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不能都往主城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03:40 重庆晨报

  19日,本报21版刊发了河南鹤壁市采用《工业园进村农民就近成工人》,转移农村居民就业、致富。这样的经验,在重庆可行吗?重庆应当如何学习、借鉴河南的这套经验?

  昨日,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重庆河南商会会长于超、曾向书记市长献言的綦江县郭扶镇人大主席苑兴平,分别围绕河南的一些经验,谈了自己的看法。

  企业:牵起乡村产业链

  记者:工业园进村,在重庆可行吗?重庆是不是要转换现在的工业园建设模式?

  易小光:河南的经验确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企业进村,遍地开花要不得。

  河南处在平原地带,而重庆多山,采用进村办企业,对企业而言不太现实,成本耗费也太高,再加上散乱的搞企业,对环境、资源会造成极大破坏与浪费。

  重庆工业还是应继续走特色工业园,遵从规模化、规范化的模式,把一些小而偏的乡村聚集起来,适当在这些村建一些配套、深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组合链。

  政府:为企业下乡修路

  记者:哪些工业适合进村?河南当地政府在支持工业进村方面都做了些什么?

  于超:据我所了解,在河南,村里的工厂主要是些小麦、玉米、畜禽等农副产品加工厂。而当地政府,首先解决的是道路问题,正如一句常见的标语所说的,“要想富,先修路”。

  其次,政府在工厂建设的土地、税收、转移就业等方面,都给了工厂很大补贴,这对重庆而言,应该没什么问题。

  农民:不能全部进主城

  记者:重庆有近2000万农民,现在农民要进入城市,怎样才能安置好这些人?

  于超:现在,农民进城有一个误区,于超说,这个“城”并不能局限于重庆城,应该放眼于全国、全世界,通过各种形式让农民进这些城。比如以劳务输出转移农民进城。

  苑兴平:让农民都一窝蜂进入主城,或是进区县城,根本不现实。可采用“搬迁扶贫”的模式,让农民集中居住,以企业带动的形式,在农村先形成一些星星点点的小城,然后再扩大。

  库区:退耕还林搞养殖

  记者:河南的土地集约化经营后,很适合机械化耕种,而重庆应怎样才能达到土地产值最大化?

  于超:重庆采用机械化耕种不太现实,尤其是重庆的库区一带。但重庆可在土地集约化后,实行退耕还林,支持牛、羊等畜禽放养,建大型畜禽养殖场,既能达到保护生态,又能提高农民收入。

  易小光:政府可在库区引进、或自建一批畜禽深加工企业,转移当地农民、城市人就业,借助长江黄金水道、沪汉渝蓉沿江高速铁路,建设西部、乃至全国最大的畜禽养殖、加工基地。本报记者罗强实习生高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