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公共投入须让穷人多受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01:20 环球时报

  近年来,中国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多都在不断增加。政府手里的钱多了,该怎样花,能不能更多地让穷人受益,就成了老百姓十分关注的问题。最近,猪肉、禽蛋等食品的价格迅速上涨,增加了很多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压力。财政部门很快就出台了相关救济措施,其中包括补贴困难群体、落实农村养猪补贴等等。或许仅对于此次涨价而言,这样的救济已算是较为完备。但从长期看,我国的财政体制仍存在明显的“经济建设财政”特征,尚未真正确立公共财政性质。

  

二战后,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增加公共投入的方式来应对衰退,刺激经济发展。但是,有效的公共投入不仅仅在于能够带动经济,更在于能够缩小贫富差距。尤其是对于由政府主导的投入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战后欧洲一些国家正是利用了公共投入的增加,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体制。所以,公共投入的关键还是要看穷人能不能更多地受益。从这个角度看,如何从经济建设财政转向确立公共财政,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就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自建国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大多投入到直接的经济建设活动中。然而,政府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弊病非常明显。政府财政支出的能力毕竟有限,大量投入到经济建设,则意味着投入社会保障职能资金的减少。同时,其结果在一些地方是楼堂馆所越建越多,形象工程越建越多,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社保体系的不完善,将直接导致老百姓害怕风险波动、花钱谨慎,更会使低收入的人群陷入困境。“有钱不敢花”,或是贫者更贫,同样意味着消费不畅,最终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抑制财政收入的扩张,形成恶性循环。可见,一旦财政体制异变成为“经济建设财政”,其结果反而会恶化增长方式。

  与经济建设财政体制不同,公共财政并不直接参与经济和企业运作,而是以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在完善社会公平和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让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职能。简单说,公共财政就是要管好两头:对高收入者施以较高税收;对低收入群体则要完善基本保障。美国政府的财政完全超脱于市场经济运行之外,丝毫不参与具体的经济建设,即便类似如军工制造等敏感产品也完全由私人企业提供,政府财政只是负责采购。政府财政资金开支强调的是社会保障支出,美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占联邦政府财政支出的40.9%,是财政开支的第一大项目。

  以

医疗体制为例,目前国有
医院
实行“以药养医”的体制是人所诟病。造成“以药养医”制度的根源却是财政投入不足,医院只有通过药品价格加成收入来弥补其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同样在医疗领域,英国则实施的是免费国民医疗保健体制(NHS),该体制的特点就是从“摇篮到坟墓”,不论个人收入如何,只根据个人的不同需要,为人们提供全面的、免费的医疗服务。而NHS模式成功的背后正是有赖于公共财政体制,因为在这一体制下,政府的财政开支必须以社会保障建设为首要考虑。

  事实上,目前我国的财力已具备了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制的能力。以医保为例,曾有医疗系统官员透露,经过初步计算,每年1500亿-2000亿元的投入即可构建面向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一数字相当于GDP的1%-1.5%,国家财政收入的5%-7%,在经济上是完全可行的。更为重要的是,公共财政体制能够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把财政资金重点投入社会保障体制,意味着老百姓“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消费需求不足的体制瓶颈被彻底打破,经济增长的良好状况又为财政收入增长创造了基础。以公共财政体制为导向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和模式,关键并不在于财力的局限,而是需要调控部门的思维突破。▲马红漫(作者是经济学博士。)

    环球时报供新浪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