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宏:奥运场馆运营的先行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17:51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7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工地,看望工程建设者,并对奥运场馆 建设和奥运会筹办工作提出五点要求:一要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二要突出环保、节能;三要加强组织、管理;四要做到节俭 、廉洁;五要搞好赛后利用。 由此不难看出,搞好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已经被预先提到了奥运筹办工作的议事日程里。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 90%以上的体育场馆都是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场所,大都处在亏损状态。如何破解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就成了一项世界级难题 。带着这一个巨型问号,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成功运营新中国十大建筑、奥运场馆之一——北京工人体育场的体育之窗场馆经 营管理公司的创始人、体育场馆运营先行者和专家高宏先生。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记者苑 航 酷爱体育的国际背包客 1997年,高宏作为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来到了德国,负责“中国城ChinaTown”的建 设。这是一个文化项目,包括中国剧院、中国餐馆等的建设,目的是让德国人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神秘的东方文化,让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异域得以传播和展示。 当时一位德国老人对高宏说的话对他触动很大。那位老人说,你从事的工作很了不起,是很崇高的很神圣的,传播文 化是非常让人尊重的事业…… 是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传播正是需要有坚定信念的人去从事。高宏从那一刻开始就下定决心 ,作一名文化传播者,把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洒遍世界的角落,让世界了解中国,热爱中国。 在德国工作期间,年轻的高宏成为了一名国际背包客。工作之余,他走遍了欧洲,在尽览异域风光、体验欧陆风情的 同时,酷爱体育的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欧洲人特别热爱运动,体育运动在欧洲非常发达,人们在体育文化上的投入非常大,欧 洲各城市的体育场馆多而精致,几乎成为各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市民最好的运动休闲的场所。在欧洲,体育文化是否发达 ,占用人们时间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人们或每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准,运动和旅行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 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似乎与中国存在很大的反差。是不同种族造成的文化差异,还是因经济条件的差距造成的社会差异? 高宏认为,体育文化也需要正确引导和传播。 为了了解和体验欧洲各国的体育文化,高宏迷上了欧洲的体育场馆。他用有限的节余加入到了体验中:与米兰的球迷 一道搭乘一夜的火车到巴黎观看比赛、在德国慕尼黑的奥运场馆周边的酒吧留恋忘返、现场见证荷兰阿贾可斯队的夺冠……那 些场馆别致的外形和充满活力的氛围,散发着一股诱人的魅力,使他情不自禁地走进她,了解她。场馆里举行的无论是火爆的 足球比赛,还是高雅的音乐会,在高宏眼里都充满了无尽的诱惑。欧洲体育场馆那种开放式的体育文化,给欧洲带了无限生机 ,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体育文化已走进寻常百姓家。 这似乎与中国又不太一样。中国的大多数体育场馆都是半封闭的,除了体育比赛之外,普通市民是很难与场馆近距离 接触的。这种现象也造成了体育场馆的沉寂与萧条,场馆大都失去了应有的实际价值,大多数场馆失去了本应负担的社会作用 。 为什么不让体育场馆成为一个文化休闲场所,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交流中心呢?高宏自认为有了好主意,他要探索中 国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为2008出力,为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未来模式出力…… 零距离接触尤伯罗斯 2000年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敏锐的高宏从紧张的气氛中嗅到了商机,他从德国回到 了北京。他坚信,如果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北京将成为中国甚至亚洲体育文化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心,亚洲体育产业格局将会 发生重大改变。 2001年7月13日晚10点,是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时刻——北京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 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而当时在电视机前苦苦等待结果 的高宏也格外兴奋,他仿佛看到了中国体育产业腾飞的那一天…… 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政府开始关注北京体育场馆的命运并进行积极探索。北京最大、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体育场馆 ——北京工人体育场,是2008奥运会主要赛场之一。此时的工体像一个待嫁的新娘,需要一番梳洗打扮,需要赛前预热, 她期待着一种运作模式,为未来的奥运场馆赛后运作打下良好基础,为和谐发展的中国再立新功。 高宏组织了和他一起在欧洲工作学习的团队和国际资深体育专家,积极争取机会,策划运营方案,与北京市政府有关 部门进行沟通汇报,邀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一次,他参加了北京相关部门关于体育场馆的运作研讨会。