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名被困矿工70多小时后顺利获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3日22:33 央视《经济半小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往井下输送了氧气,但由于没有先例,氧气的用量大小,抢救人员心里还是没有底。

  李九成:“氧气少了,人不行,氧气多了,人中毒,输多少氧,过去没有这么干过。”

  草百成:“氧气多了也不行。”

  记者:“多了时候你们什么感觉?”

  草百成:“多了也是觉得呼吸着不好受。”

  记者:“那后来怎么处理的?”

  草百成:“后来就跟上面打电话说要适当,要跟刚才那一会儿,就是我们呼吸平和那一会,就是调节适度,就得调节一下,就上下互通。”

  向170多米深的井下通风输氧,可以说是这次救援行动中的一个创举,然而,这时井下被困矿工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进食,他们普遍开始感到头晕,此时严重的饥饿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也再一次考验着救援人员的智慧。

  草百成:“当时就是没有食物,就是积极的把同志们的馍收集起来。”

  记者:“什么时候吃?”

  草百成:“就是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再分给大家吃。”

  记者:“当时大家收了多少?”

  草百成:“收了十几个馍。”

  虽然有些馍,但大家都想等到最困难的时候再吃,因为谁也不知道援救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此时,井下温度也不高,受困人员急需身体上的能量补充,也成了当务之急。

  草百成:“我心里难受,因为现在人没有受过这种惊吓,惊的真是难受,有的人捂着肚子蹲在那,有的人躺在那,两条腿蜷着,手抱着那腿。”

  为了能让能够及时的补充能量,坚持到施救成功的那一刻,救援指挥部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在给井下唯一的通风输氧管道上,打起了注意,考虑到这个管道的特殊性,决定利用输氧的间隙,用管道给井下人员送牛奶。

  李九成:“为了怎么送这个牛奶,国家安全监察总局局长李毅中亲自设计图纸,国家安检局局长赵铁锤亲自设计图纸,我们史济春副省长亲自设计锐角三通的图纸。”

  因为这个管道垂直深度有110米,输送距离超过1000米,所以如何让牛奶通过管道也有难度,经过对压力泵的多次实验,7月30日晚上9时,成功将400公斤的牛奶送入井下,7月31日上午9时,第二次向井下输送牛奶175公斤。

  记者:“食物具体是怎么进的?”

  草百成:“它就是直接从水管喷出来。”

  记者:“那你看到了什么?”

  草百成:“看到了真的是奶,那就是牛奶嘛,那没有比奶更高级的营养了,把帽子洗净以后,从下面的小阀门里放出来,就喝了。”

  由于有些工人喝牛奶身体不能适应,8月1日早上6时,又向井下被困人员输送了稀面汤。

  69名被困矿工70多小时后顺利获救

  在支建煤矿透水事故救援过程中,那根本来用来在井下浇灭扬尘的水管,后来却成了输送氧气和食物的生命管,按照救援指挥部制定的“一堵二排三送氧”的抢险方案,被淹巷道的清淤排水工作也在这段时间里同步展开,然而,比起输氧和送食物来,这项工作的难度更大。

  贾学勤:“我们这次来的主要任务就是从这个轨道下山下来清淤、排水,大概在这个淤泥里,这个距离大约有这么长。”

  由于巷道进水严重,洪水带进了大量的泥沙,再加上无法使用机械作业,给巷道的清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抢险队员:“我们局领导安排了以后,我们是一步一步执行,跟班队长、跟班矿长在下面亲自进行操作。”

  记者:“那难度大在哪?”

  抢险队员:“难在水的高度都是不到一米五高,水在一米深左右,人在里面要挖泥,要清淤,我们的工人上来之后身上全是湿的。”

  贾学勤:“在清淤过程和排水过程中,这个环境相当的恶劣,工人大部分在水里,都是赤裸着身体在工作。”

  此刻被困人员已经在井下呆了70多个小时,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草百成:“准备是这样就冲出去,就拼一下。”

  对于情况的危机,抢险队人员,用铁锹,用肩扛,保证工程进度。

  记者:“在底下工作了多长时间了?”

  抢险队员:“下去上来有一二十个小时。”

  记者:“在里面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抢险队员:“就是巷道让沙淤住了,掏不开。”

  记者:“那你们怎么排的呢?”

  抢险队员:“就是人排成队,一个挨一个的传上去,把沙装到袋子里面,一个一个的传上去,一个一个排成人队。”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能往前冲10米是10米,能往前冲20米是20米,为什么呢,也许过去10米,我们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也可能过去20米,也可能真的就挖通了。”

  8月1日上午11点,经过抢险队员的努力,通向井下69名矿工栖身地的项道即将被挖通,被困70几个小时的矿工看到了希望。

  草百成:“和前面相距的距离就不太远了,救助人员就在对面了。”

  8月11日上午11点39分,第一名被困矿工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走出了矿井,此时距离被困的时间,已经有75个小时。

  而最后一名被困矿工走出来的就是开掘队的副队长草百成。

  草百成:“我给工人承诺过,就是有我在,你们都在,只有我亡,你们才能亡,我不亡你们也亡不了。”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非常激动,69名矿工全部从危险地带出来了,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是我们经过了七十多个小时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的结果,我非常感谢方方面面对我们的关心。”

  李毅中:“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激动,现在总算落地了。”

  对于此次69名被困矿工的被救,国家安全监督总局局长李毅忠做了这样的总结。

  李毅中:“这是我们多年以来,在抢险、救护活动中,抢险救灾的行动中取得的最有成效的一次,强有力的指挥,科学的救援方案,还要有一个专家班子,面临出现的新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措施,第二就是要有个强有力的救援队伍,武警部队的支持,全社会的支持,这都是我们应该好好总结的经验。”

  半小时观察

  当看到69名被困矿工从井下走出来的时候,我们除了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也明白了一个道理,

矿难是可怕的,但矿难并不是绝望的。“7·29”透水事故是一场完全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矿难,这场天灾最后化险为夷,靠的不仅仅是人力物力的巨大投入,也不是从天而降的好运气。种种看似巧合的幸运背后,是科学调配和决策的结果。

  “一堵二排三送氧”这套救援方案尽管看上去简单,可是只有真正调动各方力量,才能保证顺利实施。当地电信部门确保了被困矿工与地面的电话联系在中断之后及时恢复;随时待命的医疗部门,对牛奶高温杀菌、输送面汤和医用氧气,医护服务无缝对接;被困井下的69名矿工组成帮扶小组,展开自我救助。在这次救援行动的每个细节上,我们都能看到科学施救的举措。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最后才赢得了69名矿工的平安归来。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说,“7·29”透水事件救援工作,是中国近年来最成功的一次矿难救援工作。这样的成功值得我们祝贺,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次奇迹。如果有关方面能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矿难救援机制,彻底整改那些隐患重重的煤矿,这次奇迹才能真正变成大家美好的记忆。

  主编:马洪涛

  记者:胡长春

  摄像:陈艳波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