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热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4日14:34 SMG《深度105》

  SMG《深度105》2007年7月23日播出“天下事:2007热上海”,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李涛】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电视评论节目《深度105》。这几天您出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一个字,热。刚刚入伏不久,上海就已经出现了十几个高温日,是近5年来同期最多的。据上海市气象局的预测,今年高温日的天数很可能会再创新高。上海为什么会越来越热?高温又会给你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的《天下事》就为您解读——2007热上海。

  (报纸标题快切进画面,混新闻配音杂声)

  7月18日,上海中心气象台宣布今年的梅雨季结束。当天,上海就迎来了38.6度的热浪。这是从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上海历史上气温最高的7月18日。

  (上海市民1:就好像感觉突然热了起来,热得太快。)

  (上海市民2:烘烤的感觉。)

  (上海市民3:酷热难耐。)

  (上海市民4:怎么今年这么热?)

  其实,今年的高温在黄梅天就频繁出现了。原本在人们印象中细雨连绵的黄梅天,今年却变成了高温和暴雨交替出现的奇怪景象。2007年上海的酷暑,是从一个非典型的梅雨季开始的。

  (字幕:2007年7月7日 上海虹口足球场 陶喆

演唱会)

  2007年7月7日夜晚,台湾歌星陶喆和他的数万名观众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演唱会,除了开场的半个小时外,狂风暴雨贯穿了演唱会始终。而同一个晚上,正在

东方明珠下举行的另一场演唱会,甚至被大雨浇坏了现场音响,迫使国际著名歌星莎拉·布莱曼一度中断演出,回到后台。富有戏剧性的是,这场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起的“拯救地球”全球演唱会,旨在呼吁遏制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气候危机。谁料在演出过程中,就领教了反常气候的厉害。

  【主持人 李涛】专家告诉我们,尽管今年梅雨期间出现了几次暴雨,但由于没有了过去的阴雨绵绵,整个黄梅天的雨量仍比常年偏少。事实上,从2000年开始,上海的梅雨季节已经连续七年出现了降水低的状况。南方有句谚语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这意思就是说,到了黄梅天,连着四十几天都别想见太阳,非常的潮湿。而这几年梅雨天气越来越不正常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潮湿气闷的梅雨季节曾经是上海人的一大烦恼,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在老弄堂里的居民们来说。

  (上海市民 阮永年:黄梅天这样子,那个时候经常拖拖地板,那边里面经常要擦,不擦不行的,不擦霉气全部都出来了,擦好以后,到明天发霉再擦,经常这样擦。)

  阮永年在石库门的一楼开间住了四十多年,过去一到黄梅天就潮得不行,墙壁、家具、水泥地上都浮着一层水珠,好像“出汗”一样。但除了用樟脑丸去去虫,大家对湿气滋生的霉菌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多擦擦。这几年黄梅天变“干”了,家里的日子好过了很多。

  (上海市民 阮永年: 6我蛮高兴什么,现在外面黄霉天,大水不发以后,里面霉也霉得好一点,旁边湿的,干得好一点,不像以前湿得很那个的,要拖地板什么的。)

  对居民们来说,非典型梅雨季的好处在于:空气不太潮了,东西长霉少了。可黄梅天里的一场场暴雨也带来了麻烦。最明显的就是,蔬菜涨价了。

  (上海市民1:这个菜涨得老厉害了,没办法,蔬菜也贵,荤菜也贵,蔬菜等于买荤菜呢,就这个样子,涨得蛮厉害的。)

  (上海市民2:特别是鸡毛菜,涨了四五块钱呢,现在四五块了,刚开始两块半,最贵的,好一点的三块。)

  在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江桥批发市场里,几位老菜农告诉记者,绿叶菜价格普遍上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黄梅天里的那几场暴雨。

  (上海江桥批发市场菜农1:暴雨之后,这个菜,温度高了,这个菜肯定要死掉的,不死也要烂掉的。)

  (上海江桥批发市场菜农2:淹坏有一半。像这样的,有烂的,经过雨一泡就不行了。)