此前经过精心准备 的高宏,拿出了一套“体育之窗模式”方案,这个方案最终得到政府和权威部门的认可。2001年10月,高宏在国内外朋 友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北京体育之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之窗模式”开始正式在工体起航了。 工体始建与上世纪50年代,它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发展的历史,是当时与人民大会堂齐名的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也 是北京体育文化中心。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工体已现老态。如何让工体焕发新的生机,为2008北京奥运做好高品质的服务 ,为中国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开拓出一套新模式? 高宏认为,体育场馆的运作,不能只为了经济利益,而更是要为体育文化服务。运作的过程是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 要借鉴和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创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的轨道。 从2002年开始,体育之窗和工体中心一道,邀请了数位国际国内专家学者为工体的发展出谋划策:美国资产管理 的专家来了,带来了体育资产管理的最新理念;中国的文化专家来了,提出了不要狗尾续貂的忠告;澳大利亚奥运主体育场的 CEO来了,对工体的发展模式表示赞同;北京市的领导来了,倾听了环境治理和老职工的深造培养问题并给予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一著名基金公司的安排下,“奥林匹克商业之父”、现任美国奥委会主席尤伯罗斯来到了 工体考察。尤氏还特别提议在工体设立“美国奥运公馆USAHOUSE”(也被称为“美国之家”),作为美国政府、奥委 会、世界冠军以及赞助商等最高级别的公关活动场所。 提高品味回报社会 熟悉北京工体的人都会发现,近几年的工体越来越红火起来:重要的体育赛事和大型商业演出越来越多,各种高品质 的发布会、艺术活动、周末PARTY、高档宴请、健身活动等都聚集在此。同时,体育之窗生活方式:“运动,文化,娱乐 ”成为京城生活方式的代表,引领了京城生活。2006年工体被北京市政府授予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体运动娱乐圈Spor tsWalk”的称号,工体散发出了年轻的活力。 纵观“体育之窗模式”的形成,成功在于进行了三大规划:经营规划、建筑规划、管理规划。在三大规划中,又破解 了诸多难题:体育与非体育业态的矛盾;如何解决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如何解决大众化与高品质的矛盾;如何解决赛事和赛后 资源配置;如何解决高峰与低谷……二元论“是”或“否”的难题在此得到了攻克。 高宏认为,一切事物“动则通,通则久”。自从运营北京工体以来,首先投入大量资金对工体进行改造——“体育文 化”主题的确立、环境的改造、运动酒店(SportsInn)的升级、体育展示厅的装修、有景阁艺术中心的建设、国际 会议中心的筹建等,改变了工体的面貌和气质,使工体吸引了更多的商业赛事和高品质演出。增加收入的同时,再投入更多资 金对工体进行改造和维护,形成了良性循环。高宏认为,场馆不应该单纯追求创利,但要多创收;少要利润,多要收入。把每 年的收入都投入到场馆的改造中去,这是为了提高场馆的品质,更好地回报社会。 目前,工体体育之窗正在进行工体4.0版本的策划和投入,并对环工体的经济圈进行战略整合,使之具有更大的辐 射力和带动效应。 不要孤立地看待奥运场馆 北京工体“体育之窗”模式的成功,为2008北京奥运赛后场馆的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示范效应。 在谈到对未来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问题时,高宏的建议是,不要孤立地看待奥运场馆,要把奥运场馆放在全球、全国 的高度去看,放在城市功能中看,放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角度去看,要让奥运场馆呈辐射性发展。那么,你一定会发现,奥运场 馆的商机是非常巨大的。 高宏说,一个赛事,一场演唱会,是体育场馆创造的商业价值。那么,更多的人来消费,就产生了“眼球”效益,即 广告价值,周围的广告牌匾,路牌都有了利用价值。体育比赛能带来效益,文化活动也都能为场馆营利,二者的结合就是体育 场馆发展的方向。 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投入数千亿巨资打造的奥运场馆在赛后能否充分利用起来,全国数十万个体育场馆如 何盘活,是有关方面密切关注的话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世界难题。 高宏认为,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首先要解决高品质与大众化的矛盾。他认为高品质不等于高消费,要把场馆分区域 经营,增加高档区域的收费,来补充大众化服务项目的费用。这样就是平衡了二者的关系,使奥运场馆更加平民化、大众化, 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文化活动,这也是更好地解决全民健身和商业化利用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即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复兴100年以来最为成功的奥运会,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体育产业崛起的标志 ;同时,北京必将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奥运场馆设施,最广泛的体育人口,中国乃至亚洲一流的体育产业势必会在以北京为中心 发展壮大。在北京打造体育中心城市的新城市定位的时候,“运动享受生活”将成为重要要素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最终成为 我们的重要生活方式。 对于参与奥运场馆赛后运作,高宏充满了信心。他表示,2008北京奥运会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它推动了中国 体育向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他坚信,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走在亚洲体育产业的前列,并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