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11:44 南方都市报
葛剑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遗产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遗产

  葛剑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世界遗产

  ——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

  主题简介:

  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世界遗产公约》和《执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所规定的条件,但申报成功不是唯一的目的,关键还在于使遗产对全人类具有永恒的价值。任何一项名符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是不可替代的,或者是在同类中最有代表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形成和延续至今的条件是独特的,往往缺一不可,以开平碉楼为例。但如今这些条件中的大多数已不复存在,或已不起主要作用。因此,任何世界文章遗产都需要人类的特别保护。这些保护措施涉及人文、自然各方面,需要文化、经济、社会、法律、科技等各方面的综合努力,开平碉楼有望提供有益的经验。

  嘉宾简介:

  葛剑雄 1945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复旦大学

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国际地圈生物圈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文化史研究,游踪涉及七大洲,到过百余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

  现在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现场文字直播:

  【主持人:】大家上午好,岭南大讲坛公众讲坛每周六准时跟大家相聚。首先欢迎来到现场的各位朋友,来到现场的朋友是越来越多,对于组织者这也是一种鼓励,感谢大家的到来。同时也对可能在越秀区五楼,或者其他地方,通过视频参与我们这场论坛的其他观众,在这里也要对越秀图书馆,为了进一步提供更大的听众场所所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们的服务和支持对我们来讲是心存感激,而且是不敢懈怠的。还有对通过网络关注公众讲坛的朋友表示感谢,现在通过网络以及无线终端新技术的传播,这对我们论坛也是有积极、有意义的事情。

  回到我们今天论坛的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申遗热,而且我省的开平碉楼刚刚申遗成功。广州市也正在积极的筹备,把广州市的南越国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当然还有不少的讨论,甚至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标准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而且一旦世界文化遗产申请到手意味着什么,申遗是不是越热、越多就越好呢?

  带着这些问题,来到现场听论坛的朋友们,今天肯定是不会失望的,因为我们今天请来的主讲嘉宾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葛剑雄教授。葛教授状态令人羡慕,现在葛教授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当然他自己的兴趣也很广泛,涉猎丰富,读书破万卷、穿梭几千年,而且他也可以说是学者的暴走族,他已经游遍七大洲,去过上百处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他自己也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补充一点,葛教授也是南方都市报时评版重要专栏作者,如果大家在听完这堂讲座之后,对葛教授对时事言论发表的评论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关注我们的时评版。

  下面有请葛教授进行他精彩的讲座。

  葛剑雄先生作精彩演讲

  【葛剑雄:】各位朋友早上好,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特别感谢大家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放弃周末的时间来听我讲这些,我自己认为多少有一点用的内容。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首先世界文化遗产,究竟应该有怎样的标准呢?关于这一点,我们最最权威的标准,应该就是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这是今天中国也好,世界其他国家也好,我们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据评定的标准。另外还有一个,它以后通过了一个补充文件,《执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的标准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第二,能在一定的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第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征的见证,至少是特殊的,当然独特更好,往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它被评上的可能性最大、比例最大,所以开平碉楼就具有这样的特点。第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者几个重要阶段。因为它是遗产,不一定跟今天有什么关系,但是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或者是几个重要的阶段,有这个代表性。

  还有它可以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者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者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也就是我们讲的,有的是处于濒危状态,再不保护就不行了,这种当然具有优先性。水可以变成蒸汽、蒸汽可以变成水,这是可以逆转的,但是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景观,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只能延缓或者是某种方法取代。最后一项是特殊的,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近年来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特殊意义事件,当然光是这样还不行,还要跟前面联系起来,至少前面要符合,现在有人提出南京大屠杀遗址能不能申遗,所以除了特殊意义之外,还要跟前面联系在一起。

  文化特别是遗产,不是具体物化的东西,有些时间很难拿具体的标准来进行衡量。昨天有记者问我某一个遗址跟这个怎么比较,我说没有办法比较,因为同样一个物在那里,不同的人可能你的价值观念、你的兴趣趋向,以及你审美的观点,大家都是不同的,所以有的时候肯定会有争议,很难取得完全一致的理解。刚才主持人介绍,我自己算了一下,世界文化遗产,六个洲里我大概到了一百个上下,当然南极洲是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

