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草原6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09:27 央视《今日关注》

  《今日关注》2007年8月9日播出“见证草原60年”,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鲁健):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今日关注》的特别节目“见证草原60年”。因为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大喜之日,所以我们今天是把演播室搬到了大草原上。

  今天的呼和浩特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而且我们刚才一听到祝酒歌,再一喝内蒙古的酒,立刻感觉到自己回到了家乡,而且让我们感觉到离草原更近了。今天我们这个节目就是要一起带您走进草原人,感受草原生活。

  现在坐在我旁边的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常务副主席任亚平,欢迎您,任主席。还有来自各盟市的观众朋友们,欢迎你们。

  刚才我们一开场的这个节目就是祝酒歌,这是内蒙人民最熟悉的,喝酒的时候都要唱起这首欢乐的歌曲,但是喝酒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风俗是吧!

  任亚平(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是一个民族礼节,用无名指弹三下酒,敬天、敬地,也可以敬祖先,也可以敬大家。

  主持人:

  敬天、敬地、敬大家,额头上抹一下是表示敬什么?

  任亚平:

  是敬祖先。

  主持人:

  所以一看任主席对内蒙的民族风情真的是太熟悉了,而且有一张照片可能能让任主席想起以前的一段岁月。这个照片上的地方您还有印象吗?能想起这是哪儿吗?

  任亚平:

  这个照片我看到了之后非常地熟悉,这是当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的师部。当时兵团1969年组建,我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应该说还不到17岁,这是我走上工作第一站,走上社会的第一站就去到了兵团。

  主持人:

  这些年您一直在内蒙古生活,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已经60年的时间,您在这里也生活了应该有50多年了,这些年来您觉得内蒙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

  任亚平:

  内蒙古成立6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最快的时候应该是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具体到内蒙古就是从“十五”期间以来,这个期间是内蒙古发展又好又快的时期之一。连续五年自治区增长的幅度处在全国的首位,这是在过去自治区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主持人:

  其实说起来内蒙古这60年的发展变化其实是有目共睹的,我自己也是深有体会。 我记得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离开内蒙古的时候,很多其它地方的人还问我说,你在内蒙长大,是不是你们都骑马,骑骆驼去上学?你们那儿是不是风沙特别大?经常能把人刮跑。但是那个时候真的大家对内蒙的了解太少了,但是现在一说起来内蒙古,那个时候觉得一些贫瘠的代名词,比如说沙漠,现在都已经变成了资源的象征。国家沙漠地质公园等等,真的是特别吸引外地人值得一去的地方。说明现在大家对内蒙古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但是说起来今天的内蒙古,我们要回溯一下历史,60年前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所以我们今天请到一位非常尊贵的嘉宾,他今年已经91岁高龄了,而且他是见证了当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克力更老人。

  91岁身板非常硬朗,而且克老经常开玩笑说,我今年其实很年轻,不是91岁,我是46公岁。以后都得讲公岁,这样显得年轻。克老当年是见证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一起来回溯一下这段历史。

  “桥梁”克力更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内蒙古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构成,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当时斗争的焦点。此时乌兰夫就任绥蒙政府主席,领导内蒙古的解放斗争。

  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竖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自治运动的大旗。在这次大会上,克力更当选宣传部长。为了尽快把内蒙古自治运动引向正轨,当年12月乌兰夫派出一支赴东盟工作团北上乌兰浩特。这支工作团担负着两个特殊使命:一是沿途宣传自治运动联合会。二是邀请东盟领导人前往张家口,共商自治运动统一的大计。这一次工作团的北上,对后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团结和鼓励了当地群众。二是说服了当时心存疑虑的东盟领导人。而克力更当时担任了工作团的团长。

  主持人:

  这张照片是特别有历史感的,我们请克老给大家指一下,这应该就是您吧!

  克力更(1947年自治区成立大会见证人 原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万无一失。

  主持人:

  站在中间当时非常年轻英俊的克老,那个时候您是多大年纪?60年前应该才31岁啊!

