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华:受助者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01:35 新京报

  受助者要有一颗感恩之心

  新京报:你大概和段见过多少次面?

  李:见过三次。第一次是入学前,其他两次是春节。最近一次是今年春节,段来看我,在我玻璃店里。我们简单说了几句话,他就离开了。

  新京报:每次见面,你觉得他有变化吗?

  李:衣服比以前穿得好了,说话声音都大些了。后来两次,我感觉他说的话有些让人不放心。他总把钱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开口闭口都是一个钱字,还说别人开公司赚了很多钱。一次谈话中,他还劝我去北京合伙开公司,他也想入股。好像是想做网站。

  新京报:你没答应吧。

  李:我肯定是劝他要好好念书,学好本事毕业后,会有更多的赚钱机会。再说,我肯定不会去北京开公司,一来我在万州有自己的家,也有自己的玻璃店,二来,我对网络也不熟悉,至今也没有学会电脑。

  新京报:从你的角度来说,资助了一个学生,想他怎么做,才不会让你失望?

  李:要好好读书,每一门功课都要及格,不能逃课,不能让家乡人失望。

  另外,他在北京,见的世面多,我们有什么事情可以咨询他,但并非让他出钱出力。

  新京报:那现在段是不是让你失望了?

  李:肯定是的。他不应该抛弃学业,不应该和我们失去联系。做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尤其对一个受助者,这一点更重要。

  新京报:你的意思是,段现在不懂得感恩?

  李:至少他和我们失去了联系,我们在担心他,他肯定不知道。

  如果受助人有苦衷应该告诉我

  新京报:有报道说,你起诉段是要追回4万多元学费?

  李:也不是,我不做什么指望。我起诉他,只为提醒更多行善者不再受骗。

  新京报:你觉得你受骗了?

  李:是的。起先,段接受资助前还信誓旦旦说要好好读书,学成归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资助他的人。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另外,我原来以为段是公费的,所以就毫不犹豫掏钱给他(后来发现他是自费的)。

  新京报:也就是说,如果你知道他是自费的,可能不会资助他?

  李:至少不会那么多,他自己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获取一部分生活费。

  新京报:你要起诉他,主要是觉得情感上受到了伤害?

  李:让我伤心,甚至让我心灰意冷。另外,我还想让别人知道,我们以后行善要谨慎。

  新京报:有人支持你起诉,觉得好人不能被欺骗,也有人觉得你既然已经捐助了,行善不一定要回报,不必起诉。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李:毕竟,我们资助他的心愿是好的,希望他学成,不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

  到现在,他人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所以,期望借助法律,提醒他。

  新京报:现在一直没有联系到这位段同学,说不定他也有苦衷,你有没有想过调查清楚再起诉?

  李:即使再忙,再有苦衷,他也应该告诉我。

  如果他真的有苦衷,我是不会起诉的。如果他还想继续修完学业,我还是会继续资助下去。

  我希望他还在北京,希望他明天能看到《新京报》这篇报道,再主动与我联系。如果有误解,也是可以协调的。我起诉他,不是为了讨回学费。

  新京报:现在网上有一些人在谴责这位段同学,你希望他做些什么来补救?

  李:希望他还是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如果需要钱,我们可以想想办法。

  以后资助会事先调查受助对象人品

  新京报:如果你的捐款最后被追回了,你打算怎么来用这笔钱?

  李:如果能追回,我把这笔钱交给万州,用来资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

  新京报:有人认为,研究生并不是基础教育,没有必要来资助,你自己资助的标准是什么?

  李:只要他是真心学习,不管他是研究生,小学生、中学生,我都会继续资助他。当然,前提是他要勤奋,要不断努力,要刻苦奋斗。

  新京报:有了此次经历,你以后还会继续资助其他贫困学生吗?

  李:肯定会的。我曾经还想过,只要生意不比现在差,我一年都要资助一个贫困学生上学。只要他是真诚的,真心想读书,我还是会资助他,甚至会发动其他朋友一起来帮助他。

  不过,我也会事先调查一下这个受助对象的情况,比如他的学习成绩、个人品行等等。另外,我也会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不像现在,给了钱,什么也不知道,连他什么时候离校也不清楚。所以,有了这次教训也有了经验。

  -新闻背景

  北大:段霖夏早已离开学校

  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教务处赵老师证实:段霖夏系自费研究生,并非公费研究生。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王老师证实:段霖夏是学位教育学生。

  “这种教育主要针对在职人员,户口不需要转入北大。”王老师说,段霖夏学习的课程非常少,12门课程中仅选修了2门,且至今仅过了1门。根据研究生教育2年- 5年的期限,如果到2008年还没修满学分,就意味着他弃学。“我们已竭尽全力,但始终联系不上他。”王老师说,段霖夏早已离开学校,估计已自动放弃学业。

  乡亲:段家人外出不知去向

  记者联系万州太龙镇万峰村(原岭坪村)段霖夏的家人。村主任段茂平称,自己是段霖夏父亲的堂哥,段父、段母等全家人自今年春节后就已外出,不知去了哪里。目前,段家铁将军把门,且没有电话号码,无法联系。如果不是记者告知,他至今还不知段霖夏已没读书。

  段茂平称,段霖夏2003年接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因家庭经济不宽裕,其父曾让他不要继续读书,先找工作养活自己,但段霖夏坚持要读。据《重庆晨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吕宗恕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