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在安徽的孩子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17:04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于林才

  相隔千百里,最温馨的亲情,在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里,只剩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时间,他们只能从电话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

  2007年6月12日,安徽蚌埠淮上区某小学两名女学生离家出走,同日,肥西官亭镇某小学一名女生也离家一夜未归,三名女生均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为此本刊记者连续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系列采访。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在生活上缺乏照顾,在行为上缺乏约束,在成长中缺乏指导,在遭遇伤害时缺乏庇护。对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脱了贫穷,但误了后代,绝非幸事;对一个社会而言,放任一个缺乏管教的孩子不仅会毁了一个家庭,而且贻害社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大省,安徽省内的留守儿童现象很是突出,仅安徽蒙城范集工业园区共有小学3645名在校生中,留守儿童就有2107人,达学生总数的58%,凤台县双湖中学现有学生826人,其中留守儿童约占40%,下面写到的留守儿童的故事只是一个缩影。

  从沉迷网吧到“优秀儿童”

  王明,男,12岁,就读于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孤峰中学八年级一班,曾因沉迷网吧而导致成绩一落千丈,现成绩突出、品学兼优,被评为省优秀“留守儿童”。 王明出生没几天,父母就离了婚,母亲是江西人,至今王明仍未见过妈妈。王明的父亲及后妈长年不回家。王明是靠祖母用米粉喂养长大的。王明2005年秋进入孤峰中学七年级,名列班级第三名,成绩优秀。可就在这时,爷爷奶奶同时外出打工,王明被送到姑妈家。

  此时,王明不仅失去父母的爱,连爷爷奶奶的呵护也没有了,姑父、姑妈与他人合办个养鸡合作社,忙于生计又无暇顾及他,可怜的王明几乎成了孤儿,成了脱缰的野马。渐渐地,他放弃了学业,放学后就钻进网吧,迷恋上了

网络游戏。姑妈不准他上网吧,他就晚上翻墙出去上网,次日早晨再回来,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短短半年,由年级的第7名落到50名以外。“那时,放学后回到家中,常常是空无一人,没人和我说话,我非常孤独、寂寞,就迷上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王明告诉记者。

  无奈之下,姑妈于去年把王明送到了王直助教中心。

  每天吃过早饭,在王直的护送下,王明和助理中心74名留守儿童一起,排着整齐的队伍,穿过田野、步行到3.5华里之外的孤峰中学上课;中午,在王直带领下,回到助教中心吃午饭、休息;下午亦是如此。晚上,在助教中心聘请的老师辅导下,王明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看书、做作业、接受辅导。

  刚到助教中心时,王明厌学情绪严重、自我封闭、网瘾很大。于是,王直每天找王明谈一次心,告诉他沉迷网络的危害,并鼓励孩子参与各类文体娱乐活动,分散王明的注意力。王明参加了“留守儿童逛超市”、“逛书店”、主题班会、文艺表演等活动,很快就融入了助教中心这个“大家庭”,短短一个月就戒掉了网瘾。他努力学习,成绩提升到年级第5名,比他之前的最好名次还要高。

  虽然现在的妈妈是后妈,但王明能够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好。爷爷奶奶在县城打工,逢年过节他都主动去陪爷爷奶奶,对老师、长辈也十分敬重。

  嫩肩挑重担

  常珊珊今年18岁,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可她同时还是两个弟弟的家长,本来她今年就可参加中考,可是16岁的二弟常徐比她晚一年从关店小学升入双湖中学,父母为了让她照顾、管教顽皮的弟弟,便让本来上学就晚的她留级陪弟弟,可淘气的弟弟却总也管不住,这使她的思想情绪大受影响,学习成绩也因此迅速下降。班主任发现后,教给她一些道理、方法和技巧。现在她的弟弟已很服姐姐的管教,并把节省的钱都交给她保管。

  6月10是周日,记者来到珊珊家,她正给两位弟弟分配生活费。姐弟三人是和80多岁的曾祖母一起生活,星期天,珊珊还要负责给曾祖母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收拾家里的卫生等,有时还得到地里给庄稼打药、施肥。

  当记者问她最怕的是什么,她笑着说最怕的是丢钱,丢了钱就要挨饿呀,一次她把50元钱存放的地方给忘了,当时急得直哭 ,因为那是她们姐弟仨一个星期的生活费。

  得知来了记者,珊珊的奶奶领着珊珊叔叔的两个哑巴女儿赶来了,向记者倾吐说,珊珊的叔叔婶婶长年在外打工不回来,生了三个孩子,两个闺女一个儿子都是哑巴,媳妇让她把哑巴孩子领到外地给丢掉算了,可她舍不得,他们也是人呀,他们多么渴望政府、好心人能帮助一把。

  妈妈,何时再罚我跪一次?

