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经过60年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10:03 人民网

  不断改写的经济数据

  蒙古族达尔扈特部落人延续着一个使命:守卫成吉思汗的陵寝。这一守,已近800年。在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上,他们期望和平,渴望富裕。可是,在这片兵家必争的土地上,战马的嘶鸣曾时时在耳,纷繁的战争书写着历史。直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里才得到难得的安宁。经过60年的建设,如今的草原在达尔扈特部落人看来,更像一匹奔腾的骏马,扬鞭奋蹄,演绎着令人称奇的奇迹:

  现在,鄂尔多斯市府所在地东胜区,每百户平均拥有私家车17辆。城市到处搭着脚手架,一座座大楼飞速拔高。2006年,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800亿元,人均GDP达6600美元。

  鄂尔多斯人一度被内蒙古其他盟市的人们称作“梁外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是需要转几道山梁才能看到的贫穷荒僻地带。吃不饱饭,是祖祖辈辈痛苦的记忆。13年前,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也只有1亿元,下辖8个区旗县中,5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其余均为自治区级贫困县。直到2000年,其财政收入也只有12亿元。然而,这个以前自治区的“小兄弟”,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45.8亿元,超过了包头“老大哥”,跃居全区第一。

  其实,演绎着经济奇迹的何止是鄂尔多斯,现在的内蒙古全区各个盟市,正争先恐后,奋力向前:

  首府呼和浩特市经济以年均24.6%的增速快速发展,最高年份达到约31%。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约200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900亿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呼和浩特市人均收入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后几位徘徊。去年,则排在了西部省会城市的首位,处于全国各省会城市的上游。今年,预计经济总量将突破1000亿元。

  而这一突破,老工业城市包头市则在去年就已实现。其GDP在2006年达到1010亿元;财政收入2002年还不足30亿元,去年增长到130多亿元。

  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包头三市,被称作内蒙古的“金三角”,由高速公路网紧密连接,形成了“两小时交通圈”,经贸互相渗透、交融、互补。去年,“金三角”的经济总量占到全自治区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人均GDP达5193美元,站到了我国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线上。

  从“金三角”往东,发展相对滞后的东部5盟市如今正奋起直追。今年一季度,东部5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自治区平均水平。

  “金三角”以西,一段时间以来,资本大量流入乌海市和阿拉善盟,民间的新说法是,这两个地区正与鄂尔多斯形成新的“金三角”。在《2007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在200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乌海市增长竞争力跨入了前10名。

  内蒙古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带动GDP增长速度连续5年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2000年至2006年,GDP从1400亿元上升至4790亿元,经济总量从全国的第二十四位跃升至第十七位。

  面貌一新的新型工业化

  很久以来,外地人对内蒙古的印象仿佛只有“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其实,跨入新世纪后这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0年,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之高在全国位居前五,而第二产业比重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0个百分点。但现在,二产比重已达48.6%。2003年―2006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

  在呼和浩特市西北端的大青山脚下,是金川工业开发园区。当驻扎在这里的伊 利集团忙着从奶农那里收集的牛奶送进现代化生产线时,这块被资本烤热的土地上,一幢幢厂房正飞速拔起,大大小小的工业管道穿梭交织。2005年,当这个国内乳业巨头成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同一天,呼和浩特市历史上第一辆自己组装的重型卡车也正式下线。

  在赤峰市的喀喇沁旗,因为一个以打造北方最大铜产业基地为目标的工业园区的兴起,该旗今年的财政收入在去年1.5亿元的基础上将要翻番。

  在东部的通辽市,一家叫海纳蒙动的企业从江苏转移到这里,每年将生产30万台

柴油
发动机
,并将带动起一系列配套产业,把当地富余农民吸纳进生产链条。

  纵观整个自治区,200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41.72亿元,分别比1947年和1978年增长31.7倍和6.1倍。2006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704.94万吨,创历史新高,分别比1947年和1978年增长8.2倍和2.4倍。同时,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则由1947年76.7%,下降到1978年32.7%、2006年的13.4%。在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产业的比重甚至已经不足1%。草原上千百年来由锄头和牧羊鞭主导经济增长的历史,已经由新型工业化进程所取代。

