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16:35 《决策》杂志

  [述评]

  看得见的变化和看不见的变化都在悄然地发生,滁州变化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神奇?

  本刊记者 吴明华

  在不久前闭幕的浙商投资博览会上,滁州和其他8个国内著名城市一起被评为“2007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滁州的一举成名令外界刮目相看,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向这片近年来一直默默耕耘的土地。

  2006年,滁州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加26.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各项经济指标均创滁州历史最好水平。更为重要的是,滁州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得见的变化和看不见的变化都在悄然地发生,滁州变化的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神奇?

  战略之变

  曾经孕育小岗精神而引领改革风潮的滁州,“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6.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大大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为严重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十五”初,滁州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3.3∶35.1∶31.6,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中,6个县(市)的总和一直没有市本级多,其中滁州卷烟厂的税收又占到市本级的近一半。县域经济特别是工业的落后给滁州市经济带来了重重危机。

  2002年,南京提出打造南京都市圈,将滁州作为六个核心卫星城之一。南京都市圈的构建为滁州打开了一扇窗,使滁州与南京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而深入。面对与南京的差距,讨论与反思在滁州市各个层面展开。

  “东部发达地区的实践使人们看到无工不富,通过不断向东部地区学习,干部群众的思想都有所转变。”滁州市委书记汪国才告诉《决策》,随着南京都市圈内合作的加快,滁州与长三角在观念和体制、机制上开始全面对接,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2005年,安徽省提出东向发展战略,滁州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从滁州的区位优势出发,从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了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省里提出东向发展后,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信心,滁州应该站在东向发展的最前沿。”汪国才认为,省里给滁州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激发了滁州干部群众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正是滁州近年来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

  2005年,滁州正式确立“东向发展、工业立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对于东向发展战略,滁州市市长缪学刚认为,在他看来,当前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必须东向发展,首先就是向东部学习,学习他们的理念、体制、机制和冲天的发展干劲;其次是从东部引力,通过把资金、技术和人才招来借力发展,简单说就是从东部招商引资;第三是与东部接轨,通过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等的对接,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在此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滁州发展的总体思路都是围绕这三大战略来展开。发展方向的明确和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为滁州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滁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1%,财政收入增长30.4%,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之最。

  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滁州人越发看得清楚坚持这三大战略的重要性。

  打造投资洼地

  2004年,滁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全市上下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要务之要务、中心之中心、重点之重点”来抓。

  “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缪学刚看来,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招商引资,因为完全依靠本地企业壮大地方经济,发展太慢,现在发达地区许多企业扩张都需要找地方投资,所以欠发达地区必须主动迎上去,自己推介自己,否则很可能在这一波发展浪潮中被甩得更远。

  滁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区位条件,但区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滁州的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又带来困难重重,大量企业被周边的南京、扬州等地所吸附。在与这些各方面均占优势的地方竞争中,滁州如何后来居上,打造投资的洼地,这成为摆在滁州人面前的首要难题。

  “现在招商引资已经不是单个项目或者某个招商人员之间,比较零散的、带有偶然性的竞争,而是城市之间的综合竞争。招商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一个地方的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软环境、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等。”长期从事招商工作的滁州市招商局副局长王强认为,首先要找到城市发展的特殊性所在,所谓特色就是一个地方的产业基础,能否形成产业链。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滁州要想成为投资的洼地,投资的热土,要把工业搞热起来,就一定要创造环境。这几年我们致力于环境的建设,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好行政服务中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改革服务制度,建立领导帮扶制度等,采取一些列措施优化环境。”汪国才提出为外商服务、为企业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的理念,要求全市干部要有为企业家“端洗脚水、系鞋带”的精神。“从书记、市长开始都要老老实实为外商服务。外商是我们的座上宾,只要是外商求见,只要是企业负责人求见,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放下来。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亲商的态度,是招不来商的。”

  这几年滁州人的观念和投资环境的变化让王强感触颇深,在他看来,更为可贵的是滁州把观念的变化总结出来作为制度来执行,而这些制度出台对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非常大的跃进。例如,2004年,滁州市开始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于引进项目落户的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前置审批和各项收费,以及税费减免政策等,都有明文规定。不仅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而且让投资者知道进入滁州的制度成本是多少,为企业创造了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市场环境。

  2004年,滁州市把招商引资目标定在40亿元,一时间议论纷纷,很多干部认为不可能完成,因为此前滁州全市的招商引资额一直没有突破20亿元。结果当年实际到位资金45亿元,2005年实际到资75亿元,2006达105亿元,其中70%以上都是工业项目。这些招商引资成果中还不包括房地产项目。招商引资的历史性突破带来了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

