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丹阳:乳房守望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11:24 民主与法制杂志

  李 相 赵国培

  去年深秋的一天,叶丹阳女士偕她的先生找到我们,托我们请著名作家柯岩为她刚刚脱稿的长篇纪实文学《珍爱乳房 》一书写序。柯岩老师在她和丈夫贺敬之同志都年老多病、手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面对一位癌症患者写的有关癌症 的书,责任感让她不能推辞,欣然同意了我们给她“派的活儿”。

  我们几个不速之客在柯岩府上一落座,老作家微笑着打量此行的“女主角”,以她贯有的率直和热情,脱口道:“真 年轻啊!真漂亮啊!”

  是怜惜?是赞美?是鼓励?抑或兼而有之?

  柯岩是个善于发现美的人,是个满怀大爱的人。当我们读完叶丹阳送的书,这个“真年轻、真漂亮”的女性,不仅美 在外表,更美在内心。她让人震撼,令人肃然起敬!

  今年莺飞草长时节,笔者断断续续读完叶丹阳的书,还在掩卷沉思时,突然传来消息:二十年前饰演电视剧《红楼梦 》中“林妹妹”一角的演员陈晓旭香消玉殒。媒体报道铺天盖地,大多是追忆,是惋惜,鲜见由此对“乳房”的追问、深层次 的思考。这使我们想到了叶丹阳。

  笔者无意将叶丹阳和陈晓旭拉在一起,因为她们没有可比性。如果硬要说说她们的“异同”,她们相同的都是四十出 头的年纪,正值成熟女人的黄金时期;都是乳腺癌患者。不同的是,一个患病后,遁迹佛门,到空灵中寻找慰藉和解脱;一个 直面人生灾难,积极治疗,以求生命的延续;一个已去天堂,去了每个人都要去的最终归宿,她留给家人和朋友无尽的思念和 遗憾;一个仍健康地活着,而且活得精彩。

  叶丹阳,一个电视人——北京电视台编导,她罹患乳癌后,没有畏缩,没有消沉,而是以自己的经历这笔“财富”, 短短几年间,建立起一个网站,拍摄了一部系列片,撰写完一部书,直指乳房之殇。她要唤醒女性对乳房的珍爱,其实就是对 生命的珍爱,对家庭的珍爱,对社会的一份责任。以乳癌之身,做这些工作,关注乳房,叶丹阳是国内第一人!

  沿着叶丹阳的乳癌经历去探寻她的人生片断,尽管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甚至不无残酷,但却折射出一个人的高尚 情怀;也对人们特别是对女性会有所启示。

  乳癌不期而至

  2001年10月,叶丹阳无意中触摸到自己左乳外侧有一个硬块,不疼不痒的,她没太在意,只是在医院就职心细 的丈夫一再催促下,她才随便到医院看了看。医生说没什么大事,只是增生。

  叶丹阳太忙了,她又是个视工作、事业为生命的人,几乎没有闲暇顾及自己。1993年她脱下军装进入电视台。

  此前,她长期随身为军人的父母在大山的军营里生活,后来自己也成为一名军人,对电视了解甚少,几乎一无所知。 为了适应新的岗位,她向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电视工作规律,很快就进入角色,转换之快,令同事们刮 目相看。她拍过大量专题片,其中《中国母亲》、《为了明天》以其贴近现实的社会意义及视角新颖、构思巧妙广受赞誉和欢 迎。

  2003年3月,距离叶丹阳初次发现乳房硬块已过去了快半年,形状依旧,感觉依旧。由于“非典”突至,她的工 作从来没有过的轻闲,终于找专家看看。这一次可没有上一次那样轻松,大夫说,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必须立即手术;因为 即使是良性,时间久了也可能转成恶性。

  大夫的话对叶丹阳倒还没什么,她的丈夫却已吓得胆战心惊。他拿着核磁片子,瞒着妻子跑遍各大医院去求医,结果 都是他不愿听到的话。为了不让妻子感到突然,有点思想准备,也为了稳定妻子的情绪,他选择了适当的时候以尽量舒缓的口 气转述了医生们的“猜测”;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她,只要尽快手术,手术做得好,结果是乐观的。

  叶丹阳太了解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对他的良苦用心当然清楚,尽管他语调平和,但期期艾艾的表情难掩他内心的恐慌 ,她已预感到结果。

  那一刻,叶丹阳流泪了——不是为自己,是为尚年幼的儿子。她也想到了丈夫,想到了母亲。面对死神的叩门,这是 叶丹阳仅有的一次泪水,从此再没有过!

