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无中生有:三个中部县域的创富传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09:55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杨 敏 在中国版图上,河南长垣、安徽无为、江西南康相距千里之遥,但近十多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条“无中生有”的产业发展道路,上演了各具特色但又极富共性的创业故事。 [写在前面] 有人富有诗意地这样描述河南长垣:一抔黄土,团成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轻轻一抛,就在黄河岸边袒露出一片湿润美丽的平原胸膛。但是,长垣的历史却没有这样诗情画意,一首民谣就记载了改革开放前长垣人的苦难:春天喝不上糊涂,冬天穿不上棉裤,十里八乡见不着瓦屋,小伙子娶不上媳妇。 长垣是从“赤贫”起步的,位于黄河豆腐腰段的黄泛区,属于典型的农业穷县、工业小县、零资源县,如今却成为中国的起重机之乡,占据国内起重机100吨级以下60%的市场份额。 长垣变迁不过在此10多年间。几乎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长江北岸,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安徽无为,这块同样饱受水患侵扰的土地成为中国四大电缆基地之一;而在更遥远的南岭之北,贫穷闭塞的赣南南康市也在一穷二白中培育出了江西最大的家具产业集群。 如果细细观察这三个县市的产业发展轨迹,就会发现有许多时间节点上的巧合。我们不能忽视这三个观察样本背后的大时代节奏,因为,他们书写“无中生有”创富传奇的恢宏背景就是中国劳动力城乡流动的潮起与潮落。 时与势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安徽无为第一批保姆北上的时候,长垣人带着五样东西闯天下,锤子、剪刀、刷子、锅铲和瓦刀;几乎与此同时,地处南岭的江西山区穷县南康,也有很多人翻山越岭南下广东,带着活命的“家伙”则是刨刀和锯条。 无为保姆、长垣 厨师、南康木匠,在整个80年代就是这三个地方的区域名片。20多年中,无为先后走出去42万人,长垣走出去10万人,南康在外务工20万人。在这浩浩荡荡的外出劳务大军中,每一个人走出去都有不同的理由,但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个地方同时迎来了外出务工人员第一次集体“归巢”,这一次他们回来的目的完全一致,就是返乡创业。这一次农民工归巢行动看似一种自发行为,其实背后有许多政策引导的影子,1995年前后,长垣、无为、南康先后提出了内容相近而概念不同的三大工程,这到底是巧合还是必然? 1995年,长垣提出“百厂百万”发展思路,实施农民工“回归工程”。所谓“百厂百万”就是要培育100个产值超过100万元的企业,这个目标现在看起来并不高,但是对于1995年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的长垣来说还是难以企及。企业资源不足的问题怎么解决,长垣县委、县政府根据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多、富裕户多、经济能人多的特点,以“回归工程”为抓手,吸引在外存款和社会闲置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信息还乡。 同样是在1995年,南康开始实施“回引工程”,县委、政府给沿海打工的南康员工写信,出台相应的政策,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各种优惠条件,鼓励他们回来创业。此后几年,原来的油漆匠、木匠带着在广东打工积累的原始资本毅然返乡,南康每年都迎来多达3000人次的创业民工。 次年,无为县正式启动“凤还巢”工程,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对个私企业不限发展比例,不限企业规模,不限从业人员,不限经营项目,在用地、用水、供电、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截至1998年,无为全县返乡创业的人数就达到3200人。 毫无疑问,这三个县域的产业基础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一个锤子成就一个产业,长垣县魏庄镇起重机产业集群逐步成形;而无为高沟镇从1993年出现第一家电缆企业———华海电缆厂之后,短短几年迅速膨胀成为中国四大电缆生产基地之一。南康的木匠和漆工返乡后迅速加入农民企业家队伍,扎堆发展成为江西最大的家具产业集群。 90年代中期,为什么会成为这三个劳务输出大县经济发展的转捩点?三县不约而同地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机缘成就了这样的“巧合”? 1995年前后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所以出现第一次高潮,可以说是“时”与“势”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从客观上来说,无论是长垣、无为还是南康,劳务输出都在80年代初就已经大规模出现,相对于其他中西部地区来说时间更早,其连锁效应就体现在外出务工人员较早地完成资本、技术、信息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回乡创业具备了一些最基本的条件。 而从大环境上面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很快得到了确认。特别是在“九五”期间,国家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对个私经济作用的充分肯定,激发了个体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经济增长点。1996年,国家继而颁布《乡镇企业法》,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对乡镇企业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 如果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95年前后涌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激情,更不难理解90年代中期成为长垣、无为、南康这些农业穷县工业化道路的拐点。 人与市场 无论是回归工程、回引工程,还是“凤还巢”工程,90年代中期开始创业的这一批人,已经不是早前为了糊口谋生在外乡手胼足胝的普通打工者。多年在外闯荡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升值的过程,而促成打工者到创业者嬗变最神奇的力量,莫过于人与市场的结合。 人与市场结合,能够长出什么样的“果实”?我们可以从长垣、无为、南康很多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中找到答案。 长垣最早的工商业传统就是与锤子有关的锔锅、锔碗、锔盆,这就让长垣人较早地与钢铁打起交道。1974年,长垣小伙子韩保宪初中刚刚毕业,他就与乡亲们一起去河南新乡拉运一些生、熟铁的边角料,再贩卖给本村生产螺丝的作坊做原料。和钢铁搭上边,就有机会了解更多行业信息和市场信息。