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特稿:高层布局防御气象灾害 强化应急处置能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09:32 新华网
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简称“49号文件”)正式印发,这是继2006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又一个指导气象工作的重要文件。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49号文件印发时正值主汛期,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重大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气象服务工作、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气象事业发展都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象灾害影响整个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据统计,自然灾害中的70%是气象灾害,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2%~3%。今年以来,气候异常,突发性灾害增多,全国仅雷电致死人数就达300多人,淮河流域的持续暴雨已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气象专家呼吁,加强天气气候变化监测、提供准确及时的气象预报警报服务,提高全社会防御灾害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更好发挥气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加大防御气象灾害工作的力度已刻不容缓。 许小峰表示,气象灾害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天气持续高温就会导致用电量的增大,就有可能导致用电紧张,需要电力部门根据气候变化进行科学调配;持续降雨有可能导致河水暴涨、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阻断交通,甚至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提前预防并做好应急预案,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凡此种种,气象灾害已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事情,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小峰说,“将气象与灾害联系在一起,是49号文件最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强调了气象部门的作用,也表明了政府在防御气象灾害过程中的整体协调指挥作用。” 以人为本开展气象工作 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气象工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气象工作有过重要指示。 胡锦涛在2005年的G8+5会议上阐述,“气候变化问题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发展问题。”胡锦涛在今年春节慰问气象工作者时指出,“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候变化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你们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 温家宝2000年12月视察中国气象局时强调,气象工作要始终坚持把服务放在首位,坚持为防灾减灾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在近日赴淮河流域灾区慰问过程中再次强调,气象部门一定要把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放在首位。要加强气象、水文工程建设,及时准确地掌握雨情和水情。 综观之,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在许小峰看来,中央领导的一系列讲话,表明了决策层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带来的认识上的变化,更是我国政府工作职能转变的体现。“过去更多地把精力、财力放到经济建设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开始转变管理方式,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领域,49号文件从起草到正式印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几易其稿,就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十八条”防御气象灾害 权威人士指出,无论是做负责任的大国,还是建设负责任的政府,都要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认真、扎实的态度,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的各项准备。49号文件就是对各种气象灾害的防御所作的顶层部署。 49号文件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等六大部分,共18条。 相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法律文件,49号文件明确提出对气象灾害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测,要求气象部门不仅要做好气象监测,而且要在分析气象与灾害的关系,找出气象灾害的类型、种类、特点、影响等的基础上,开展气象灾害的监测,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统一设计、分级建设和完善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明确提出“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要求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明确要求“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文件还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首次明确提出“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的任务,要求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首次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等具体要求。 比较系统地提出要建立防范各类气象灾害的四支应急救援队伍,即专业和专家队伍、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队伍、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明确提出要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总之,49号文件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对我们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细的目标和要求。”许小峰副局长说。 强化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许小峰认为,我国在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工作不够细、要素不够全、技术监测手段不到位等问题。他说,我们虽然建有一定数量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但大多是以县级为单位,乡、村一级还比较少,而许多灾害往往都发生在偏远的山区,难以监测到,不能有效地防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配合,主动承担监测网站细化的责任。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社会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们有的工作还刚刚起步,比如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我国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量、臭氧、气溶胶等监测数据贫乏,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气象部门自身努力适应发展的新需求。 近些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气象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2000多个县级气象站已由原来的人工观测全部转变成自动站,基本实现自动化,在此基础上又建成15000多个乡一级自动观测站。我国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在业务上稳定运行。国家投入建设的158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已完成120多部。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地面观测站等组成的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的观测系统初步建成,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建立的由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成分站、沙尘暴站、酸雨观测站等组成的大气成分观测网,开展了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气溶胶、臭氧和酸雨等大气成分项目的观测,在开展酸雨监测与评估、沙尘暴监测预警、大气成分科学试验和国际科技合作等业务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些站网的技术监测手段相对落后,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含量的变化、太阳辐射变化以及地表特征变化等还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水平正在大幅提高。”许小峰评价道。 作为目前中国气象局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许小峰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过去我们只是单纯地提供气象信息,只注重预报而没有把气象信息与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工作相结合。49号文件将气象与灾害密切联系在一起,就是要求我们转变工作思路,使气象工作参与到灾害的整体防御工作中来,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记者孙英兰)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