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07年香港书展精彩推荐 好书不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10:44 南都周刊
《思索香港》 龙应台 著 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本书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于去年所举办的一系列“思索香港”论坛记录的续集。“思索香港”这是一个很有转型意义的社会问题,而内地的崛起,令香港人很容易失弃对自身和本土的感知和信心,正如应龙台所说:“香港这样的一个城市,以她特殊的殖民历史走到现在的每一步脚印,在她的经济条件之下,到底有没有一种新的可能?所以这个论坛的每一场看起来是在谈台北、上海、北京、东京或其他城市,但是所有的核心其实都是在为香港找到一个新的思维新的出路。” “思索香港”论坛由著名作家龙应台主持,并邀请两岸三地近三十位著名学者,就公民社会、文化政策、文化身份认同及传媒文化等重要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产生极大的回应,为海内外传媒所广泛报道。 评/林曼叔 《故事》 董桥 著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版 董桥的文章玲珑剔透,像他笔下的剔红牡丹香盒。他说的故事,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带着明代古琴在雅室中闪烁的幽光,从琴弦之间冷冷滑落,顺着时间的缝隙,跌入二十一世纪繁嚣的人世间。 故事都关于收藏,一件件经历了时光打磨的艺术珍品,从前朝雅士手中传到后代的文人,辗转于清风明月的灵动,松涛梅影的光景,最后经过董桥的手眼,写成初春姹紫嫣红绽放的文字,呈现在读者眼前。时而还有红袖添香,倩佳人衬出销魂的竹刻古砚,以及温山软水的笔墨挥洒,让我们体会到文章本非天成,总得揉碎了惨绿心肠和风云肝胆,才有飘香的梦依稀弥漫在床头。 评/郑培凯 《晚期风格——香港女作家三论》 黄念欣 著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2007年4月版 作者从不同角度,由音乐到文学,为“晚期”一词作出深入浅出的介绍,进而谈及三位女作家的小说内涵深层意义,从而带出对作品的诠释和全新的体会。 界定晚期,作者点出人生的极限,“晚期的最重要本质,不请自来,未如人愿,不得不如此。” 明乎此,则对三位女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九七前后,在某一时刻停顿下来,不再写作,那决定是暂时的还是永远的,不得而知。作者对她们的抉择采取体谅的态度。 Gore Vidal接受《时代》杂志访问,指出作家不再是社会的焦点人物,作品再好,亦难引起公众注意。黄念欣却肯定了三位作者的努力成果。尽管美好时光不再,晚期出现的一切作品,注定遭受被遗忘命运。黄念欣仍努力鉤沉,尝试带出对作品深层阅读经验,有所发现,有所体会,与读者分享。 评/张灼祥 《陶杰作品28历史和地理间的沉思》 陶杰 著 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12月版 陶杰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论的专栏作家。但无论喜欢或讨厌他的读者,都不得不承认,他的文章文字洗练、笔势酣畅。这本《历史和地理间的沉思》是陶杰的最新散文集,内容少了一分戾气,多了一点温馨,其中不少文章不但没有半点谩骂成分,而且温情洋溢,读后令人低廻不已。 一如作者其他27本文集,本书内容广泛,包括留学英国的生活片段、旅游欧洲的所见所闻、风云人物的侧面特写、英俄两国的谍海恩怨等,当然还有作者最擅长的时事评论。陶杰的文章,一般多是几百字的短文,本书的每篇文章却都超过一千字,有些甚至超过二千字。正因为篇幅较长,所以作者可以畅所欲言,详细叙述在林白太太家中住宿的经过。文章细致地描述了他们开始时的短篇小说。作者的《泰晤士河畔》虽然也是写旅居英国的经历,可是集内文章篇幅短小,未免给人言不尽意的感觉,不及本书那样令人读得痛快淋漓。看惯陶杰那些刁钻泼辣短文的读者,翻阅本书的《沙漠元旦的日光礼赞》、《奥斯维辛的血泪荒凉》等动人心弦的长文,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这位才情出众的作者。 评/邓昭祺 《思想的颜色》 殷海光 著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12月版 殷海光(1919-1669),著名哲学家,在1950-1960年代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被称为“台湾自由主义开山大师”,他自称“在中国最积极提倡自由民主的人,前有胡适之,后有殷海光。”他的思想深受罗素、耶海克、波柏的影响,只有当他完全摆脱传统的规范、主义的教条、个人的偏见、树立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他曾经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怎样判别是非》中指出:正如美国总统所说“愚昧和成见是民主的两个最大的敌人。”