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郎咸平复出:我从来没犯过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16:16 外滩画报
郎教授复出了。2006年4月,郎咸平的《财经郎闲评》因为“普通话不合格”被停止播出。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位从来都“气势汹汹”的批判者显得很沉默。他仍然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出现在各种论坛和讲座中。7月25日,郎咸平又开始录制新的电视节目,他要重新回到电视屏幕上。他还是那样自信:“郎教授有两把刷子!” 文/杨晓宇 李杨(实习) 摄影/张洪兵 7月25日,酷热的上海,郎咸平正式复出,他的新节目开始第一次录影。节目录制现场,郎咸平接受了《外滩画报》专访。整整一个下午的“煎熬”之后,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但郎教授仍显得很兴奋,重重拍了一下桌子,大声说:“真他妈的累!” 他的自信—很多人认为是“过分自信”—没有减弱;他的语气—很多人认为是“偏激”—仍然强硬;他要重新回到电视屏幕上,尽管有人认为他已经风光不再。 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郎咸平原本可能只是经济学人中的一员,有名望可又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自2001年作为独立第三方猛烈抨击“德隆系”后,“郎咸平”突然一下子成为了中小投资者谈论的中心。而真正让他成为全国焦点的,却是2004年的那场“郎顾之争”。 那个夏天,郎咸平先是质疑海尔正在进行的“曲线MBO”;紧接着,又对TCL产权改革提出质疑;两天后,他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中,指责顾雏军通过“七板斧”炮制“民企神话”。 在这场争论中,郎咸平始终是自信的,他觉得自己是童话里那个“敢说真话的孩子”。 这场长达一年多的争论最终有了一个结论:顾雏军于2005年被捕,涉嫌挪用资金罪以及职务侵占罪等四项罪名。这是郎咸平最风光的时候,无人不知郎咸平,包括出租车司机。他获得了媒体与普通百姓的支持,他们称他为“郎监管”。 但这个称号并没有为他自己带来更多的“朋友”。2006年4月,郎咸平的《财经郎闲评》因为“普通话不合格”被停止播出。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位从来都“气势汹汹”的批判者显得很沉默。他仍然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出现在各种论坛和讲座中—最近加拿大的一场讲座入场券就卖到5000美元。随着那场“郎顾之争”拍案定论的远去,人们开始逐渐遗忘了他。但这位白头发越来越多的“郎监管”却从来没有安心就此“沉寂”下去。 B=《外滩画报》 L=郎咸平“不要再谈2004年了” B:近几年,您与同行、教授比如说国内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有来往吗?例如林毅夫?? L:我们没有关系。 B:您不跟他们打交道? L:我们有机会打交道吗?我们碰得到吗?我跟那么多人打交道??中国还13亿人口呢。 B:我以前看见杨澜专访您,您说自己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L:对啊(大笑)。你们对我的个性还是蛮了解的。不要再谈2004年的事情了。我告诉你,当胜负已定的时候,再多讲话就是肤浅的了。 B:未来两年会不会再出现这样轰动的效果? L:这都是机运。这不是我能够控制的,我当时也没有想到会这么轰动! B:您现在还会思考2004年的事情? L:我现在不想了,我想的是怎样把这个节目做好。 B:这个节目您有信心? L:那当然。其实我认为一个批判家是可以成功的,但是批判之后,这个社会还是需要有人赞同,这是两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就是现在郎教授最想做的事情,是想让中国大众更多地了解中国的经济规律。现在很多东西都回归到财经了,你看每个报纸都在做财经栏目。 B:所以您决定复出? L:其实现在的老百姓都关心这个问题,但是谁来帮他们解读呢?现在郎教授就是做的这个事情,帮他们解读。郎教授就是要用平实的语言把经济现象解释清楚。 B:有想过让这个节目红遍全中国,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吗? L:我不想这样子,这不是做节目的态度。此前的“财经郎闲评”的节目收视率高达3%,在中国来说是不得了的。但我在那个节目里,没有刻意的挑起什么话题,连2004年的那个话题都不是从我开始的,都是媒体发表的。“我的影响力不在经济学” B:从您录制的几期节目内容来看,您谈论的话题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泛了,医改、教改?? L:对。这是我喜欢和你谈的话题。因为在中国这种环境下,真正要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跳出经济学来解决。 B:您想去影响谁呢? L:你认为我会影响谁呢?你认为我今天跟你交谈的目的是什么? B:您想让每一个人都知道? L:对!每一个人都知道,而且政府会知道的。 B:您说了这么多,可能并不是都能够落实,会觉得很无力吗? L:做学者就是要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做学者不是为了被这个社会同化,而是希望能够去改变这个社会。鲁迅说过的阿Q精神你认为改得了吗?不一定能改得了,但他不能不说。他当然不能不说。为什么?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你就要说出来,你说出来别人才能理解。如果永远不说,这个社会就改变不了,这个社会永远不知道。 B:那您还会不会回归公司治理? L:不会的。在市场化的触动之下,我的研究方法是回归到行业的本质。每个行业都有其本质,这是我最近研究的方向,也是我最近演讲的主题。宏观层面就是研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问题。也只有彻底地回归到本质,你才能解决医改问题。医改的目的不是要你民营化去赚钱的,教改的目的不是让大学教授去享受的。 B:您现在提出来是不是已经晚了。 L:是谁提出的?是我!“郎教授有两把刷子” B:您的研究,从完全没有把握到有把握,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几个月? L:是的,几个月的时间就够了。先要收集数据然后得出结论,之后要反复验证。有几个小组,都是我的学生,帮我收集数据。报表一看,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B:那些企业家管理企业几十年,您几个月就看出问题来了? L:这就是功力的问题,一下子就被你看到了。TC L的问题,我当时是怎么找到的?还不就是他们公布的数据。他公布的数据,我一看就有问题。业绩这么好,有可能都是假的。 B:您做研究是先有一个判断然后再去找证据呢,还是先积累证据? L:这个很难分得开。你会对某个行为有个想法,然后会找证据不断地充实、证明你的想法,用逻辑的方式来证明。看到报纸说,这个企业有问题,才会有兴趣去做。而不是先有理论,才去找企业的。 B:看报纸谈到一个企业,然后有兴趣去研究一下的情况多吗? L:方式很多,看报纸已经不是唯一的手段。有时看报纸找问题这种方式很落后。我谈的问题都是最前沿的,你知道吗?我不可能就靠看报纸的。 B:但是您不担心吗?您的研究都是来自数字,您没有做过实地调查。 L:我错过吗? 我一定是不会错。郎教授有两把刷子! B:为什么? L:这一套方法不是我发明的。在理论学术界积累了这么多年,经过了无数的验证,不可能错的。 B:您担心将来自己会判断失误吗? L:不会的。 B:那么,这一点,从2004年到现在,您也完全没有变过? L:当然没有变过。你上网查一下,当时我是怎么讲,今天我还是这么讲。当然我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了。假如我没有把握我是不会说出来的。要是有一两个因素我把握不了,我是不会讲的。知道吧! B:那就是说您保证自己不会错? L:我有把握才会讲。别人说,你看这个企业怎么样?我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因为没有做过研究。 B:现在有企业找您咨询吗? L:我不做咨询。我要讲课。 B:现在股市这么热,您又是一个经济学家,您投资股票或者基金吗? L:没钱。我觉得我算是挺穷的,比你们可能算是有钱。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