  “我们要求发展,但决不饥不择食;我们要求发展,但决不接受落后生产力的转移;我们要求发展,但决不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我们要求理性的、科学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自治区主席杨晶如此概括内蒙古追求新型工业化道路。

  很难想象,在呼和浩特,一滴白色的牛奶,从奶牛的乳头挤出来,在伊 利集团和蒙牛集团漫长的生产流水线上,始终处于全封闭状态。在两家企业的生产车间,看到的是巨大的银色无菌罐、密密麻麻交织的管道和已经包装好的奶产品。

  而在鄂尔多斯的乌兰木伦镇,神华集团上湾煤矿的整个矿区,竟然看不到一块黑色的煤。这里不再有头顶矿灯、猫在地下叮叮当当开挖的矿工。所有的煤块被隆隆作响的巨型机械切割下来,由运输带送至地面,再经过封闭管道,直接装进火车车皮。

  在内蒙古这块大草原,即将拥有一条直接煤制油的生产线;这里拥有制定国家羊绒制品标准的技术研制中心;这里煤化工的整体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这里电解铝生产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里还即将开始大批量制造欧Ⅳ标准的汽车发动机。

  内蒙古努力使她的产业发展更健康,从而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活力。目前,内蒙古煤炭的就地转化率已接近50%。这里的煤一部分转化成电,从空中输出;一部分经由高科技生产线,大量转化成油、气、甲醇、乙烯等化工产品。粗略估算,煤转电,增值5倍;煤转化工,增值10倍以上。

  日益增强的发展后劲

  内蒙古武川县出产的土豆,像水果一样用纸包着装在箱子里出售;而乌兰察布市的土豆,则加工成了乐事薯片。通辽将有10万农户加入一家匈牙利企业的鹅业生产链条,继呼和浩特成为“中国乳都”之后,这个城市试图打造“中国鹅都”。巴彦淖尔市农民大规模种植番茄,每年将加工50万吨番茄酱。此外,每年有上千万人次能穿上来自内蒙古的羊绒衫。

  贯通内蒙古东西部2600公里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12万多公里的各类公路密布全区。去年3.3万多架次的飞机在9个机场起落,吞吐236万旅客。1亿多吨货物经由铁路向各地发送。

  人才逐渐向这里流动。在包头,在巴彦淖尔,在口岸城市二连浩特,在鄂尔多斯,在一些高等院校……成千上万新时代的“昭君”,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到塞外热土。

  大量资金往草原流注。2000年至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25.18亿美元,仅2005年一年就比1984年至2000年17年间直接利用外资的总和还多出3亿多美元。而5年间,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已达2655亿元;而区内各种生产建设项目投资,更日益多元化,特别是民间资本十分活跃。在鄂尔多斯,地方铁路和公路几乎都由私人投资。国内第一条耗资20多亿元的间接煤制油生产线,也由民营企业家投资。“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这是内蒙古此前发展的秘密,也将是此后发展的驱动力。

  内蒙古经济迅速发展,老百姓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成果。去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58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二十九位前移至第十二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2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二十二位前移至第十六位。

  “十五”以来,自治区各级财政支农支牧资金达到304亿元,年均递增25.4%。在农村牧区全面实施低保,去年覆盖40万人,每人每天补助1元;今年覆盖到60万人,每人每天补助1.2元。今年重点为困难群体办7件实事,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大部分涉及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农村牧区的农牧民可以享受的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结合内蒙古地广人稀的情况,尤其是针对生存条件差的地方,各地加快转移农牧民,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让更多农牧民在享受到较为优越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活,增加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力地推动了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市场,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据统计,全区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由1978年的267.7元和十几元,增加到2006年的7666.6元和2772元。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经济发展的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改善民生,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推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推进和谐内蒙古建设,就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认真解决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