  在苏丹的北部,在埃及接界的地方,这里有一大片的遗址,我是2003年4、5月相交时去的,当时我是参加中央电视台与凤凰卫视《走进非洲》节目,我是担任北线的主持人,包括北非和东非,我们是从埃及的纳赛尔水库,也就是埃及的高坝,坐船然后坐汽车,在沙漠里整整七天时间。我们大多数的活动,都没有离开这一大片的遗址,这片遗址非常大。这片遗址的文化的确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急需要保护。这片遗址有代表性的,有大片的金字塔,但是这片金字塔不像埃及的大金字塔,这里的金字塔都是比较小的,而且我们在那里几天几乎很少看到人家,大家可以看到照片(见图),有的金字塔已经坍塌。有古代留下的神庙,基本上只剩下遗址,可以看到两根柱子,我们到里面去,外面的墙也是保护性的,周围都是荒芜人烟的沙漠。这里的流沙造成了很大的侵蚀。

  这是稍微经过修复的金字塔(见图),包括外墙上都有很精美的雕刻,有一些埃及金字塔所没有的特点。另外还有很多神庙,这些神庙的规模虽然没有埃及的那么大,但是也有它的特色。比如说这个神庙的外面,也排列着一排公羊的雕塑(见图)。另外有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遗址,经过考古学家发掘,我们可以看到是很密集的古代建筑,时间一般是在三千年到四千年,甚至更早,是相当早的时间。这又是一个建筑,因为这个建筑的特点全部是泥土,而不是用石料,现在残留的高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八层到十层高的房子,可见当初是很辉煌的建筑。我们也知道古代的建筑离不开周围的自然条件,埃及主要都是花岗石,顺着尼罗河,这里在埃及的再上游,周围根本没有石料,所以完全是土的建筑,有自己的特色。

  在沙漠的深处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神庙,这个神庙是非常有名的(见图),整个立面上多了非常精美的浮雕,上面表达了当时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女王的像,上面有一头雄鹰,下面脚踩着,以及周围有很多人供奉着,大量的人被他征服,代表着他曾经征服很多地方。在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进入尼罗河三角洲之后,向上面发展,当初曾经有一个通道,通过撒哈拉沙漠进入非洲的中部和南部,这里就处于通道的上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凉亭的原始状态是非常辉煌的(见图),一百多年前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还是非常完好,但是现在,据一个意大利的导游跟我们讲,两年前看到的正梁还没有塌掉,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在旁边的时候,风打在石头上,当场我们就可以看到有石头掉下来,成为一个白点,也许我们下去再去看就没有了,所以处于濒危的状态。晚上我们在宿营的帐篷里是12度,但是在白天温度超过了42度,文物本身自然的损坏也是非常大的。

  你们可以想象,这个立柱肯定是非常雍容华贵的(见图),现在已经破损了,但是这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另外就是这些公羊雕塑(见图),已经开始在风化了,这三头羊都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残缺,但是都这基本上不是人为的。我们仔细看,原来的雕刻应该是相当精美的,如果表面都没有被风化、破坏的话,是非常漂亮的,上面还有文字。这是另外一个立面(见图),根据当地人的介绍,这雕刻的都是历史的实际情况,每一幅图象都可以讲出一段历史、一段故事。在那还发现了大片的古墓,古墓里都有壁画,都有三千年以上,表达出他们的信仰,反映出他们日常的生活。导游说一开始发现时颜色比现在还要鲜艳,但是这里不止遭受过一次洪水的侵袭,所以它们的前途也的确很令人担忧。

  现在这个地方有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文物专家在进行保护,生活环境比较差,这是我们搭的帐篷,里面除了几个大的遗址周围有临时性的建筑,周围没有居民,所以保护的条件也是比较差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牧民有时候放羊,羊群就在遗址的周围,所以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人为破坏。特别是现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游客深入到其中,所以怎样使这些遗址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苏丹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我们到它的首都,博物馆非常简陋,但是里面的展品都是价值连城的。