  虽然现在上海的蔬菜供应已经全国化,但是因为绿叶菜的保存期短,所以供应方还是以上海本地为主。暴雨导致蔬菜产量锐减,使得价格上涨了不少。上海江桥市场的工作人员估计,即便近期没有大的暴雨,绿叶菜价格的回落还得等到十天半个月之后。

  【主持人 李涛】这暴雨倾盆好歹就那么几次,酷热难耐的日子可就多多了。上海今年光梅雨季就出现了9个35度以上的高温日。上海中心气象台预计,今年夏季的伏天会长达40天,这么说来,2007年的夏天,恐怕真是不太好过啊。

  最能感受到高温影响的就是医院了。这几天,上海各大医院的门急诊量节节攀升,急诊室里多了不少空调病、肠胃病的患者。

  (患者1:太热了,空调房间一出来,一冷一热就感冒了。)

  (患者2:发高烧,咳嗽。)

  (患者3:感冒,主要是吹了空调。)

  高温天气中,最脆弱的人群就是孩子和老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门急诊量已连续一周保持在3500人次以上,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最高峰。高温带来的烦闷、紧张、抑郁,容易导致心血管骤然收缩、心脏缺血、血压升高,使得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处于高发状态。

  (患者 王阿婆:热得可难受,烫啊,烫得不得了。)

  王阿婆今年已经70岁,有高血压病史,今年十几个高温天下来,身体实在吃不消,只好来打点滴了。

  (患者 王阿婆:觉得我一热就头疼。)

  (瑞金医院门诊副主任 吕安康:感冒、消化道、心脏、高血压科病人都在增长,基本上增长达到20%以上。)

  人不好受,动物也挺难挨。上海动物园给动物们想了不少降暑的法子。企鹅是最怕热的,虽然这群企鹅不是来自南极而是来自南非,但是38度的高温还是让它们吃不消。

  (企鹅馆饲养员:蛮难受的,看得出来,温度最高的时候把嘴打开,像人一样感觉呼吸也困难了。我们现在打开喷雾,还有室外安置的这两个空调。)

  体型庞大的亚洲象也很怕热,它们的降暑办法是,大桶大桶地吃西瓜。

  (大象馆饲养员:天气热,吃西瓜帮助降温,待会还要给它喷喷水。)

  不过待遇最好的还是那些珍稀动物,像国宝大熊猫,荷兰引进的大猩猩等,早已住在了空调房内,可以清凉度夏。

  【主持人 李涛】不知道您的感觉是不是和我一样,我觉得啊,这天气好像是越来越热,高温日的数据是年年创新高。刚刚上节目前我查了查,从2000年到2006年,上海35度以上的高温日平均已经达到了24天,将近一个月啊。可是,从1971到2000年的30年间,上海的高温日平均每年只有9天。也就是说,现在的高温日几乎是当年的3倍。

  (90年代画面:市民集中在街上乘凉)

  这是90年代初上海市民纳凉的画面。一把蒲扇,一副躺椅,每天晚上到弄堂口、马路边吹风聊天,曾经是上海人过夏天的集体记忆。

  上海市民1:我们以前这个弄堂到夏天,家家户户都在弄堂乘凉的,那时候的景象也蛮好的,大家乘乘凉,摇摇扇,聊聊天的。现在一到夏天,都关在空调里面去了,谁还出来。

  上海市民2:家里的热气少。

  上海市民1:外面热得不得了。

  记者:您觉得上海会一直热下去吗?

  上海市民2:现在汽车多,空调多,热气都排到外面去了,肯定热。

  如今,弄堂口集体纳凉的风景已经成为过去,一方面自家有了空调,另一方面外头也凉快不了多少。从这张上海和全球年平均气温走势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两条逐渐升高的曲线。

  (对上海温度变化曲线图讲解)

  (上海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沈愈:黑颜色的就是全球陆地,红颜色是上海市区一个年平均气温的一个趋势,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明显是要增暖的趋势,是要比全球陆地要快。)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热岛效应使得气温升高进一步加速,市民的生活方式对气候的影响也开始日益显现。截止2006年底,上海每一百户居民拥有的空调数量已达到175台。同时,每天还有数量日益庞大的机动车辆在道路上穿行,大量的温室气体就这样被不断释放到城市的上空。

