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名矿工我背出了5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03:40 东方今报

  □今报特派记者 赵珺/文图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陕县煤矿“7·29”淹井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武警、消防战士。武警三门峡支队的100名官兵和三门峡消防支队的30多名官兵首先赶到并投入抢险,武警洛阳支队的200多名官兵当晚赶到待命,以备堤坝可能被暴雨冲垮后发生更大的险情。他们成功堵住废旧矿井渗漏点,为救出69名矿工赢得了宝贵时间,他们顶着暴雨和危险拼命堵上那扇死亡之门,用血和汗为69名矿工兄弟开启了一扇生命之门。

  陈弟胜35岁,四川人,武警三门峡支队作训部部长。

  王大鑫20岁,四川人,武警三门峡支队一中队战士。

  魏振华18岁,郑州人,武警三门峡支队一中队战士。

  就在记者采访时,作为这次陕县淹井事件中成功围堵渗漏点的主要参与者,武警三门峡支队的100名官兵在8月1日撤离支建煤矿当天,又再次奔赴卢氏抗洪一线,只有这3名战士留守军营执行其他任务。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一幕幕,在他们口中真实再现。

  ○边穿衣服边打的,以为只是去封控现场

  7月29日,周日。

  和陈弟胜一样,很多家属随军的三门峡武警支队的军官都正在家中和家人一起过星期天。13时20分许,天气闷热,吃过午饭不久的陈弟胜正和女儿下棋,手机突然响起来。“有情况!陕县煤矿淹井了,马上集合出发!”电话是单位打来的,匆匆一句就挂了。

  陈弟胜几乎从沙发上跳起来,开始去衣柜里扒拉作训服。4分钟后,着装整齐的陈弟胜跳下出租车,跑进武警三门峡支队大院,10分钟后,除了在郑州休假的支队长李继武直接赶往事发现场,所有前指人员(负责前线指挥的人员)全部到齐。13时30分,满载着100名武警官兵的一辆大轿车、一辆依维柯和两辆指挥车,从三门峡市区向陕县支建煤矿出发。

  虽然事发紧急,但在陈弟胜紧绷的意识里,这次应该和以往差不多,只是去负责封控现场。○士兵和推土机悬崖边赛跑

  到达现场后,陈弟胜愣住了,原是废弃矿坑塌陷了,洪水通过矿井上部老巷道泻入矿井,造成淹井,而井下还困着69名矿工!他们的任务不是封控现场,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2米见方的两个废弃矿坑口加固堵严,防止洪水继续袭击,造成不堪设想的灾难。

  100多名官兵分成3组,争分夺秒干起来,他们知道,每耽误一秒,可能就意味着69条生命的消失。

  装袋、传递、下河、摆放……6000多个水泥袋紧急运来了,装沙袋的沙土,除了就地取材的一些矿渣,只能在矿下附近用推土机挖了土运上来。一部分战士在矿口装,一部分战士在矿下装好了运上来。

  从矿下到矿口的山路只有一米多宽,扛着沙袋的战士们一路小跑,深一脚浅一脚地躲闪着硕大的推土机。就在官兵们往来于这条“生命之道”上和死神赛跑时,省委书记徐光春赶到了事发现场,这让奋战了近8个小时的战士们好像打了一针“强心剂”。○松松脚鞋“飞”了,72小时没合眼

  这时,陈弟胜开始觉得左脚疼,似乎是尖利的小煤渣。他试着松了松脚,不料,鞋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噌”的一下“飞”了出去,被水涡吸得不见踪影。

  陈弟胜只好光着一只脚继续“战斗”,直到抢险结束才找到一双雨靴换上。而那时,他和很多战士一样,身上、脚上都是被吸力强大的洪水夹杂着煤渣、石块划出了大大小小的伤痕,“我们有个小战士扛沙袋时,被里面的石块划伤了头,指头长的口子啊,鲜血直流,吭都没吭一声,硬是被我们拉了下去……”○趴上他的背,矿工用生命说“谢谢”

  8月1日11时39分,当第一名被困矿工被背出井口时,救援工作更加紧张起来。

  69名矿工,陈弟胜背出了5个。

  陈弟胜忘不了把矿工兄弟背在自己背上的感觉,“你能感觉到他们的骨头硌着你,就像背上突然被泼了一盆冰水,凉得透心,也扎得生疼,是心里疼……”

