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德国人冷静看待中国经济总量超过德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8日17:48 世界知识
孙恪勤 7月19日,《德国之声》网站发表一篇名为《中国经济总量应已超过德国——兼谈意义和问题》的文章。该文指出 ,根据多家国际权威部门预测,“中国经济总量今年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恐怕是十拿九稳的”,“事实上,上半年中国 经济总量可能已经超过德国了”。此文一出,在国际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应。尽管世人早知中国超过德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中国的这一超越毕竟是进入国际三甲之列,意义非同一般。因此,当这一天即将来临之际,西方媒体还是免不了长吁短叹一 番,而作为“当事人”的德国,自然对此颇为敏感,个中滋味,是可以想像的。 德意志民族是个非常骄傲、自信、勤劳、严谨、能干的民族,战后它曾两次震动世界。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联邦 德国经济的腾飞。1951年~1960年联邦德国GDP年增长率高达7.5%,创造了战后西方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当 时国际舆论用“第四帝国的崛起”来描述对德国快速发展的震惊。另一次是德国实现统一,国力空前壮大,“德国的欧洲还是 欧洲的德国”始终是缠绕在欧洲政治家们头脑中的战略问题。 然而,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人就为始终低迷的经济状态、高 失业率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压力所困惑、痛苦。他们力求通过改革再展雄风,然而受体制所困,改革谈何容易。在步履蹒跚的前 进途中,德国人看到了日益逼近甚至马上要超过自己的中国巨龙,想像长期占据的世界老三的位置将让渡他人,第一出口大国 的地位正受到中国威胁,德国人心中的痛苦和失落可想而知。 当然,从更全面的角度看,仅用失落描绘德国人此时的心态远远不够。德国人是非常讲究实际利益的,作为世界上最 重要的贸易国家,他们视角中折射出来的中国是非常复杂的。我想,可以用“三论一差距”来描绘德国对中国即将超越自己的 态度。 一是“威胁论”。从德国报刊文章和政学界要员的言论看,德国版的“中国威胁论”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高技 术竞争、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与德国产业结构有关。在欧洲国家中,德国多年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基本淘汰了劳动密集 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在欧盟其他国家与中国就纺织品、鞋类等问题交锋时,德国并没过多指责中国,甚至强调自由贸易 的原则。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升级,高技术产品越来越多涌入欧洲,使德国深感竞争的压力。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5月 下旬首次访华回国后的第二天,就在一次集会上大谈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刻印象,警告德国必须加强国际竞争力,保护知 识产权,以应对中国崛起的挑战。德国联邦宪法保卫局近期出台的报告警示说,中国正在通过合法和非法手段获取德国的科技 情报。一些德国媒体称,德国已开始彻底核查许多公司的中国实习生履历,因为据称这些人中也有不少“经济间谍”。与此同 时,德国加大打击来自中国的所谓“仿冒产品”。近几周,德国还就中国国家基金可能对德国产生的冲击展开讨论,准备制定 限制性法规。此外,德国媒体还强调中国在环境领域、能源领域、国际政治领域(特别是非洲政策)给德国带来的威胁。 二是“责任论”。核心论点是承认中国的崛起,要与之合作而不是排斥,让中国对世界发展承担“应有的责任”。默 克尔总理认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市场是过去20年间的三大历史事件之一。随着中国成为年经济增长率超过10%、外汇储 备远多于一万亿美元的国家,中国必须在政治上也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应该通过各种机制,加强西方与中国的合作,使中国 在能源、环境、国际规则、国际安全等领域承担起更多责任。 三是“机遇论”。尽管德国媒体有这样或那样“中国威胁论”的声调,但德国人明白,德中几十年经贸合作成就巨大 ,德国从中获益匪浅,中国快速发展对德国过去是、今后仍是重要机遇。据德方调查,大部分德国企业满意在华投资收益。目 前,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密切的利益关系决定了在德国的“中国威胁 论”难以成为政策主流,决定了德国看待中国超过自己时不能简单宣泄的复杂心态。 所谓“一差距”,是指对比中德经济实力,不能仅看GDP。其实,德国人并没有因为中国GDP超越自己而过分沮 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深知,如果全面考察中德经济实力对比指标,如创新能力、科技水平、产业优势、管理水平、人均GDP 等,就可以看到德国拥有的优势是巨大的,而且是中国在短期内很难赶超的。还有,德国人密切关注中国发展潜力时,也注意 到中国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和弱点,认为这些将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重大制约。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