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门峡几乎出动所有救护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2日10:50 大河网-大河报
路上,救护车争分夺秒 11:36,第一名获救矿工出来了!快!快!快!早已守候在矿井口边上的医护人员冲了过去,矿工被抬上了担架。警车开道,第一辆救护车警报器鸣叫着,驶出二号矿井大院,直奔三门峡市区。早已守候在大门外的本报采访车紧紧跟在这辆豫MA5660救护车后。 曲曲弯弯的山路上,救护车跑出40公里的时速!道路两边,几乎每隔500米就有一道岗,执勤民警确保道路畅通。 路两边站满了眼含渴盼的群众,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紧了救护车,迎接它来,目送它去…… 救护车驶上310国道,很快加速。我们的采访车紧随其后,车上的时速表在不停地提升,时速60公里——80公里——100公里!路边值守的交警们拦下了其他车辆,前方开路的警车也提醒人们让路、让路…… 离市区只有6公里了,救护车加速驶进了陕州大道,时速120公里! 市内到处是疏导交通的民警,所有的红绿灯都为救护车放行,所有的车辆都为救护车避让,呼啸的救护车在车流不断、人流不息的市区内畅通无阻。 12:32,第一辆救护车呼啸着驶进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40多公里的路程,包括14公里山路,25公里左右的国道,还有市区内的若干道路,救护车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 病房外,所有人都在小跑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住院部门前,许多人在翘首企盼。救护车刚刚停稳,车后门处担架已经支好。 快快快!有人在催促,害怕耽误矿工的救治;慢慢慢!有人赶忙叮嘱,担心担架抬不稳,惊动伤员。 伤员被抬出了救护车!鼻子上插着氧气管,手上扎着针,输液瓶被护士高高举过头顶,所有的急救都已在进行中。 担架上的伤员,浑身黝黑,蒙着黑眼罩,被人稳稳地抬进了电梯,又稳稳地送进了二楼的8号病房。“他姓兰,39岁, 血压、体温等体征还不错。”从病房匆匆走出,急救车上的一位医护人员向前方指挥部打电话汇报。 12:45,救护车的警报声响起,第二批救护车到达。快,下去接人!一阵紧张的脚步声,两个伤员被同时抬上二楼,一个坐电梯,一个是从楼梯抬进——几乎所有人都在为伤员争取每一分时间。 12:48,两位伤员被人搀扶着走下救护车,走进病房。 很快,又有三位伤员被抬上楼梯,记者看到,抬担架的小伙子们后背已全部湿透。 楼下,救护车又匆匆返回现场。楼上,8位伤员的入住让二楼的气氛变得格外紧张。 病房内外,一阵阵急匆匆的脚步声频繁响起,所有人都在小跑! “端水,热水!”“剪刀,剪刀!”“外形管!”“准备好的面汤呢?”……前方一声招呼,后方的援助源源不断。 一批试剂送来,一批氧气瓶送进,一个又一个医护人员匆忙赶来……所有的人都急匆匆,但忙而不乱,救治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下午1:17,又一批救护车到达,5名伤员被人搀扶着走进来!不到10分钟,又有一批伤员被送来!1:32,又来3位;1:35,又来一批……耳边只听快快快,抬担架的人上楼梯都在跑步! 救护车上,吃住整整三天 25位!当记者记下这一数字时,听见有人说:“全部到了。”这时,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可是,氧气瓶还在“增援”,医疗物资还在增援……刚才忙着抬送伤员,这会儿医院保卫科的20多名小伙子站在一起,一个个大汗淋漓,全成了“水”人。 昨天下午,记者从三门峡市卫生局了解到,7月29日接到险情后,当晚卫生局的紧急救援队伍就赶到了现场,以三门峡市卫生局局长齐秋安为总指挥的7·29事件医疗救治预案也紧急启动,现场抢救组、护送组、院内抢救组等医疗救护小组人员全部到位。第二天一早6点,12辆救护车载着30多位医护人员奔赴一线,“三天时间,他们吃住就在车上”。 7月30日一早,医疗抢救小组专家闫佰强在井口和被困人员通话时了解到,井下矿工普遍反映头疼、头晕。专家组紧急研究,提出建议:这是由于井下氧浓度过高、空气压缩指数偏高造成的,工人可能有些氧中毒现象,建议减少供氧浓度。于是,送氧量由1小时3瓶氧气减为2瓶、1瓶,三四个小时后,工人头疼、头晕症状消失。 7月30日,省卫生厅派出的医疗应急救治专家也赶到现场。两位专家值守现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升井后的救治方案,连输什么液体,做什么检查项目,何时摘眼罩,何时开始进食等都一一详细列出。”昨天,三门峡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据了解,此次救援,三门峡几乎出动了所有的救护车。 昨天下午7点,记者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见到了第一个升井的兰建宁,医护人员喂他吃一碗稀稀的面条,还告诉他这是专门配好的营养餐。一身整洁病号服的他笑着对记者说:我好着呢,没事啦! 此时,从陕县医院传来消息,一些伤员已经摘下眼罩愉快交谈! 此次救援,三门峡几乎出动了所有的救护车。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