  15岁的陈建丽是安徽凤台县双湖中学一名中学生,六七岁时母亲去青海开服装店,父亲也常在外打工,有时几年不回来,偶有来电话,建丽也从不喊他们爸爸妈妈,父母总在电话里问她学习怎么样,仿佛她的其他生活与他们无关。这使建丽很伤心,爸妈两个字对她很陌生,很遥远。

  陈建丽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建丽很小就学会了生活自理,甚至照顾老人。

  上初中以后,处在一个新的环境,建丽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不爱和同学说话,有时在班里不自觉地就会流泪,每当同学问起为什么,她总说自己是个孤儿,同学们也信以为真。

  2006年10月,离家六七年的妈妈终于回家来了。但是,一直渴望母爱的建丽并没有享受到妈妈更多的关爱。因为妈妈这次回来,是与建丽的爸爸办理

离婚手续的。在被问及今后是和爸爸还是妈妈一起生活时,建丽并不令人意外地选择了爷爷和奶奶,事实上,这可能也是建丽唯一可选择的。

  建丽说,在多年的留守岁月中,“是爷爷奶奶把我拉扯大的”。今年过年之前,爷爷常常感觉胃痛,建丽陪爷爷到凤台县城找医院检查,但是没有查出什么毛病。3月底,建丽只身陪着爷爷来到省城就医,结果被查出身患胃癌,因缺钱无法继续救治只好回家。

  今年4月18日凌晨3时许,建丽起夜照看爷爷时,发现“他再也不能和我说话了”。

  接连发生的不幸,让建丽陷入深深的悲痛和迷惘之中,甚至一度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去年这个时候,建丽的学习成绩在班里还能排在中上,可如今却一落千丈。建丽家的

客厅东墙上贴有几张她的奖状,获奖时间都是2006年以前的。

  其实,爷爷生前和奶奶均因年近古稀,逐渐失去对建丽的监护能力。可是她很懂事,不但从不乱花钱,而且一有空就会力所能及地帮爷爷奶奶做家务乃至农活。建丽甚至卖掉自己蓄留多年的长发,就用这点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晚上9点多,她在晚自习结束后都会骑行五六里的黑路,回家照料爷爷奶奶。

  在合肥给爷爷看病的10来天,是建丽带着东拼西凑来的2000多元钱,领着爷爷到医院挂号就诊取药,也是她每天一大早起床给爷爷买芝麻糊,她只希望爷爷尽快好起来。但是,医药费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爷爷放弃了。

  不到一年时间,两份亲情就这样甩开了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建丽尚显稚嫩的肩膀上,承担了太多成年人应尽的义务。初中快毕业了,因为缺课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逐渐让建丽感觉自己是“没有希望的孩子”,一如在空中四处飘荡着的柳絮。

  令建丽永远难忘的一件事是她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天晚上,一家人准备吃饭,她用家里的座钟压住门帘,哥哥经过的时候一不小心碰到,座钟掉在地上摔碎了。刚回家不久的妈妈问他们是谁打破的,她与哥哥都不承认,妈妈很生气,罚两个人都跪下。后来建丽主动承认了,妈妈就让她去睡觉,她醒来却发现哥哥还跪在地上。她说她最怀念的就是那次罚跪,虽然受罚,但毕竟感觉到了母爱。同时最痛苦的事,就是在大多时候,父母好像当她不存在一样。

  少年不言愁

  衣服破旧却很干净,面庞削瘦却很精神,言语不多却干脆有力,年纪不大却显老成。这就是安徽省凤台县双湖中学七年级一班学生盛祝浩给人的最初印象。

  今年13岁的盛祝浩出生在偏僻的农村,自幼家贫,一家5口人仅靠2亩薄田度日。还是在他7岁刚进小学的时候,父母便离乡背井,远赴广东普宁打工谋生,一年难得回家一次。多年来,小祝浩与爷爷奶奶一起寄住在一位外出务工的亲戚家里,“二老一少”过着清贫的“留守生活”。他们烧柴草、吃咸菜、穿旧衣。近几年,年纪渐大的爷爷又患了高血压、糖尿病等五种慢性病,躺在床上需要人看顾,而奶奶也因体弱多病无力照料他人,这样,家庭的重担毫无选择地压在小祝浩肩上。

