映入了眼帘,哎,可不可以做成花瓶形状呢?陈老灵光一闪,又兴 冲冲地开始做花瓶灯,可这次的尝试虽然选对了路子,造型独特,富有新意,但路子却不宽。“花瓶不外乎扁的、圆的,取材 不多,这样对于灯彩的发杨光大无疑是个严重的阻碍。”本着对灯彩艺术的负责和认真,考虑慎密的陈老再一次放弃了这次的 尝试。

  1999年盛夏的一天,陈老如约来到老友章卓金家里做客,聊天喝茶之余,陈老突然被朋友满满一屋的宜兴紫砂茶 壶吸引住了。“这个高高的是明代执壶,那个方的是四方壶。”看着陈老闪烁的目光,章老饶有兴趣地介绍起来。“茶文化源 远流长,茶壶形状也千姿百态,如果能和灯彩相结合,做个茶壶灯岂不乐哉?”同为灯彩艺中人的章老一听陈老的建议,两人 就一拍即合。从此,这样一个绝妙的创意就伴随着陈老,开始了他制作茶壶灯的漫漫长路。

  “我父亲收集茶壶形状可是费了不少功夫的,还被骗买了100包烟。”陈老的儿子陈新民提起往事,笑着说,“当 时有个卖烟的知道我父亲喜欢茶壶,刚巧他卖的烟里面每包送一张名壶介绍的烟卡,一包一张,一共100张。我父亲烟酒不 沾,本和他讲好,只买卡不买烟,后来卖烟的反悔说要卡就要买烟,父亲爱壶心切,只好被迫既买了卡,又买了烟。”陈老听 到儿子揭他的短,有些不好意思:“呵呵,没办法啊,只能自认倒霉了。”为了制作独具风格的茶壶灯,巷尾集市、古玩货摊 之间,常常能看见陈老的身影,老人就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神地制作着样式各异的灯彩。

  南瓜灯是老人颇为得意的作品,灯的式样就取自我们常吃的南瓜,颜色鹅黄,壶身圆润,最让人称奇的是壶盖上的蒂 头,记者用手一摸,原来是真的南瓜蒂。“这个蒂头别看小,其貌不扬,可是百里挑一的。爷爷做南瓜灯那会儿,家里吃了不 下两三百个南瓜,吃都吃厌了!”坐在一旁的孙女抱怨道。如此执着的钻研探索,让陈老做出来的茶壶灯个个精巧绝伦,足以 以假乱真。每一盏茶壶灯的壶身、壶盖皆可分离,通身布满细密的针孔,底为空心,通电亮灯时,光线透过针眼,呈现出一幅 幅山水、花卉和书法图案,若隐若现,令人叫绝。

  97年香港回归后,老人为了庆祝盛世,表达喜悦之情,打算在800天里,制作100把形态各异的茶壶灯。后因 过度操劳,只完成了99把,一把或缺,但这份巨大的心意已经被海宁博物馆收藏。

  在灯彩界,除了海宁硖石灯彩,仙居灯彩也是另外一朵奇葩。仙居灯彩古称“唐灯”,虽然也秉承了精粹的针刺工艺 ,但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无骨”技艺—硕大一个灯彩,竟然通体没有一根铁丝、竹篾的骨架,全靠纸张粘贴而成。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为乡镇文化员的李湘满偶然在灯会上从一个老人口中得知了这种独特的花灯,便开始挖掘抢 救这一民间艺术遗产。时光荏苒,在二十年的岁月中,李湘满四处游说,搜集资料。终于,在1984年5月份,第一盏“原 汁原味”的无骨针刺花灯出现在了大家面前,李湘满喜悦地说:“这件事比我自己的孩子出生还要高兴!”

  拗、扎、结、裱、刻、画、针、糊。

  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

  这些古老的灯彩技艺,繁复而考究,严谨而优美,虽然此灯非彼灯,此人非彼人,但热爱民间艺术的心始终一脉相承 。还记得在要作别陈伟炎老人时,记者偶然看见了挂在墙上的一幅老人制作的北京奥运会会徽,红色的中国印采用了海宁灯彩 的针刺艺术,别有一番风味。记者钦佩于老人的奇思妙想,欲拍照留念,却没想到被陈老婉言谢绝,怕会侵权。一旁的孙女则 嚷道:“爷爷是老古董啦,拍一下怎么样了。”

  也许,正是源于这份“老古董”般的执着和坚持,才让陈老和李老暗下决心,一同延续和发展了这份长达千年的“灯 彩浓情”。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