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教育部称将考虑民间高考改革方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1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明三 “教育部的表态是积极的。”22日,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对记者表示,他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公开两天以后,社会各界给出的反馈信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最让他关注的还是来自教育部的声音,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经公开称道“社会人士和民间努力探索高考改革的精神”,并表示“教育部会充分考虑采纳民间的建议”。 之前的18日,杨以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次日,《方案》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全文登出。 这份《方案》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30年来,首份出自民间而且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一经公开,便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方案》为高考制度改革设定了基本的价值目标:保证教育公平、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重视和扩大学生选择权、坚持高考命题地方化等等,力求改变以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改变“一张考卷考所有人”的刻板、单一的考试方式,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提高高等学校选拔、评价人才的效度,使不同类型的人才各得其所。 为此,《方案》推出了一个基本操作模式:基础能力考试 + 高校自主录取。即以全国统一的学业能力水平考试为主,辅以高中学习成绩、高中课外综合表现的多元入学评价;而高校则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进行加试或面试后自主录取。 “我的研究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地方,只是综合了目前各国在考试选拔制度上的成熟做法,为我所用。”杨说,这样既可以保证《方案》操作上的可行性,又着眼于为制度设计提出一套明确目标和整体模式,最大限度地避免改革进程中的随意性。 “这份《方案》总结梳理了各地高考改革尝试的最新成果,大体是可行的。”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晓燕教授对《方案》给出了较高评价。她认为该《方案》的亮点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教育公平、强调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了一系列考试套餐。 《方案》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和高职院校三大类,再分为文科、理科、工程技术科、生物和医学科、艺术和体育科等不同科类。据此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和内容难度,形成适应不同学生需要的多种“套餐”,总数达15种之多。李认为,这些套餐体现了不同类型大学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尽管实施起来有点复杂,但还是值得一试,因为这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准确把握好自己的特点。 《方案》在强化高中会考制度的同时,主张实行高考社会化。按照这一想法,学生在通过会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之后,即与高中脱离。考生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直接发送给考生,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相隔离。“这样做的目的是弱化高考对高中的强硬指挥,将大多数高中学校从高考中解脱出来。”杨研究了北京试行高考社会化的经验,认为其效果是积极的。 但是也有人对《方案》所主张的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提出质疑,认为这会留下腐败空间,造成实际招生过程中的不公平。 对此,杨认为需要以改革促改革,“向高等学校赋权的过程与高等学校的制度建设必须同步进行,促使高校建立公开、公正的制度保障,取得社会监督和信任。”他建议组成包括政府官员、家长、教师、校友代表、媒体在内的“代表团”,全程参与招生过程,通过这种社会监督确保阳光招生。 选择这个时候公开他的研究成果,杨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给社会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改革文本,并期望“通过公开讨论形成共识”,从而推进具有实质性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 “从网络和媒体发布的反馈信息来看,人们关注的焦点不一,反差很大,很多意见是带有情绪的。”他说,这些情绪和意见可以作出判断:民意是渴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 而对于教育部的表态:“会充分考虑采纳民间的建议。”杨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目前,杨还在着手研究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力求从根本上改革目前这套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体制。他表示,该方案将在今年迟些时候选择适当时机公开。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