  (上海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沈愈:上海的增暖跟全球的增暖基本上是一个同步的,同时由于上海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以它的增暖的幅度也是非常大。)

  十年之内,上海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度。平均气温的增高使得上海其他季节也开始发生变化。2007年,是上海百年来最暖的一个冬天。农历春节期间,上海气温持续走高,各种花卉的“生物钟”开始紊乱,原本3月中旬才开的早季樱花2月下旬就已经盛开,而这时梅花却还在绽放余香,气候异常使得两种不同季节的花卉竟然同时开放。由于气温偏高,一些本该冬眠的动物无法冬眠。一月份,上海动物园的两栖爬行动物馆竟然出现了一派早春气象,乌龟、蛇、蜥蜴等爬行动物异常活跃。

  【主持人 李涛】从眼前的日常生活来说,气候的反常可能并不见得全是坏事,但从长远来看,我敢肯定不会是什么好事。咱们的老祖宗讲求“天人合一”,如果这“天”的规律被打破了,咱们人恐怕也舒服不到哪里去。就拿今年来说,反常天气不仅仅出现在上海,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极端天气现象。像东北高温、山东大雨、四川雷暴、安徽洪水。看这样子,老天爷真是有点生气了。

  (雷击实况数秒)

  【字幕:重庆】

  从7月16日到18日,115年以来的最强雷暴雨袭击重庆。仅仅一天之内,重庆上空就打雷4万多次。暴雨引发山洪、内涝和严重的地质灾害。

  (重庆市民:没想到这次涨这么大,这次涨得最大。)

  (部队政委 郑道光:被洪水围困的有1万多人。)

  截止7月20日,重庆市因灾死亡42人,失踪12人。著名历史保护文物渣滓洞、白公馆也严重受损。

  【字幕:山东济南】

  (暴雨实况数秒)

  7月18日下午5点,济南遭遇特大雷雨,降雨量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大值。

  (济南市民:太多了,太多了,全都是水,你看看!)

  (实况:一个小面包车直接给冲下去了,一共6个人。)

  这次特大雷雨造成31人死亡,4人失踪,100多间房屋倒塌。灾害性天气此起彼伏,现在的天气到底是怎么了?

  (上海市气象局工程师 冯磊: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一个典型事件就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而且它的程度也有所加强。)

  (影片《后天》片断 极地冰裂 冰封城市)

  这是3年前在上海十分卖座的灾难片《后天》,讲的正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引发气候突变,最终导致人类处于灭亡边缘的故事。如果放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来看这部电影,《后天》的现实寓意不言而喻。2007年3月,英国《卫报》的一位资深环境记者称,如果人们不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有效控制的话,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度,那么像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会受到水淹的威胁。这虽然只是一种推测,却不能不引起警觉。

  (上海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沈愈 (气温)保持这种趋势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心的事情。但是,你说让它降下来,可能从未来多少年里面,我想这个可能性比较小。)

  2007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文件。而专家也指出,减缓气候变暖,应对环境变化,看似属于国家和政府的课题,其实也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上海市气象局工程师 冯磊:以前中国人打招呼是“您吃了吗”?因为当时是解决温饱问题,大家关心的是吃饱肚皮。现在见面,国际上也是这样,日本、美国、中国,比较时尚的是“您减排了吗”?)

  (记者:您觉得老百姓可以做些什么呢?

  上海市民1:老百姓可以做的就是注意环保吧,环境的保护。

  上海市民2:多搞些绿化会比较好一点。

  上海市民3:你尽量少开车,坐公共汽车。

  上海市民4:空调要开到(不低于)26度,这个也是一个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

  【主持人 李涛】天气再这样热下去,的确堪忧。我注意到前面一位专家说,想不热,基本上不可能了。怎么办?也许,保护好环境是我们力所能及做的一件积极的事情。刚才不是有几个市民提出建议吗,可能你这么做了,一时半会也看不出什么效果,2008年天继续热,但我觉得总会有点用吧。

  编导:胡睿、赵慧侠

  摄像:查家旻、李会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