  很多这一类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即将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都处于濒危的状态中。损坏的过程,人现在还没有控制它,它是自然的,要完全控制的话,现在我看到有时候为了保护,把整座墓或者神庙搬到博物馆,然后搭一个大篷放在里面,这是不得以的办法,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留在原地。这样的遗址你怎么样使它为人类今天所使用,包括适度的让旅游者参观、让专家去考察,这里又涉及到怎么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例子是拉里贝拉凿岩教堂(见图)。大概有19米高,三层楼,一千六百多平方米体量,这个建筑包括现在人走下去的台阶,以及旁边人要走进去的门,其实是整块的火山岩凿出来的,包括上面的门窗,都是整块的岩石雕塑出来的。我们早上跟当地人一起看他们祈祷,一群教徒围着转,中间隐隐约约是一个十字架,其实也是一座山,但是往下塑了一个十字架形的教堂,上面是这样(见图),往下就是这样的(见图)。如果你在下面看就是这样的(见图)。本来山体是一个整体,往里挖空,变成这样一个三层楼的教堂。

  我看过四川乐山的大佛,也有昆明西山龙门,但是不得不承认,规模全世界上大概很难找到第二个在火山岩上塑出这样的教堂。而且每座教堂之间往往用地道联系起来,就象迷宫也像是城堡,有道路通进去,上面有通气孔,下面还有供水、排水的地方,整个教堂体系就象是庞大的工事。有半地下、有纯地下的,中间有通道联系起来,也有通气的地方,有的是环境隐蔽的地下的,有的是露天的。整个教堂甚至就可以是很好的防卫体系。这又是一个(见图),中间有半地下的通道,人可以自由的来往。

  这说明什么呢?拉里贝拉凿岩教堂产生的原因,包括开平碉楼,包括其他的遗址,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当时的国王笃信基督教,大概是在公元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的时候,否则也不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凿岩做出这样的教堂,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这样做。但是如果这个人不是国王,就没有办法集中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因为他是国王,是集权的,他的意志就成为国家的意志,动员五千名的工匠,连续三十年才建成的。首先他是国王,其次如果他是像我们春秋战国时期那么小国的国王也是不行的,动员不了那么多人,这么多的工匠,需要吃、需要喝,需要工具,还需要供养他们。

秦始皇的陵墓一样,如果全国人口不是达到一定的数量,再穷凶极恶的皇帝也不能集中这么多的人干这么长的时间,这是物质上的条件。

  他为什么要造这样的教堂,教堂应该高大宏伟,应该是吸引信众的,为什么要造成这样的像是工事一样。因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形成之后,开始向周边扩张,到公元十二世纪的时候,已经从北非往南,到了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这一带,而且大有继续扩张的趋势。处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这些基督教徒,朝圣的路已经断了,像是孤岛一样被周围的伊斯兰教包围了,而且跟基督教的主要信仰群隔绝了。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宗教往往具有很大的排他性,都要消灭异教徒,这样的人力、物力,就是为了维持基督教在这一带的生存。我们看到不仅是这个教堂,我们沿途看到的教堂,也都造的像是城堡一样,不是山顶上就是在地底下,有的甚至需要绳子爬上去。当时这些教堂都是兼有防卫功能的,它要保护自己。为什么造了那些或明或暗的通道,为什么里面有供水、排水系统,在长期孤立的据点保存自己的宗教和信仰。

  那么为什么不用木头或者石块造呢?就是因为这里是2600米的高原上,缺乏木材以及其他的建筑材料,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吧,偏偏这里有相当完整的火山岩。我们知道有些地方有火山岩都是很破损的,根本建不了,建一千六百多平方米体量的,没有很好的材质,可能开了一半就破掉了。如果全部是花岗岩,再大的能耐也不行,如果没有很好的条件,要建这么大体量的建筑是不可能的,偏偏这里有,又给发现了。当然我们应该说这是一个人类的奇迹,也表示一种宗教的狂热,代表了某一种特殊的文化,但是如果这个条件里缺乏一条,就不会产生。

  这样的文化产生,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独一无二,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或者虽然有同类的,达不到它这样的规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这里没有写上,就是说建好以后,这个国家衰落了,以后人家就不知道了,湮没在一片灌木中间,一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所以它保存下来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也许伊斯兰教扩张到那里,就被毁掉了,或者派上其他的用场,或者被破坏掉,但是正好今天被发现,人们有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现在我们看到那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当地人继续把它当做宗教圣地。如果当地人口改变了,其他移民进入,说不定改做他用。

  要形成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代表某一种信仰、某一段历史、某一种文化的这样的遗产,是很难找到的,缺一个条件都不行。我们比较一下开平的碉楼,怎么形成的,它也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或者其他地方只有一个条件,它有多个条件形成的。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