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生在港生存调查:香港雇主爱招内地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12:44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本报记者 孙浩 发自香港

  去香港读大学到底好不好?在香港高校掀起内地招生热的今天,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或许最有发言权。

  10年间,已有数千名内地学生走出香港高校。在这个群体当中,有人拿到香港居民身份“落地生根”,有人以香港为跳板走向更远的舞台,有人带着广阔的视野回到内地,也有人因为学习、生活、观念等种种不适而遗憾地提前结束旅程

  【调查】他们为何留在香港?

  自我增值机会多、言论自由和高效生活是他们的理由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当这个夏天过去,又有一批内地学生将南下香港,在这个特殊的中国城市度过一段特殊的学生生涯。

  据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统计,自2002年起,赴港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人数以每年近千人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已增至5000人,总数则已超过1.4万名。

  来求学的内地生还好吗?留港发展的内地生还好吗?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于7月29日发布的《2007在港内地专才发展年报》,或许能提供部分答案。

  99%愿意留港发展

  这项分别针对在港就读内地学生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者对来港学习生活总体“满意”。与此同时,也有40%受访者认为学习压力大或很大。

  值得关注的是,接近99%的受访者选择愿意留港发展,比2006年高出9个百分点。他们主要认同香港的自我增值机会多、言论自由和高效生活。同时他们认为,未来留港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工作经验缺乏和社会关系薄弱。

  投资银行、贸易、传媒等成为他们最希望从事的行业,而公司管理则是他们最喜欢进入的部门。相比之下,电信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以及法律、房地产等行业则排名靠后。

  香港雇主爱招内地学生

  香港政府2001年8月颁布了“在本地院校(即香港)取得学位的内地学生来港就业安排”。自2001年至今,共有1078人通过这一政策留港工作。

  在此次在港内地专才调查中,分别有15%和43%的受访者选择很满意和较满意留港后的职业发展。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身的内地背景、专业技能将成为自己留港发展的独特优势。

  而在接受调查的雇主中,接近一半曾经雇佣过内地专才,但是招聘职位大多为中高层,面向毕业生的初级职位比较少。不过,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对3种不同背景人才的选择调查中,56.5%的雇主将在香港接受过教育的内地人才作为愿意聘用的首选,香港本地人才次之。在最不愿意聘用的人才中,85.7%的雇主选择只接受内地教育的内地专才。

  2009年的本土化挑战

  更令人关注的是,自2006年开始,第一批留港内地毕业生根据香港有关法律,已经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资格。这个未来还将继续扩大的群体,将面临与香港本土社会融合的挑战。

  《在港内地专才发展年报》总编李欢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是他们连续第三年撰写发展年报,此举的初衷是呼吁社会对这个群体投入更多关注。

  “2009年将是留港发展内地毕业生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一个高峰,随着这个群体日益庞大,需要有一个平台去反映他们的诉求。”李欢说。

  【故事1】别来无恙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5、4、3、2、1!”倒数结束,时间定格在1997年7月1日零点,天安门广场上爆发出巨大欢呼声。当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对刚刚回归中国的这座城市充满思念。

  199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参加了国家教委一个官方留学项目,在香港那个“借来的地点”的最后一段“借来的时间”中学习了两年。

  去香港求学在当时也算得上“另类”选择,在经历了焦急等待后,陈晓刚和从全国选拔出的其他3人踏上旅途。一路上,4个年轻人心情亢奋,“直到从空中看见香港的摩天大楼,和照片上一个模样,我们才感到自己真的来了。”

  他们就读的李宝椿联合世界学院是一所国际学校。学院内大约一半是香港本地学生,另一半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当时的中国内地学生不足10人。“每天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接触,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刚到香港时,陈晓刚和一个香港学生、一个英国学生同用一间宿舍。用校报的话说,这间寝室反映了当时香港的“时政格局”。

  由于缺乏资料,他来香港前对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毫无所知。第一次宿舍开“楼会”,他只听懂了“楼长”最后一句英文——“现在去吃午饭吧”。第一堂课,他就领略了什么是英文教学,随后获知自己要在阅读一部英文原作后交上一份2000字的英文读后感。初来时的兴奋感,渐渐被对现实的努力适应所取代。

  在抵达香港两个月后,陈晓刚接到父母第一封家书,“眼泪这时才掉了下来。”

  1996年,陈晓刚结束在香港的学习。此后,每当听到艾敬的《我的一九九七》时,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求学香港的日子是一段很特别的人生经历,让我受用一生。”

  如今,陈晓刚在北京一家财经媒体工作,近年来曾两次到香港出差。再度踏上这片久违土地的一刻,他在心底轻轻问道:“香港,别来无恙?”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