  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与同龄孩子相比,盛祝浩不但俭于吃穿,而且缺少父爱母爱,然而他却没有其他“留守学生”那种孤僻自卑、封闭排他、缺乏爱心的性格。相反,小祝浩性格开朗,富有爱心,集体观念强,有坚强的意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不但是“留守儿童”的优秀代表,还为其他学生做出了榜样。

  从进入小学那天起,上大学成了他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年仅7岁又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自制力。他制定了学习计划、作息制度。6点起床,9点睡觉,始终如一,尤其规定自己每天要坚持锻炼2小时的做法难能可贵。

  知识贫乏是造成贫穷的根源。小祝浩明白这个道理,在一张破桌、一个条凳和15瓦白炽灯的陪伴下,他孤独而顽强地走过了7个学年。在人们眼里,他一直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优秀,在今年全市联考中也名列全县前几名。小祝浩的爷爷奶奶不识字,学习遇到难题无人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再晚他都要跑几里路到学校向老师请教。有次回家路上遇到大雨,还病了一场。

  留守孩子生活在亲情缺失、约束减弱的残缺家庭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爱心。而盛祝浩则相反,父母不在,他不仅照顾自己,还承担了家庭中部分重任。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奶奶做饭他烧柴,平时扫扫院子,喂喂鸭子,庄稼收获时帮帮忙,样样都干,从不讲吃穿。尤其对病中的爷爷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与爷爷同住一室,有什么动静,他马上起来。下床倒水喂药、夜里一个人到诊所找医生是常事。有一次,爷爷病重,他拉着板车送爷爷到医院治病,让路人看着都心疼。

  盛祝浩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也是数学课代表,同学有难题问他,他不厌其烦地解答。他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可学校开展“献爱心”活动,他却积极参加。去年5月,校团委发起向贫困生捐款活动,他第一个捐出5元钱。平时,雨雪天气送路远同学,甚至把衣服、雨伞借给同学的事不胜枚举。人说“少年壮志不言愁”,是盛祝浩心中没有离父别母之愁吗?不是,只不过他把这种“愁”化成了深深的爱与动力,构造了他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才让一个1 3岁的“留守孩子”超出常人,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记者后记: 1993年,我作为一名记者随着民工大潮加入民工南下的队伍,以打工者的身份在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采访,写出一组民工潮的系列报道,稿件在《中国青年报》首发,众多媒体转载,引起了强烈反响。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民工的事。党和政府也重视民工的生活待遇等问题,不少农民也因为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企业老板。然而,他们忙于劳动,为我国城市建设、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他们的孩子却成了留守儿童,有的还成了问题少年。 同一片蓝天,同是祖国的花朵,可他们的成长待遇却相差很大。留守儿童过早的成熟,忍受的痛苦更让人同情和关爱。我五弟夫妻俩长年在上海打工,他的一儿一女也来到县城就读,平时生活只能靠外祖母照顾。我的两个女儿现读大学和大专,她们每人每月的生活费是我五弟两个孩子的生活费总和还多。她们不一定满足,可我的侄子、侄女很满足,因为他们毕竟来到县城读书,虽然缺少父爱、母爱,但他们理解父母,父母是为了他们更好的生活才离家外出务工的,因此,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留守儿童既是农村的问题也是城市的问题,据央视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父母双方或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的农村中小学生,平均占全体学生的47%,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占当地儿童总数比例高达60%(5月29日“央视国际”)。有些孩子嗷嗷待哺时,父母就离开了他们。相隔千百里之外,最温馨的亲情,在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里,只剩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时间,他们只能从电话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 人、财、物的充分流动,保证了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这个角度说,农村的脱贫致富,城市的繁荣发展,既离不开外出务工者所付出的辛勤与坚韧,离不开留守老人的艰辛与劳苦,也不离不开留守儿童的辛酸与磨难。这里包含着他们祖孙三代对中国当代进步所做出的辛勤付出与牺牲,包含着他们祖孙三代对现代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所做出的精神贡献和心理牺牲,这是整个社会都要铭记不忘的,都要感恩回报的。 今年“六一”节,温家宝总理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看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向孩子们致以节日的问候与祝福,更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温家宝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人抚养。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为了留守儿童,将爱进行到底,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7年7月下半月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