这正是人类祸乱的根源。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怎样思想,学会判别是非,才能消除成见和愚昧。在《思想的颜色》这本小书里,作者以流畅的笔调,深入浅出地教导我们如何从事独立思考,如何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免受种种教条和成见的污染。本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通识教育”丛书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大有助益。 评/林曼叔 《唐君毅著作选导读》 霍韬晦 著 香港法住出版社 2006年12月版 反智及非理性等社会气氛来势汹汹,要不是早年念大学时读过唐君毅的《青年与学问》、《人生之体验》、(《续篇》更适合今天阅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相信今天会更加惶惑、迷失。 霍韬晦指出,“很多人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说人一直随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没有什么非守不可的东西”,而唐君毅的著作,直指生命内质,以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让人“认识自己立足之根本”,令个体心灵及生命不至于“到处飘流”。 今天的教学法鼓励讨论及怀疑,以让学生发挥个人见解为尚,我们视之为鼓励思考。霍韬晦在导读中提醒读者——读唐君毅的著作,尤其是他思索性情与学问、思想和生活的一类哲理短文,不宜采取这种态度来阅读,否则,是“浅人而谤深语”。 《唐君毅著作选导读》为唐君毅庞大的思想体系提供一个大背景,让大家知道唐君毅的书可以怎样读。是时候好好地拯救一些势将被遗忘的名字了,而我们其实是透过拯救他们来搭救自己。 评/余非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 潘毅 著 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2月版 本书作者潘毅是社会科学的副教授,为了体验“打工妹”的生活,亲自到深圳一家港资工厂当了一回“打工妹”,得到不少第一手资料,了解这群女性在高速经济发展的中国所担当的角色和自我身份认知,作者并没有将“打工妹”定型,反而在研究过程中认定了她们性格行为的多样性,把她们受压抑的心情及叛逆的意志如实向读者反映,是一本诚挚而重要的社会研究著作。作者凭此书荣获社科界重要的Wright Mills奖,更是该奖自1964年创立以来首位获此大奖的亚洲学者。 作者以中文访问打工妹及搜集资料,然后译为英文,写成论文,在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英文书。是次出版中文版,出版社须再译成中文。“双重翻译”,缺失自不能免,况且不少社会学名词未有统一的译法,如果没有注解,对不谙社会学的读者来说会略有难。作者可以考虑在再版时作出改善。 评/张倩 《中国的未来》 张五常 著 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 2006年9月版 中国制度的改革,从无到有,不过二十多年光景。其间私营企业取代了国企,改革程序中出现的贪污,是改革过程一部分,不可或缺。人民币的升值,宏观调控带来的冲击,承包制的变奏转化,中国地区之间的良性竞争,加速了经济发展,土地的使用权的肯定,北京有不推出楼宇价格管制的能耐。凡此种种,张五常皆作出正面评价。中国经济增长幅度之大,实为当今世上一大奇迹,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之举,算走对了。 透过经济发展来看《中国的未来》,张五常不乏一针见血的见解。他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有一大金矿存在”。 张五常为读者提供了“一张地图”,指出“那金矿的位置”:“那是地区的层层合的组织。”虽然那组织是“被迫出来”的。套用邓小平的话说:不管是黑猫白猫,好猫就成。“被迫出来的发明,也是发明。”有实际效果就好了。 [评/张灼祥 《从破晓到黄昏——顾媚回忆录》 顾媚 著 香港三联书店 2006年10月版 不少人说过,香港明星的文化素养不高。说这番话的人,是有些片面的。读了《从破晓到黄昏——顾媚回忆录》,对上述的看法,更心存疑问。除了顾媚,就我所知,萧芳芳是一位才德兼备的明星。她的文化涵养丰富,是行内外闻名的,而且她一直致力于“护苗基金”的慈善工作,劳心劳力,卓有建树。 从顾媚说到萧芳芳,是因为《顾媚回忆录》由萧芳芳写序。萧芳芳认为,顾媚从影到歌唱,最后成为画家,蔚为多才多艺的艺员。这一成果,是她的自觉自爱自醒,不淌影视界的浑水,加上她顽强的意志和肯下苦功所致。 读《顾媚回忆录》,就读出顾媚的率直、坚强和勤奋的性格。回忆录要写得好谈何容易,除要笔下的文字流丽之外,重要的是流露出的感情要真实自然,才能打动读者。《顾媚回忆录》基本上具备了以上两个因素。 评/潘耀明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