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培养我成革命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07:00 重庆晨报

  

他首先培养我成革命者

  缅怀父亲

  

他首先培养我成革命者

  杨尚昆从苏联回来,与李伯钊彻夜长谈,讲述苏联见闻。本版图片由杨绍明提供

  

他首先培养我成革命者

  缅怀父亲“父亲是一位具有共产主义精神,有非常大说服力、亲和力,亲近他就会感觉到温暖的人。”

  “说一个国家主席将儿子培养成摄影师是不切合实际的,父亲首先培养我们成为革命者、共产党员、社会主义接班人。”

  “父亲在晚年的时候回过三次老家,每次都对我说‘小二,我们是四川重庆潼南人’。”

  杨绍明

  1942年生于延安,前国家主席杨尚昆之子,著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家会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19日,杨绍明在北京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回忆父亲杨尚昆的故事。

  北京后海南沿小祥凤胡同内,杨绍明的家。采访安排在一间清净的会议室。这里摆放了许多国家领导人的照片。

  杨绍明微笑着,坐在记者面前。听完第一个问题,杨绍明便沉浸在如潮的思绪中。

  亲近他就会感到温暖

  记者:在您的眼中,杨尚昆是怎样的一位父亲?

  杨绍明:他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好爷爷,在许多干部的眼中,在杨尚昆文献的记载以及记录片中是可以看到的。

  陈云的儿子曾经这样回忆起我的父亲,说他就好像是他们家庭中的一员。父亲是一位具有共产主义精神,有非常大说服力、亲和力,亲近他就会感觉到温暖的人。

  记得我妹妹出生那晚,一家人真是特别高兴。但医生却告诉父亲,我的妈妈有点难产,父亲很着急,而我和几个小孩子又闹个不停,父亲便生气地打了我几下,那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

  其实,父亲很少打人和训斥我们,兄妹们一直在父母鼓励的环境里成长起来。是父亲让我成为了共产党员、学者、艺术家,有父亲的教导才有我的今天。但每一步也都是在他们的精神鼓励下,自己靠着努力和勤奋走出来的。

  父母给了我革命理想

  记者: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杨绍明:很多人说父亲培养我走上摄影的道路,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说一个国家主席将儿子培养成摄影师是不切合实际的,父亲首先培养我们成为革命者、共产党员、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年,我在北京四中上初三,是个非常活跃的摄影爱好者,有一天闻听新华社要招年轻记者,我觉得自己很年轻,政治上也没有问题,随后,我回家将想法告诉给父母。

  妈妈说:“你做什么职业,要先养成品德好,你一个初中生,只学了一些基础知识,将来做什么职业都觉得不够用。”

  父亲说:“基础知识要打好,大学毕业再考虑工作取向。不念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都是盲目的。”

  父亲是在优良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一样,所以,我也放弃做新华社预备记者的想法。

  后来,父亲告诉我说“毛主席的女儿李讷上了北大历史系,你是否也应该考虑将来去北大学历史”,后来我以平均85分的成绩进入北大历史系。

  其实,这个例子对现在的年轻人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在很多父母把小孩送出国,后来又在就业问题上随机应变,但他们却忘了给孩子指引正确的求学方向。

  曾经有一次我在美术馆看展览,一个摄影界的人问我“杨绍明,你混了好多年了吧?”我回答他“你才鬼混了好多年。”我是革命者,我不是混混,父母给了我革命理想。

  为邓小平拍了12年照片

  记者:作为一位著名摄影师,您是怎么拍摄父亲以及国家领导人的?

  杨绍明:我为父亲拍摄的照片全都编辑在即将发行的画册里,画册的名字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家》。现在这本画册正在审订中,预计下个月可以出版发行。

  里面父亲很多照片都是抓拍,因为我最靠近他,无论在何种状态下,我都可以抓得住他内心深处反应在脸庞上的个性瞬间。只有母亲过生日时,我们才用摆拍的方式照相。

  记得一次,邓小平和父亲一起打牙祭,吃完饭后两人开心地聊天,我便按下快门,照相其实不是技术问题,应该是有感情在里面的,这样的画面才够真实。

  其实,我拍摄最多的应该是邓小平,文化大革命后,我在中共中央文献室邓小平工作组担任副组长,为邓小平拍了12年的照片。

  他说“我们是潼南人”

  记者:父亲是否常常提起家乡潼南?

  杨绍明:父亲在晚年的时候回过三次老家,每次都对我说“小二,我们是四川重庆潼南人”。

  有一张名为《思乡》的照片,是父亲1993年回到潼南双江镇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时,激动地举起双手说“我回来了”,当时他热泪盈眶。本报驻京记者秦小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