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保宪听人说修“千斤顶”很赚钱,从没见过这种玩意儿的他,毅然决定转行。 韩宪保带着几个能吃苦的小伙子办起了第一台烘炉,从学打铁开始,从事简单配件的生产与销售。从维修简单的千斤顶到维修小型起重机、大型起重机,不知不觉中韩宪保跨入了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1995年秋天,韩宪保开始接近自己的梦想———建造整机生产线,两年后他又毅然决定进行系列化生产。如今,卫华集团已经成为长垣起重机行业的龙头企业。 对于今天那些创业成功者来说,曾经的务工经历到底是一笔怎样的财富呢?无为县最早的电线电缆企业的创办人沈志海从另一个侧面给出了答案。 1990年夏天,在外地一个小厂当业务员的高沟青年沈志海,搭乘一辆三轮车回乡,在车上他邂逅了一名沈阳国企的采购员。这名采购员辗转各地,奔波几周就是为了买一批电线电缆。沈志海想起自己的业务单位中有几家江浙企业生产电缆。“你要的货我有!”沈志海揽下了这笔生意,几天后到江浙采购电缆发往沈阳。发现了商机的沈志海,先是跑起了电缆外购外销。1993年,回乡办起了高沟镇第一家特种电线电缆厂,于是高沟电缆厂越办越多,越滚越大,十年时间,这里就成为全国四大电缆生产基地之一。 无论是长垣起重机产业还是无为电线电缆产业的发展,人与市场结合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是最关键的要素。长垣农村人口中,10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经销活动,无为县高沟镇就有4000名销售员。从跑销售到办实业,从销售员到企业家,这种特殊的成长之路让产业发展具备了最为敏感的市场触角。 韩宪保、沈志海的成功绝非偶然,对大部分“走出去”的人来说,外出务工经历让他们知道了什么叫成本、什么叫利润、什么叫市场、什么叫竞争。劳动力流动的脚步看似纷繁,背后却有一条清晰的人力资本升值的曲线。因此,中西部地区的打工者,乐意把长三角、珠三角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子专业”、“制衣专业”、“电器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更有人认为“招工等于招生”,他们把外出的打工仔称为“留粤生”、“留沪生”、“留京生”。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发挥劳务经济的潜能不仅仅是“输出劳动力”,更大的空间却在于能够“带回生产力”,而长垣、无为和南康恰恰就是较早认识到劳务经济的潜力,并付诸实践开发延长“产业链”的地区。 企业之大与政府之小 “无中生有、有中生特、特在其中、人联四方”,这是费孝通先生曾经对南康经济现象的评价。与南康家具产业一样,长垣起重机产业、无为特种电线电缆产业都是利用外部的资源进行加工形成产业,进而大规模发展。如今,这三大产业都成为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南康家具业拥有15万从业人员,而长垣县从事起重机行业经销活动的就有8万人,而无为高沟一个乡镇就有从业人员1.2万人。 在中西部地区不乏劳务输出大县,更不乏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典型,为什么偏偏出现了“长垣现象”、“南康现象”和“无为现象”呢?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三地都将企业创业的过程视为政府创业的过程,也就是说,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政企关系。 长垣企业家经常会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当地的政企关系,“长垣县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犹如政府后院的肥羊,但长垣县政府却能够忍住不下刀。”在长垣县民营经济发展之初,县政府有关领导曾八下温州学习“温州模式”,着力于打造“开明政府”。“放水养鱼、藏富于民”,“不加约束、自由发展”,是长垣县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的执政理念,这种理念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被称为“北方的温州”的长垣,经常会有一种很奇特的景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你走访产业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乡镇,你会发现一边是壮观的现代化厂房和企业办公大楼,另一边则是蜗居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的乡镇政府,而且这种对比强烈的反差不仅仅只是个别现象。民营经济的“大”对应着政府的“小”,这种“小”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政府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于服务市场经济主体,甘当企业创业的配角。 长垣起重机产业发展最关键的时间节点是2002年。此前,长垣起重机尽管形成了市场,但是在乡镇逢集才有大规模的交易,如何形成真正的专业市场,长垣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入园,以产业集聚效应释放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得长垣起重机产业发展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与“北方的温州”长垣一样,南康被称为“江西的温州”,因此两地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 在南康,当地政界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叫做“扇炉子”。1995年,南康通过“回引工程”,吸引一大批市场意识浓和竞争意识强的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这个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创业能量。为此,南康市连续几年采取“扇炉子”的办法,放宽准入领域,把星星点点的创业之火“扇”旺。个私民营经济不仅延伸到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中,还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方面大展身手,南康不仅有私人投资建设的车站、商贸市场、工业园,还有大批学校、 医院、养老院和农民广场等。如今,南康市民营经济实现的税收贡献占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无论是长垣的“放水养鱼”还是南康的“扇炉子”,都道出了一种特殊的政企关系。对于大多数欠发达地区来说,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创业主体、服务创业主体,把企业创业的过程视作政府创业的过程,才能把产业“养大”,把民营经济的炉火“扇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