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逾七成网友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对外开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08:20 国际先驱导报
【数据】高校图书馆开放羞答答 七成以上参与调查的人认为高校不该独占书籍资源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吴镭发自北京 暑假已至,高校图书馆图书将面临大量闲置。其实,对公众来说,不只暑期,其他时间也很难进入高校图书馆。在我国,仅有北京及上海部分高校图书馆对外“部分开放”,但开放仍有众多限制——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不允许校外读者借书,两个直辖市外的众多高校图书馆对公众基本“关闭”。 一个事实是:如果你没有考上大学,或者已从大学毕业,这都意味着你将与全国高校6亿多册优秀图书无缘。 近日,《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截止到2007年7月18日0点,共有近两千人参加调查。其中,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中,有75.99%的人选择“应该。高校没有独占书籍资源的权力,公众应该从高校图书馆中广泛获益。” 天津的王女士认为:“大学不该担心会被影响,能在上班之余还去看书的都是社会上的精英人才,一般的人你让他们去他们都没兴趣,大家看完书甚至还可以开个读书角,多多交流。” 但也有22.9%的人认为:“不应该。高校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影响,高校的学术研究环境会受到破坏。” 重庆的张小姐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高校是不该独占书籍资源,但为了保留一片净土还是不要向公众开放,不要破坏学府宁静。公众想找任何资料,可以去非高校的图书馆查阅,或者是上网。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上网什么都查得到。” 在“您认为高校不对公众开放图书馆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中,60.93%的人选择“开放将使高校的管理成本增高”;有50.26%的人选择“高校无法从中获得足够利益”。 另外,有44.7%的人选择“高校管理者缺乏开放意识”。浙江吴先生说:“我自己就在高校工作,高校的领导和许多教授确实缺乏开放意识。说穿了,就是门户之见太深。外面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工程师,如果他们能够利用高校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其水平甚至可以超越一些大学老师。这种门户意识让很多潜在人才在社会上被埋没了。” 另外有15.51%选择“公众读书热情不高,即使开放也流于形式”。广东的乔先生说到:“假如学校图书馆开放,我也不会去借书。我家里的书也不少,还可以向朋友借,没必要跑到一个不太欢迎我的地方去。” 【镜鉴】剑桥、耶鲁“敞开心扉” 国外一些高校图书馆意在帮助所在城市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宋洁发自北京“图书馆不应只为特殊阶层服务,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 早在17世纪,著名的德国图书馆学家诺德就提出以上观点。而西方一些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确实凭借其齐全的功能、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及时准确的信息和专业的服务,成为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 让公众感受学习的冲动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采用全部开架的服务方式,无论是大学总馆、大学专业图书馆还是学科系(研究中心、所)和学院图书馆,对校(系、院)外读者都是完全开放的,校外读者不必提供任何证件就可以与校内读者享有除外借图书以外的同等权利,包括免费上网等。甚至经常会看见学龄前儿童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剑桥大学图书馆阅览。 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也采取对外开放做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出图书馆,而任何进出图书馆的人无须出示任何证件。甚至,耶鲁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游人必须参观的“景点”。人们进入其中,看到里面学生们的孜孜不倦,难免会受到感动,也更有坐下来一起阅读的冲动。 立法促进图书馆社会化 西方国家的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化职能,这种社会化服务还不仅仅是允许借阅这么简单。 据悉,在美国举办的图书馆奖(包括高校图书馆)评奖中,获奖图书馆无一例外都要重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许多高校图书馆每年坚持在寒暑假期间举办读书活动,并向当地中小学生开放,借此“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而耶鲁大学更是树立一个理念,即:帮助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成为“人人读书的城市”,从理念到行动,完全成为社会化的图书馆。 美国高校图书馆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完善的法律制度也不无关系。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合法性和连续性。1997年,美国政府还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技术法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图书馆之间以及与教育性机构之间的网络化建设;对享受不到图书馆服务的人,特别是对贫困家庭中7岁以下的少儿提供图书馆和信息服务。 【专家】高校并非知识垄断 在我国,提供公众图书资源并不是高校的直接功能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宗君发自北京6亿多册高校图书与中国公众距离遥远,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有人指出,这是否也是高校的一种资源垄断行为,甚至是知识歧视? 对于以上的说法,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专家陆士桢教授并不认同,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国高校的三大功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但是,服务社会的主要渠道是从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科学理论的研究来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提供公众图书资源并不是高校的直接功能。” 她说:“我们可以提倡有条件的高校向公众开放图书馆。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不向公众开放就是资源垄断或知识歧视。我们没有赋予高校图书馆服务公众的社会性功能,也没有提供实现这一功能的相关配置。” 至于国外许多高校的开放式做法,陆教授说:“首先,国外大学图书馆为学生服务也是主流,服务教学科研是首要任务。另外,美国公立大学很多是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是直接服务社区公众的。许多社区学院立足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的一个朋友在加拿大读一所社区大学,许多学生是工作后再去学一门技能的成年人,这样的学校必然会对社会公众开放。” 当然,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陆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首先,这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方便公众学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信息流通、优化社会风气、推动社区和谐。另外,通过信息传输,可以加强公众和高校的互动,增强高校的影响力,对高校信息化程度、管理水平也有很好的促进。” 【现场】走访人大图书馆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李瑞发自北京 早在一年前,北京市教委就提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迄今为止,北京一些高校图书馆已经有条件地向公众开放,其中就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一年过去,开放的效果如何,又有哪些新发现的问题?《国际先驱导报》为此走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大学有限制地为校外读者提供一定范围内的借阅服务。校外读者可以持有效证件到咨询台办理临时借阅证,每天收费2元,只能在开架、闭架阅览室阅览书刊。如果想利用特藏书刊,需要交纳一定的资料费。但是现在暂时不可能对外借书,因为学校资源有限,大多又是专业书籍。很多学生借书都要预约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资源实在是非常紧张。另外,学校没有适当的公共管理模式来管理外借书籍。所以,在近期内,图书馆不可能对外借书。 该工作人员说,目前校外的读者来校阅读的人并不多。分析原因,一是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里向公众开放;二是校外读者一般只有周末有时间,而周末学校的图书馆并不是全部开放,有些阅览室是关闭的。 据了解,国内其它一些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规则大致相同,都是只阅不借。清华、北大等高校需要开具介绍信才能办理临时阅读证,只能看一天。上海复旦大学的临时阅览证有效期可以是一周。 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后是否会影响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学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前由于校外的人并不多,所以没什么影响,图书馆阅览室里也有一些空座。而他们大多支持图书馆对外开放,但也担心全面开放会造成图书资源紧张和校内安全隐患等问题。“毕竟现阶段各大高校大幅度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增多,学校的图书资源确实非常紧张。不过,可以考虑在寒暑假期间对公众尽可能地开放。”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