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缓建始末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9日14:37 民主与法制
【编者按】 一边是列入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一边是周边居民的健康生存权利,作为此次维权主力的新建小区的白领们,早知过去老居民维权毫无进展的窘境,又面临没有时间、人心不齐、有关部门推诿的压力,但是,他们还是知难而进。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取得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缓建的阶段性成果,尽管他们称谓“谨慎乐观”,但是结果还是出乎意料。 寻找维权组织者钟民毅可谓一波三折,可是让有关部门真正做到决策“尚民主、重民意”又何其艰难。此次维权的标本性意义就在于昭示“权利本位”回归的脚步声由远渐近。 本刊记者 侯兆晓 一边是六里屯周边居民要求无污染的生存环境,一边是列入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紧锣密鼓筹建的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就像两块带有正负两极雷电的云团相遇了。 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依托于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尽管1995年北京市环保局对后者进行环评审批时就指出:“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在此地建设垃圾填埋场是不适宜的”,“填埋场界外500米之内不宜兴建永久居住设施、现有设施应予搬迁”。但是,十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周边的居民反而越来越多,而且要在此地增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忍受了十多年恶臭的居民即将面临二恶英的威胁,无疑是雪上加霜。 2007年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建议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予缓建。 这是民意的阶段性胜利,体现了民众参与公众事务意识的觉醒和政府对民意的尊重、对民生的关怀。 体验恶臭 六月底的太阳很毒,树叶静静地泛着银白的光,记者在离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两公里左右的小区里并没有闻到任何臭味。 “你来得不是时候,晴天几乎没有味道,最厉害的是下雨阴天的时候,由于气压低,臭味难以扩散,方圆两公里左右恶臭铺天盖地。”百旺茉莉园的一位业主说。 离垃圾场不足一公里时,传说中的臭气终于一阵阵扑面而来。说起恶臭,一位面色黝黑的当地居民无奈地摇起头来。他们村多数人家平时都不敢开窗户,很多人还把院子用塑料布封了起来,但是仍然挡不住恶臭的入侵。 十多年前,垃圾填埋场这里是青山绿水,芦苇遍地,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很惬意。 由于上风上水,北京市也曾把这里作为一个预留的“绿肺”,后来这里变成了砖厂的取土坑,再后来就变成了垃圾填埋场。 6月24日下午4点,西北天空乌云密布,中海风涟山庄的王先生站在北边书房准备欣赏即将到来的雨景,突然看到一团黄灰色的东西正从西北笼罩过来,开始以为是雨点,后来发现那东西颗粒很细又浑浊,又以为是风刮过来灰尘。等到那气团逼近小区的时候,闻到了一股奇臭无比的垃圾气味,他赶紧把家里的所有窗户都关严实,终于明白刚才看到的不是雨滴不是灰尘,而是西北填埋场吹过来的没有来得及扩散的浓缩垃圾臭味。 在垃圾填埋场的大门口,地上布满了黑黑的轮胎印,每隔两三分钟,就有一辆大型的垃圾运输车呼啸着满载而归,成团的苍蝇在扬起的臭气中飞舞。 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紧邻百旺新城大型社区,南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圆明园,西临西山及百旺山,东临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有永丰科技园、生命科技园和航天城。中间有极为珍贵的饮用水通道京密引水渠。 按照1995年北京市环保局环评审批报告,“填埋场界外500米之内不宜兴建永久居住设施、现有设施应予搬迁 ”,可是,1980年就在此居住的老张的家离垃圾场直线距离只有200米,从来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搬迁。 没有解决臭味问题,六里屯垃圾场场长深感内疚:“垃圾渗漏液和臭味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目前解决的唯一办法是离居民点远一些。” 寻找钟民毅 颐和山庄、西六建设区几乎是与垃圾填埋场同时存在的社区,居民早就为臭气污染问题维过权,但是,十年来,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臭气仍如影相随。 这次取得“缓建”阶段性的成果,应归功于百旺茉莉园和中海风涟山庄等新社区的年轻业主们。 在中海风涟山庄门口,一位匆匆坐车进城的女业主核实完记者的身份,在汽车启动时,高声说出了一个手机号码。 机主就是钟民毅,一位非常年轻的IT从业者,中海风涟山庄业主论坛的总版主,维权行动的召集人之一。从200 6年12月底开始维权,到2007年6月7日,他们仅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当地老居民十多年没有完成的艰巨任务。 手机拨通后,钟民毅不在小区。尽管他介绍了两位老先生接受采访,还是令人有“寻隐者不遇”的失望。 退休前从事科研工作的两位老先生说,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个人利益必须服从政府的公共利益,有难处也要忍。现在不同了,个人不愿为政府的规划失误“买单”,政府也必须尊重和保护人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质量。 2006年底,业主们在海淀区政府发布的海淀区十一五规划和参观海淀北部新区规划展上了解到:根据海淀区总体规划,政府拟准备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南侧,新建一座投资超过8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并计划在2007年3月动工。 