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病到出幻觉 他仍牵挂学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1:55 北京晨报
北京十一学校甘兰佑老师耕耘40载病魔缠身犹不倦 甘兰佑——这位教书育人40余年的老教师,直到病魔缠身出现幻觉时,仍记挂着自己的学生。“别的病人出现幻觉都是喊着要回家,他,竟然是在给学生指点着什么。”甘兰佑的主治医师叹道。 “园中耕耘苦,甘字心中留。”学生送给他的这10个字,恰是对甘兰佑老师最好的写照。 ●感人一幕—— 幻觉中仍在指点学生 7月3日,甘兰佑的学生相约去看望手术后的老师。已在北大上一年级的易晶第一眼看见病床上的甘老师,眼圈就红了。“总是精神头十足的甘老师,现在骨瘦如柴,身上还插着管子。他对我们微笑,我们只能拼命忍着不哭。”易晶冲他比划了一个加油的手势,甘兰佑颤巍巍地回比划了一个“V”字手势。走出病房,易晶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甘兰佑曾说过——“为教育献了青春,献黄昏;献了黄昏,献终身”。这句话不是口号,是他一辈子的写照。42年前,甘兰佑来到北京市十一学校当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员,一教就是42年,其中37年任班主任。 在学生眼里,每天早读,总能见到甘老师的身影。甘老师总是一大早就到教室里转一圈儿,意思是说:我来啦,你们有问题尽管来找我。然后不动声色地坐到教室外的走廊等着,直到所有问题都解答完了,他才站起来,往四周看一看,慢慢离开。 甘老师能将英语中繁琐易混的语法句型,用寥寥数语“点”得浅显易懂;他会精心设计 “陷阱”题,让学生记住易错知识点……去年高考,甘兰佑所在的文科班外语成绩位居海淀区第二名,100%考上重点大学,其中10人考上了北京大学。 去年7月,送完学生高考后,甘兰佑病倒了,经诊断是胃癌晚期。在病床上,甘老师一度昏迷,出现幻觉。“别的病人出现幻觉都是闹着喊着要回家,他竟然是在给学生指点着什么,好像在上课的模样。”甘兰佑的主治医师许洪斌唏嘘道。 ●学生心声—— “他是我们的甘爷爷” 学生们给甘老师画了一幅漫画,正是他上课的经典画面。每次给高三的学生加油鼓劲,甘兰佑最喜欢指着自己说:“大家都加油努力,要苦就苦高三一年,苦尽,‘我’就来了!” 他真的是学生们心中的“甘”。 甘老师喜欢跟学生说:“同学们要好好学,不然既浪费了你们的青春,又浪费了我的黄昏!”但在学生眼里,甘老师的黄昏,比他们的青春还有活力。从来都一脸笑模样,从来都精力充沛,走路永远是大步流星,跟个小伙子似的。学生们喊他“甘爷爷”,或干脆直呼“我们的老甘”。 高三“送考”时,每个学生都希望送考老师里有甘老师,那有力的拥抱,调侃的话语,能让自己很快放松下来。“你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楷模,但在我们心里,他是亲人。”学生骆易对记者说。 ●妻子述说—— “学生比他的命还重要” “学生比他的命还重要。”甘兰佑的老伴王瑞平对记者说。 记者听说,甘兰佑家里包括床边,到处贴满了小纸条。王瑞平说,老伴备课到很晚甚至睡到半夜时,突然想到一个好的教学思路,马上记下来贴到墙上,以免第二天忘记。 家里的另一种纸条是她给老伴写的“慢点吃”、“吃饭快对身体不好”的字样。原来,甘老师每天中午12点40分左右回到家,10分钟解决完午饭。由于惦记着赶回学校,他总是吃得很快。怕影响肠胃,王瑞平无奈在老伴儿看得见的地方都贴上“提醒”条,让他悠着点儿吃。 有一段时间,学校爆发流感,甘兰佑就把学生的药带回家,求老伴帮忙熬。次数多了,老伴也不乐意,这时,甘兰佑就展开“甜言蜜语”攻势,直到老伴“乖乖就范”。 甘老师在病床上时,王瑞平收到了一封甘老师学生来的信和随附的1000元钱。