  克力更:

  31岁。

  主持人:

  31岁,和我们今天现场的年轻的观众年纪差不多,可能比你们大一点,但是那个时候真的能够看得出来,非常年轻。

  大家看看前面坐的这两位,这应该是乌兰夫同志,这个应该是博彦满都,就是当时东蒙自治运动的领导人。

  克力更:

  对。

  主持人:

  所以当时这张照片大家看到,就是一张历史照片。“克力更”在蒙语里是“桥梁”的意思,所以你这看张照片多有意思,当时克力更老人是年轻人,做的工作恰恰就是一个桥梁的作用。他要做的就是要把当时的东蒙、西蒙民族自治运动的合并工作搭起一个桥梁。所以当时我们看到,克老就是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当时您在搭这个桥梁的过程中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克力更:

  最难,难处就多了。物质上的难,思想上的难,一个接一个。

  主持人:

  克老,当时您去东蒙见博彦满都的时候,从自治运动的合并的角度来讲,他是同意的,是吗?

  克力更:

  他呀,他同意。蒙古民族要想振兴,要想好好过好日子,大家都说必须要大家团结,这个是大家的,从深处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

  但是他比较有疑虑的地方是什么呢?

  克力更:

  疑虑,一个是疑虑他的生活习惯。疑虑是什么东西呢?疑虑咱们也弄不清楚啊!

  主持人:

  一个是怕自己以后说话不算数了。

  克力更:

  对,有这个疑虑。

  主持人:

  疑虑可能还有一种,就是传统的那种民族领导人有那种头人的思维。

  克力更:

  是啊!他就跟我说过多次了。我们叫有力者,你们这发动群众,麻烦。我们就一句话有力者,他们就听我的。

  任亚平:

  简单命令。

  主持人:

  对。

  克力更:

  下去简单命令当场还困难了,下去叫一群青年把他给问住了。大家问,问他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他回答不上来了。

  主持人:

  但是我们共产党的政策是要人民来当家作主,要走群众路线。

  克力更:

  对。

  主持人:

  所以这个认识要有一个统一的过程,让谁领导也是当时的一个问题。

  克力更:

  对,也是一个大问题。

  主持人:

  那么,最后是怎么样达成了一致?比如说还是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克力更:

  正因为他们从心里面想的,要振兴内蒙古的时候,必须要大家团结,这个是谁也不能不说,是非走不可,必由之路。实际上看起来,你不这么做行吗?所以我们又经过做工作,有这个思想基础就比较好办。那么我们引导他们,从历史上总结经验看看,共产党不领导行不行?从历史上没有共产党的时候,那都是不行,那都是欺骗你。北洋军阀也好,日本人也好,国民党等等,反动派也好,但是有了共产党以后,一步一步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真正是好朋友,领导你往前走。他们从这些观点上和行动上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从历史上一引导的时候,这个事情他就接受了。

  主持人:

  让他们从认识上。

  克力更:

  那当然了。

  主持人:

  从历史的经验上去逐步地认识这一点。

  克力更:

  就是。

  主持人:

  所以看起来,其实这个工作做起来也非常的不容易。

  克力更:

  不容易。

  主持人:

  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才最后促成了民族自治运动统一的“五一大会”。

  克力更:

  对。

  主持人:

  是在乌兰浩特举行,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来回顾一下“五一大会”这段历史。

  “五一大会”

  1946年4月3号,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在承德召开。在实现了东西蒙古自治运动 统一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运动中的领导地位。一年后的1947年5月1号,在内蒙古的乌兰浩特召开了著名的“五一大会”。

  今天是4月23日大会开始了,代表们走进会场。

  内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乌兰夫当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5月19号,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来贺电,“曾经饱受困难的内蒙同胞,在你们的领导之下正在在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

  主持人:

