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25讲话看十七大:四条方针的起承转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16:36 南风窗

  辛 鸣

  尽管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于党代会前在中央党校发表的“6·25讲话”,内容依旧没有全文公布,但从以往讲话新闻通稿与其后的党代会报告内容分析,再结合会议的规格(与会人员仅限中委、候补中委,中纪委常委,以及省部级以上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和当期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作是党代会的高级干部吹风会。党代会报告基本内容及其相关事项会在这次会议上通报酝酿。

  十七大即将召开,执政党势必要对事关执政路线、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以及中国人民利益实现等大问题、大期待、大要求作出回答。这次讲话可以看作是一次比较全面的回答。

  一面旗帜

  自从邓小平在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历次党代会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入党代会报告的题目中。胡锦涛在讲话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回顾这25年,如果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就是29年,我们可以说,这一旗帜的要义有两条:第一,“走自己的道路”。就是“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曾经讲过一段话,大意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条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我们不可能避开这些因素及其所带来的既定状态。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发展程度都是不可选的、甚至是特定的。

  比如,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就是我国已经持续很多年并且还将持续更多年的国情,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满足人民利益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与压力。未来中国的发展也好,建设也罢,都需要在这样客观的背景下往前走。而我们反过头来看,世界上目前任何一个搞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在其起点之初,都比我们的人口少得多,底子厚得多,生产力水平高得多。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广阔的创新空间。毛泽东曾经用一句俗语“草鞋无样,边打边像”来描述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俗语同样形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很难有明确的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区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对其提出各自时段性的认识甚至一些原则,这些原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情景可能是完全符合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我们曾经认为是本质的、极其重要的东西可能变得越来越非本质化、越来越无足轻重了,而另外一些我们曾经没有认识到甚至还认为没有必要的东西,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和紧迫。

  比如对于“和谐”的认识。执政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外又提出社会建设。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更进一步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明确把和谐作为同富强、民主、文明并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究竟应该写什么,这条道路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路线图,可以大有作为,而不是无所作为。所以胡锦涛总书记特意强调“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四条方针的起承转合

  举旗走路的问题解决后,马上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能举旗而旗不倒,走路而路不偏呢?胡锦涛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

  我们可以说,这“四个坚定不移”既是对过去29年的经验总结,更是着眼于未来的。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搞清楚今天讲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好的实践依赖于思想上的清醒,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执政党过去29年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的重大决策转变,都重申了解放思想。无论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从对计划的崇拜和对市场的疑虑中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从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转变到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都与“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

  今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执政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今天讲解放思想,那自然是针对种种走偏了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是要搞清楚改革开放如何既解放生产力又实现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了进步、带来了活力、带来了繁荣。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成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两大任务依然艰巨。改革既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又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就是要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清一色、一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兼顾、协调、包容的理念与思维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只有着眼社会和谐,才能保障公平正义,使得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发展,也只有发展才造就了今日中国的进步与繁荣,目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也只能通过发展去解决,但是如果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不科学,发展本身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问题。只有落实科学发展,才能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则是重申十六大确定的战略目标。

  在十六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但对执政党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所以是奋斗目标,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重申这一目标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全国人民的权益得到全面改善。

  五大建设各有创新

  在党代会报告中,各项建设是报告必须展开的内容,也是各项政策具体设计安排的体现。与过去几次讲话相比,“6·25讲话”不仅增加了社会建设这一新内容,在其他建设的论述中都体现了十六大以来实践创新的新内容。

  ——经济建设“又好又快”

  讲话重申了“一个中心”的原则,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中之重。但经济建设只快不好不是真快,只快不好也不可能持续快下去。有29年经济发展的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教训,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建设再也不能走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劳动低收益的路子;再不能涸泽而渔、饮鸩止渴进行泡沫政绩建设、形象工程建设和数字游戏建设。

  ——政治建设“积极稳妥”

  执政党对于民主政治有着自己基于中国实际和人民利益的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所以社会上一些人士总认为政治建设似乎没有讲什么新东西。其实恰恰相反,这次讲话中关于政治建设中值得中国社会和民众期待的内容很多:比如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等有了具体要求;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有了具体措施。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为随后的改革作了铺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可能成为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会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社会建设“更加突出”

  实事求是讲,社会建设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项新任务,新领域。不是说过去的中国社会不搞社会建设,而是我们把社会建设附着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其他建设中,没有突出,所以有些薄弱,有些空白。从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执政党认识到,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而,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事关民生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领域必将有明显的改观。

  ——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打铁先得自身硬”。从“两个务必”到“求真务实”,从“群众利益无小事”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种崭新的形象与氛围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戴与支持。这些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的好的东西自当进一步发扬光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