  就要进入治疗,主治医生列出了四条方案:

  1、不做手术,只采用化疗。

  2、切掉全乳的四分之一,加腋下淋巴清扫,加化疗。

  3、切掉全乳的二分之一,加腋下淋巴清扫,加化疗。

  4、全切,加腋下淋巴清扫,加化疗。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乳房对于一个女人太重要了,它无异于生命。一个失去乳房的女人那还叫女人吗?它是女人最 重要的性标志之一,是女人的符号,没有了乳房还有什么自尊、自信、美丽可言?叶丹阳最终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她知道,不 做手术,只进行化疗,丈夫是绝对不会同意,而切除乳房的四分之一是她的底线——尽管她并不清楚这是什么概念。

  丈夫坚持全部切除,他情真意切地对叶丹阳说:“只要你活着,你缺了什么我都永远爱你。”叶丹阳没有被说服。她 说:“我这样做不是为了你,是为我自己。我不能没有乳房!”

  叶丹阳很快做了手术,结果是恶性。主刀大夫医术非常高超,不仅彻底清除了病灶,而且将左乳几乎完整保留,伤口 缝合得也十分细致,让这个美丽、自尊的女人保留了美丽和自尊。

  彻悟生死命题

  今年5月,笔者在与叶丹阳几个小时的交谈中,首先向她询问:经历了癌症这一人生的大不幸,如今怎样看待生死的 问题。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般人不愿涉及的话题,尤其面对一个曾经身患癌症的人更是忌讳的。这些笔者都清楚。但 我们知道,叶丹阳现在的主要精力、正在做着的许多工作,是与癌症患者打交道,她随时都面临着癌友们的生死问题,她要为 此奔波、筹划、扶助、思索。写叶丹阳,叩问生死,这是绕不开的话题。

  叶丹阳十分平静。她说,自己手术前后都不惧死;只是身患癌症,闯过生死关后,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她认为,死 亡本身并不可怕,甚至是美丽的,是由地上飞到天堂,离太阳更近了,那是多么温暖的事情(笔者不一定同意她的观点,但欣 赏她的无畏)。叶丹阳谈论死亡越来越兴奋,她的语速也不断加快。她说:谁也没有死亡的体验,凭什么要惧怕死亡?宗教对 生死的认识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叶丹阳谈了许多哲学层面上的死亡,最终回到现实中来。陈晓旭去世后,她一反众人的惋惜,以“众人皆醉我独醒” 的“另类”面目,在她的博客上,在以《莫使凡心猜黛玉,妙真心向白云端》为题写给天堂里的陈晓旭的一封信中,对“林妹 妹”的离世大加“赞美”。她在信中写道:“晓旭有三个名字,一个是父母给的,唤作陈晓旭;一个是观众给的,称为林黛玉 ;一个是师傅给的,法号妙真。这三个名字成就了一个非凡的女子一生的完整。自22岁饰演林黛玉一夜成名之后,她从未离 开人们的视野,这个内心聪慧真挚、容貌古典优雅的女人二十年来创造了众多人间绝响,自信走过女人最美最熟的生命季节。 晓旭以轻盈若无的姿态飞逝,这样的人生,九十分,很美了……”在信的末尾,叶丹阳又写道:“从明天起,我将把采访过的 已经离世的乳癌姐妹们历经生死的感人故事放在博客里,希望姐妹们通过她们对死亡的解注,走出死亡的羁绊,面带笑容迎接 我们每个人最终要面对的最后一刻……”

  陈晓旭以四十二岁年轻生命被乳癌夺去,让众多乳癌姐妹同病相怜,她们恐惧之际,纷纷以各种方式向叶丹阳倾诉。 她的信一方面表达了对陈晓旭之死的看法,一方面兼顾安慰向她求助的姐妹们,鼓励她们:只要活一天,就珍惜一天,不要被 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其实,叶丹阳经历了太多的生死伤痛。

  12岁时,她42岁正当盛年的父亲死于血癌。从此,母亲含辛茹苦地独自承担起培育三个尚是少年的子女的责任。 叶丹阳至今深深记得,爸爸患病后,曾在旧报纸上一遍遍写着“青春、青春”两个字,边写边揉,这个场景她一辈子都不能忘 记。她当时还无法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多少年,都在脑海中回旋、追问。成年后,她当然明白了这两个字后面父亲的心情:他 还这样年轻,就要告别人世。面临死亡,他不甘、无奈、眷恋。

  这是叶丹阳第一次经历生离死别,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死亡。

  35岁时,小她一岁的弟弟在一场惨烈的车祸中蓬勃的生命戛然而止。她肝肠寸断,撕心裂肺,她不能失去这个曾经 相依为命的弟弟,不能没有这个在失去父亲的岁月里,与她一起紧紧依偎在母亲胸前的弟弟,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她 夜夜哭醒,泪湿一片……

  上天没有让叶丹阳两个最亲的亲人假以天年。痛惜之后,她渐渐看淡死亡,看淡人世的无常,说是“无常”,其实死 亡又是人生的或迟或早的“有常”。

  36岁时,叶丹阳走上了手术台,她自己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上天给她的这份生死意义的答卷,她答得很好。这是一 次凤凰涅。

  还在手术前,叶丹阳悄悄问一位医生:“如果是乳癌,能活多长时间?”“一般10年左右。”医生告诉她。

  叶丹阳心安了。她默默计算着,儿子现在8岁,再过10年,就是18岁。该上大学,已经成人,他可以独立了。这 对她已经足够。

  叶丹阳以轻松的心情走上手术台,又以胜利者的姿态走下手术台。她不顾手术后的伤痛,迫不及待地安排“未来10 年”,要让10年当作40年,每一天都活出质量,让生命更有意义,让生命更绚烂多彩!