  说到这儿,陈弟胜的眼睛亮亮的。

  “有一个30多岁的矿工,他虚弱得特别厉害,我忍不住问他,你还好吧,他半天没说话,我知道,他是实在没有力气说话了。”陈弟胜没有想到,这名矿工沉默了一会儿,突然开口说了声“谢谢”,“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他也没回答我的问题,可我想,那应该是他攒足了生命里最后一丝力气,说出了他死里逃生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吧……”

  8月1日12时54分,69名矿工兄弟全部脱险。15时许,陈弟胜所在的部队的100名武警官兵撤离支建煤矿,而此时,陈弟胜和他的战友们已经整整战斗了4个白天、3个黑夜,72小时没合眼……

  ○对话

  感动了别人,什么让他们感动?

  “在这次事件中,你们感动了别人,什么让你们感动呢?”采访结束之前,面对记者的提问,3位武警战士各抒感慨。

  魏振华:营救时,我无意间听见我们张副支队长接手机时发火了,他对着话筒说,你上学重要,还是人家矿工的命重要。后来我问了其他同志才知道,张副支队长的儿子今年考大学,这几天正赶着填上哪个学校。现在都是一个孩子,考大学又是大事。说实话,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

  王大鑫:抢险时挨着我的,是我们一中队的中队长徐骄。去煤矿的前一天,徐中队长感冒发烧了,我们队的战士都知道,可徐中队长一点都没偷懒,后来他累得晕倒在煤矿上,我们把他拉到一边休息,他醒了之后站起来就去扛沙袋了。我们很多战士因为闷热潮湿,全身都长了痱子,有的都成了痱毒,一大盒痱子粉都不够用……

  ■社论

  “果断决策、讲究科学”是奇迹发生的关键

  □今报评论员

  在被困井下76个小时之后,69名矿工竟然全部生还!创造这样的奇迹,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固然是根本,但仅有这种精神也是不够的。从整个抢险救援的经过来看,“果断决策,讲究科学”堪称奇迹发生的关键。

  这次抢险救援遇到的情况非常复杂。井下,69名矿工的生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井上,暴雨仍然持续——— 肆虐的山洪既威胁着抢险救援的人们,也在进一步威胁着已经被淹的矿井。情况紧急,刻不容缓。

  7月29日,也就是事件发生的当晚,省委书记徐光春就赶到了现场。他在察看周边地形并详细了解事件发生的情况后,当即与省、市、县、矿的现场指挥人员一起研究了“一堵、二排、三送风”的抢救方案,并迅速实施。“一堵”就是尽快堵住地表洪水的泄漏点。“二排”就是全力在井下安装水泵,清理洪水冲击形成的杂物和淤积物。“三送风”就是与井下被困矿工保持联系,用3台风压机,轮流向井下压风并掺和送氧。

  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作出正确的决策,矿工就多一分获救的希望。然而,在那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和地方,拍板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没有对各方情况的全面了解,没有对复杂情况的条分缕析,没有镇定自若的宏大气魄,没有勇于担当的超人勇气,就有可能不知所措,就有可能犹豫不决,就有可能错失良机,就有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此次淹井事件之所以能得到较快的解决,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领导的“果断决策”是很关键的因素。

  “果断”重要,“科学”也重要。如果只有“果断”而没有“科学”,抢险救援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胜利。在这次抢险救援中,“科学决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一堵、二排、三送风”——— 这“一、二、三”之中表现出的是抢险救援中的轻重缓急,蕴含着的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救援的过程中,人们又创造性地通过通气管道向井下输送牛奶和面汤!中国矿难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一伟大发明,不仅为被困的矿工提供了急需的物质食粮,同时也送去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如果没有这些“从天而降”的牛奶和面汤,井下矿工不可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如果没有喝下这些富含营养的牛奶和面汤,他们就没有体力在最后时刻与救援人员顺利会合。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无论抗洪救灾、抢险救援,还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我们都不仅需要果断的决策和昂扬的斗志,而且需要科学的精神、灵活的方法。“果断”决定着方向,“科学”决定着效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是支建矿“7·29”淹井事件救援奇迹给我们的启示。

  76个小时,对井下被困的矿工来说肯定非常漫长,但对于井上救援的人来说时间却非常紧迫,甚至连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而在那惊心动魄之中还能保持沉着冷静,并作出果断而科学的决策,这其实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而这个奇迹也正是造就最后奇迹的关键。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