这封信写道:“甘奶奶您好,打开信封,您第一个冲动是要退钱吧?请原谅我们幼稚冲动的行为,这是我们假期打工的钱,加上奖学金凑的。我们不认为救命钱俗气,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我们要甘爷爷好好和我们在一起,请奶奶代爷爷收下我们的心意。多点儿钱,就能多买点儿药。”读完信,王瑞平攥着1000块钱,泪流满面。 ●同事印象—— “他全心付出不求名利” 学校里谁都知道,甘老师的背后其实有很多不幸。1995年,甘兰佑在北大上4年级的儿子因一次意外伤害,生命垂危,在北医三院抢救。近一个月里,甘老师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去30里地外的北医三院陪床,在病床边还改着学生的作业。 儿子因为这场意外,落下颅外伤,直到现在生活还不能自理。而灾难似乎“偏爱”考验这个坚强的老头。1999年,老伴又因病大出血,血色素降到3克,被送入医院抢救,至今仍落下很多病根。 这些遭遇,学校里的同事、他的学生都知道,却很少有人有机会和他谈到这些事情。“他从不给我们安慰他的机会。”杜志华老师说。 忍受悲痛,全心付出,却不求名利。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说,当学校提出给甘老师分一套小三居时,甘兰佑吓了一跳,连连摆手,说“不要不要”。逢评优评先,甘老师直往后退,“老评我们这些老头没意思,还是评年轻人。”一到教改、授课、指导学生,“老头子”立马往前冲,变得跟年轻人一样。 病榻画像 淡然无惧笑对病魔 被确诊为胃癌晚期,病床上的甘兰佑深受病痛折磨,心里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学生。躺在病床上,老伴问他:“你辛辛苦苦一辈子得到了什么?”他说,我很累,也有苦,但我很快活,这就够了。 病时,老校长李金初去看甘老师,两个60多岁的老人如拉家常般地谈及生死,甘兰佑淡淡地说,早走晚走都是一走,没什么区别。“那时的他,不悲伤,不恐惧,我感到了他身上淡然面对死亡的英雄气。”李金初回忆道。 当在病床上期待地问来看望的老师:“今年我们考得都好吧?”当见到考上好学校的学生,问着他们的学习时,甘老师的眼中才会闪现不平淡的神采,那是一种幸福的神情。 他在病床上叮嘱老伴,自己走后,不回老家上海,他要留在十一学校,留在离学校最近的地方。 学生们用他的名字给他写颁奖词,那是去年全校学生评选的“感动十一”人物,甘兰佑名列榜首。颁奖词是这么写的——“园中耕耘苦,甘字心中留。校园香兰开满处,原是夕阳佑。” 病床上的他,如今被人们称为“基础教育中的孟二冬”。 记者手记 这是一个记者自始至终没有见到的人物——7月11日甘老师刚刚做完第二次手术,刚刚脱离危险,刚刚能下地,实在禁不起闪光灯和采访话筒的“袭击”。 当甘老师的老伴红着眼圈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学生的来信,当一个女学生颤声说“请记者们能不能不要去采访甘老师,他实在太虚弱了”时,病床上那骨瘦如柴的身躯,操场上、课堂里和学生在一起的温煦面容,一直在我的脑海中交替浮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自小就极其熟稔的诗句,第一次让我觉得是那么妥帖地用在一个人的身上。 一个平凡的人,却因长久岁月里始终如一的一言一行,浸润出一份令人尊敬的品格,凝聚成一种令人动容的精神。 永远有一种执著,让我们仰望,那是对追求和信念的忠贞不渝。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王海亮
病床上的甘兰佑和看望他的学生们在一起,大家一起打出胜利手势。北京十一学校/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