  今年初,滁州市把2007年的招商引资目标定在140亿元,不但没人提出疑问,而且很多人认为这个目标低了。

  “今年不仅能实现140亿元,实际的招商引资额很可能相当于前3年的总和,2008年滁州经济发展的后劲将会非常大。”在缪学刚看来,滁州经济发展的路已经豁然开朗,越走越宽。“滁州招商引资取得的丰硕成果,让干部群众尝到了甜头,更加振奋、更有信心了。滁州加快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培植经济强镇群

  招商引资和工业的发展都需要有很好的载体,对于滁州来说,工业园区和城镇这两个最重要的载体正是滁州经济的“短板”之一。

  “滁州的落后,主要是县域经济薄弱,而县域经济薄弱主要是缺乏一批经济强镇和工业园区。”缪学刚把经济发展比作金字塔,经济强镇就是金字塔的底座,经济强镇越多,底座就越宽厚,金字塔才能垒得很高。

  2004年,滁州6个县平均年财政收入仅为1.88亿元,低于全省县域的平均水平,其中滁州全市乡镇税收收入为4.94亿元,平均每个乡镇税收仅为280万元,税收超过1千万元的乡镇仅有9个。在缪学刚看来,“金字塔”底座狭窄,县域经济就垒不大,全市经济无力崛起。

  2005年初,滁州市开始着力培植经济强镇群,并且确定了36个重点培植对象。其中包括6个总规划面积为10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以及根据区位、交通、资源、基础等条件确定的30个重点培植乡镇。

  “这几年,滁州下大力气搞好工业园区和经济强镇建设,突破了发展瓶颈。”缪学刚告诉《决策》,为了培植经济强镇,滁州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凡是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一律下放到乡镇、工业园区,并且在土地指标、重点建设项目安排、财政性扶持资金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制定专门的考核办法,对重点培植的乡镇和工业园区进行考核、排序和奖惩。在发展路径上,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投入,促进人口向集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力。

  2006年,滁州市财政收入净增7.3亿元,其中6个县(市)财政收入增长4.9亿元,而乡镇级财政收入增长额占县(市)的70%,致使县级财政收入规模及增收额首次超过市本级。36个乡镇(工业园区)当年财政收入均超1000万元,其中20个超2000万元,10个超3000万元,还出现了财政收入过亿元的经济强镇。虽然总量还不大,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培植的效果,让滁州人看到了突破“短板”的希望。

  2007年,滁州市又增加了12个培植对象。在滁州市的规划中,将来至少要将一半以上乡镇培植成经济强镇,每个乡镇有3-5万非农居民,财政收入过亿元。这些经济强镇群是滁州招商引资的平台,是发展的后劲所在,也是推动滁州加快发展的引擎。

  争先进位谋崛起

  “通过这几年的加速发展,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县域经济结束多年徘徊的局面,呈现出整体攀升、竞相发展的新景象,一批经济强镇焕发出勃勃生机。”汪国才认为,滁州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根据规划,滁州市“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超过1000亿元,其中70%来源于招商引资,70%是工业投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12%以上。

  滁州位于安徽东向发展的最前沿,离南京只有50公里,但过去由于交通条件差,区位优势并没有表现出来。随着南洛

高速公路滁州段、宁淮高速天长段的开通,滁宁快速通道的开工建设,同时京沪高速铁路、合宁高速铁路都经过滁州,滁州将成为江北地区进入长三角的主要交通通道。另外,滁州还将建成“西气东输”和“皖电东送”的重要节点。

  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将会进一步提升滁州的经济战略地位,为下一步的大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和条件。有了好的软、硬件环境,但要很好的承接长三角的辐射,还必须能参与到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中,这就要求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目前,滁州的工业经济已经形成比较鲜明的产业特色,具备了跟长三角产业对接的基础和平台。据汪国才介绍,滁州已经吸引了德国西门子公司、深圳康佳集团、无锡科思集团等一批大型家电企业的入驻,目前已形成年产500万台彩电、200万台

冰箱、200万台空调的生产能力。围绕家电产业还有一大批配套企业,强大的家电产业链已经形成,未来滁州将建成为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重要的家电聚集地。另外,滁州的电子元器件、机械加工、非金属矿加工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盐化工、汽车、新型纺织、精细化工、林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滁州将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打造一批百亿元产业,构筑具有鲜明特色、有较强

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这些将成为滁州工业化的脊梁。”在汪国才看来,未来几年是滁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务必开拓创新,争先进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