  听完克老讲述的这段历史故事,我们60年以后能够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过上这么和谐幸福的生活,大家想一想多不容易。60年前,他们这一批老革命要付出很多艰苦的努力去解疑释惑,去沟通,真诚的沟通,感情上的沟通,真的特别来之不易。当时“五一大会”以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其实那个时候只有5个盟市。

  任亚平:

  5个盟,没有市。

  主持人:

  现在的盟市加起来是12个。我们这儿有一个地图,我们可以看一看现在内蒙古行政区域划分的图。有人说整个内蒙古看起来像一个奔驰的骏马。

  任亚平:

  也有说像雄鹰。

  主持人:

  我们请任主席给我们介绍一下,这5个盟最后怎么发展到12个盟市了?

  任亚平:

  刚才克老已经讲了,1947年5月1号,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在兴安盟乌兰浩特成立的,就是红色的城市,当时只有东部的5个盟,后来党中央对于内蒙古东西部的统一非常的关心,最后经我们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审定,做工作,恢复了东部和西部的统一和合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当时经历了几经变化,一直到1956年,最后西部两个地区最后划入内蒙古以后,形成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版图,118.3万平方公里,占我们祖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内蒙古自治区。

  主持人:

  最早的时候60年前只有东部的5个盟,现在我们看到从西到东,真的是像一匹骏马或者是像一只雄鹰。

  任亚平:

  直线距离2400公里,太阳要走两个小时,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所以是完整的内蒙古自治区。

  主持人:

  确实60年的发展变化其实不仅仅是表现在地理的图上,其实整个从社会、文化到整个经济发展,这60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克老91岁也就是46公岁的年龄,也见证了整个60年的发展变化。您觉得从您个人来讲,这60年来您觉得变化最大的是在哪个方面?

  克力更:

  可以说是改天换地,哪个地方变化也是大的。简而言之,自然界也有大变化,社会变化更大。自然界过去不是这个情况,过去我们这个地方生产力多大,这个地方一亩地打几十斤,一亩地打一担,察素旗、毕克旗这些水地,最好的打一担。一担是多少呢?一担是300斤,现在一亩地打300斤像话不像话。

  生产大大提高,农牧业各方面都上去了。过去历史上是秃山,现在青山又绿了,这是自然界的变化。你看这个世界变化多大啊!

  主持人:

  克老是太有感触了。其实不仅仅是克老,我们这一批年轻人也有这样的感触,就是刚才开玩笑说,现在内蒙古人再到外头去没有人再问我,你们骑着骆驼上学吗?也没有人问我你们那儿风沙大,能把人吹跑了吗?吃生肉吗?现在都问你们那儿,一说起来,煤炭、电力、钢铁、乳业品牌,你们的大草原,你们的风景旅游区,你们的大青山、阴山、贺兰山,说起来都特别的自豪,而且这些年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也非常快。任主席,您觉得这些年内蒙古变化这么大,关键因素是什么?

  任压平:

  这几年内蒙古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刚才克老回忆了当年,我们自己总结这几年的变化发展,用了三句话,一个叫有基础。第二个有优势。第三个是有机遇。有基础,是三个基础,第一,有好的社会基础。内蒙古自治区五六十年代曾经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有很好的社会基础。第二,有经济基础。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第三,有工作基础。就是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区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三个基础。

  优势是四个优势,第一,资源优势。刚才看了内蒙古的地图,内蒙古是资源的富集大区,耕地、草原、森林面积都居全国的第一,煤炭储量、天然气的储量都非常大,我们光草原全区有13亿亩,非常好记,全国人民人均一亩,13亿人口。第二个优势是区位优势。内蒙古地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北面是俄罗斯和蒙古,对外开放非常有利,我们沿边有18个边境口岸;南面我们和八个省毗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区位优势。第三个优势就是地广人稀的优势。我们内蒙古现在不仅总量做大了,人均走在更前面,原因就是人少,地广人稀有很好的回旋余地,我们实施了生产力布局战略。第四个优势就是后发优势。后来发展的地区相对来讲没有历史包袱,发展起来可以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设备直接引进来,体现一个跳跃式的后发优势。这四大优势形成了我们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最后就是有机遇,机遇还是非常关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然后就是我们国家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接下来就是国家现在实施的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大概现在全国只有内蒙古这个地方,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东西两个机遇都享受,因为我们地跨三北。