  一个网站、一部 系列片、一本书

  2003年4月,叶丹阳手术切除了乳癌,康复的身体让她驱除了蒙在心头的生死阴影,重又露出她那特有的富有亲 和力的灿烂笑容。当她重回心爱的电视台岗位,重回同事们的身边后,她没有就此止步,她由自己身患乳癌的经历,想到千千 万万的女性,那些身体健康但缺少乳房知识、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乳房的女性;那些已经罹患乳癌的女性,有的康复了,但仍然 迷茫,还常担心复发的一天;那些有望治愈,但精神或物质难以支撑,有可能中途而废;有的在死亡线上挣扎,生命最后的日 子痛苦不堪。无论什么情况,她们都需要关爱,她要为此做些事。她给自己订了个“五年计划”:

  一、创建中国乳腺癌患者公益网站。

  二、拍摄10集电视系列纪实片《珍爱乳房》。

  三、撰写长篇纪实文学《珍爱乳房》。

  不到四年的时间,叶丹阳的这个计划提前完成了。

  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除了叶丹阳本人,外人很难想象其中的艰辛、甘苦、付出,她既要挑战自我,又要战胜世俗; 既要以患癌之躯超负荷工作,还要顾及家庭;既要精神高度专注还要以工薪之资不断破费钱财。如果没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献身 精神,这一切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初,叶丹阳只想拍一部电视片,不是后来的“系列”。片名拟为《乳房的故事》,以一个乳癌患者的例子来警示世 人。

  当她把这个想法说给探望她的同事听,并认真地向制片人和领导报了选题后,他们都不支持,劝她先好好养病,不要 急于做事。

  是啊,一个刚刚走下手术台、生死未卜的癌症患者,谁能忍心看着她奔波、劳顿。但是,这个心愿叶丹阳已不能动摇 。她托为自己主刀的大夫物色人选,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探亲的未婚姑娘进入她的视野。这位同样身患乳癌的姑娘十分理解和 支持叶丹阳,首次拍摄她配合得很好,相约到她家里进行深入采访。

  但没想到这个拍摄对象再也没露面,电话打到她家,都被她的家人委婉拒绝。

  顶着化疗后的光头,拖着虚弱的身体和一大堆摄像器材,第一个拍摄对象却中途夭折。叶丹阳沮丧归沮丧,但她理解 她,理解后来许多拒绝她拍摄的人和她们的亲友。且不说乳癌带来的病痛,那种心理压力就几乎会击倒一个人,她们不愿再受 到干扰。

  叶丹阳开始调整心态,静下心来对乳腺癌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接触的资料越多,对她冲击越大,而所有资料都 向她展示着同样内容:中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并不断呈现低龄化,这种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妇女健康和生命的严重杀 手。对此,所有媒体都还没有给以应有的关注,她到书店里搜寻此类书籍时总是失望而归,能够得到的相关信息大多来自国外 。

  面对乳癌像恶魔一样虎视眈眈盯着自己的姐妹,而相对又未引起人们足够警觉的不容乐观的形势,叶丹阳打消了一度 低落的情绪,激发了她骨子里的英雄情结,不仅坚定了无论如何也要拍下去的决心,同时扩大原计划,要拍系列片,还要把自 己列在其中,大有舍我其谁,加强其警示效果的执着。

  在叶丹阳孤军奋战、身心俱疲时,突然出现了转机:一本健康杂志要举办一个健康沙龙,征集50名乳癌患者参加。 她迅速抓住这一信息,利用这个机会,推进了自己的拍摄计划。

  2005年10月,历经两年多的时间,10集纪实系列片《珍爱乳房》终于在北京电视台公共频道正式播出。同年 3月,“丹阳爱乳坊”网站开通,中国乳癌患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络沟通平台。最早开始,也是最后完成的三十万字长篇纪 实文学《珍爱乳房》一书2006年10月出版。叶丹阳完成了自己的病中计划,了却了她的心愿。

  叶丹阳原本默默无闻,一场乳癌,改变了她的平静生活,修正了她的人生轨迹,使她的目光、情感、心血、智慧都与 无数个乳房紧紧系在一起。通过她的“三个通道”,多少健康的、患癌的女人认识了她,联系着她,信赖着她,仰仗着她,求 助着她,甚至有的乳癌患者在弥留之际,请求“丹阳姐姐”在自己的身边,这样会走得轻松,走得幸福,走得没有遗憾!

  叶丹阳尽她所能,尽量满足需要她的人。她已经成了一个群体的符号,一个象征,一个保护神!

  叶丹阳,中国乳病防治形象大使,一位可亲可敬可爱的女性。为了神圣的乳房,自己也要多保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