此规划让所有业主们认为,海淀区政府的该项举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六里屯垃圾场臭味扰民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周边乃至更远地区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006年12月14日召开的海淀区八届一次政协会议上,九三学社海淀区委提交的《对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环境治理的建议》的调查报告更加证实了他们的担忧:报告论述了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污染情况严重,渗漏液的处理能力不强,对海淀区的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以及周边居民对六里屯环境的不满情绪和对垃圾处理手段的恐慌心理;民革海淀区工委提交的《关于建立科学处理生活垃圾体系的建议》提案中指出,从海淀区居民生活垃圾的成分上分析,居民生活垃圾热值低、湿度大,与西方发达国家垃圾相比,不适合焚烧发电,同时,提案认为,规划中的发电厂位于海淀北部新区,这个区是海淀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旅游区,不适合建设这样的项目,否则会产生新的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 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再加上学者们的支持,2006年12月29日,《百旺新城社区居民反对在六里屯建垃圾焚烧厂投诉信》在钟民毅等人的努力下出炉了。 一波三折 就像记者寻找钟民毅一样,业主们的维权同样是一波三折。 2007年1月,北京市环保局对几十位业主的来访并不热情,但是却透露了一个信息: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仅仅是环评的问题,还有规划的问题。 于是,钟民毅们又向北京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直到2007年5月25日,才有了行政复议的结果: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是《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确定的项目之一,是海淀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被申请人在该建设项目选址过程中,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论证会,对该项目的选址和防护距离进行了分析论证,被申请人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确定的建设项目位置,考虑了对周边居民的环境影响,并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 综上所述,被申请人2006年12月31日为第三人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事实清楚,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28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本机关决定予以维持。 申请人如对本决定不服,可以自接到本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看到结论,那些本来就认为希望不大的业主想到了放弃。但是,钟民毅等几个最初的召集者却依然在坚持。 他们鼓励业主们集资,制作标语横幅展板,到附近的小区去宣传,继续激起业主维权的热情。 “关注这件事的人差不多有90%,但是真正参与的不多,需要有闲有钱的人。没有办法,我们见着‘菩萨’就拜,也许就会碰上有雨的云彩。后来,多亏我们小区的一位业主认识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今年全国‘两会’之前,全国政协委员周晋峰专门到六里屯附近调研,并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停建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厂的提案》。再加上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事情才有了进展。”钟民毅说。 “这件事到目前阶段,多亏年轻人的热情,他们发挥网络的优势,解决了没有时间聚会的问题。除此以外,来自外部的压力也不小。警察就曾经两次去我家做工作,劝说我不要参与此事。”接受采访的一位业主说。 谨慎乐观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一些百旺新城地区的业主们统一着装来到国家环保总局要求见局长解决问题。 2007年6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通报,建议北京市海淀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应予缓建。 6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关于北京海淀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行政复议决定:该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应予缓建,并全面公开论证过程,扩大征求公众意见范围。论证和征求公众意见的结果必须报送北京市环保局核准并发布公告,然后报国家环保总局备案。在公告和备案之前,该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有业主认为,国家环保总局的决定给足了北京市环保局的面子。既肯定了北京市环保局批复立项的合法性,又给出了补充改正的机会。因为,2006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第一个《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要求项目在环评的各个阶段都要公开有关信息,听取公众意见;2006年6月1日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今年4月25日,公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北京市环保局的决定虽然违反上述规定,但是法不溯及既往。初战告捷,但不是胜券在握。这是业主们的普遍心态。 仗得一个个地打,程序是先把焚烧厂停建,再去解决已经污染的填埋场。臭味是历史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太快,然而焚烧厂是致命的,非首先解决不可,防止有人利用所谓的建立焚烧厂来消除臭味搞‘一箭双雕’。”一位业主在论坛上的评论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担忧。 对此结果表示谨慎乐观的钟民毅认为百旺新城地区的业主们比通州区的一些业主幸运得多。朝阳区的高官屯位于朝阳和通州的交界处,那里也建了垃圾场,对朝阳区的居民没有什么影响,靠近垃圾场的通州居民却遭殃了,到哪里反映问题,都没有人管。 两年多前,潘岳还在感叹环保工作“公众参与程度太低”,如今让他感到有点始料未及的是,中国的公众参与,从初期的宣传鼓动,到较大范围的参与和依法监督,仅用了两年时间。 就像记者寻找到维权组织者钟民毅颇费周折一样,居民维权的过程同样艰难,让人看到希望的是毕竟民众维权的意识日渐增强。 提高公民参与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公共事务的热情,不仅需要更多的钟民毅,更需要逐步完善的程序正义。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