  再有就是我们面临现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有一个大好的机遇。所以有了这么多的机遇,有了这么多的优势,加上全区干部群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劲头,所以走出了这几年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路,现在被社会称之为“内蒙古现象”。

  主持人: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大庆,克老是91岁高龄参加我们的节目,我们特别希望70大庆的时候,那个时候克老已经百岁高龄,我们特别希望70大庆的时候能够继续把您请来参加我们的节目。

  克力更:

  行,行,我的初步目标是166岁,气魄大得很。

  任亚平:

  现在刚生活了一半。

  克力更:

  初进中年。

  主持人:

  现在您是91岁,我们等您91公岁的时候,希望能够再参加我们的节目,好不好?再一次谢谢克老。

  观众朋友们,欢迎您继续收看《今日关注》特别节目“见证草原60年”。

  现在我们的演播室嘉宾是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任亚平任主席。任主席在草原生活了这么多年,应该说对草原很多的风俗文化、饮食习惯都非常地了解,包括草原上最有名的这些奶制品,您肯定非常熟悉了。所以今天虽然咱们都是内蒙人,但是今天要请大家尝一下正宗的内蒙古奶酪,好不好?不能白吃,要回答一个问题,吃完了以后准备好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们也尝一块。

  味道怎么样?记住别光吃,要想一想回答问题。大家都尝了,问题就是谁知道奶豆腐的制作要通过几道工序?有人知道吗?来给那两位同学递个话筒。你是哪个盟的?

  观众:

  科尔沁的,通辽。

  主持人:

  那你知道奶豆制作腐要几道程序?

  观众:

  一般是三道程序。

  主持人:

  哪三道,知道吗?

  观众:

  第一步把鲜奶变成酸奶,然后就是让酸奶变成奶豆腐,然后是烘干。

  主持人:

  就这三道。

  观众:

  对。

  主持人: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你会做吗?

  观众:

  会啊!

  主持人:

  真的,你做过应该差不多,不知道对不对,待会儿请嘉宾告诉你。还有哪位?还有没有不同答案?看来是最权威的,但是不知道你是真权威还是假权威?我们请真权威,做奶豆腐的专家,我们有请草原上的新牧民孟克上场,欢迎。

  说做奶豆腐孟克应该是权威了,肯定是真权威,因为他做了很多年的奶豆腐,而且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刚才那位观众说得三道工序,是不是三道?

  孟克:

  对。

  主持人:

  那你再给我们说说这三道是哪三道?

  孟克:

  第一是鲜奶,鲜奶变成酸奶,放在锅里一搅。

  主持人:

  要搅拌多长时间?

  孟克:

  搅得时间稍微长一点,稍微慢一点,咱们的奶豆腐才能做好。

  主持人:

  然后呢?还要晾干是吗?

  孟克:

  晾干就是放在外头。

  任亚军:

  应该是7斤鲜奶做一斤奶豆腐。

  孟克:

  不是,现在是10斤鲜奶做8两奶豆腐,将近13斤才能做一斤奶豆腐。

  任亚平:

  所以奶酪是牛奶的精华,吃这一块等于喝三杯牛奶。

  主持人:

  你说我们刚才就这么一会儿吃这么点奶酪,吃掉多少鲜奶啊!

  任亚平:

  芭蕾舞演员讲,每天吃这个就能够支撑她们锻炼跳舞。

  主持人:

  大家听到了吗?如果有想减肥的,有想保持身材的,有练芭蕾舞的,大家平时就多吃点奶酪,特别好。因为我们知道牧民都是逐水草而居,但是孟克现在已经不放牧了,他们进城了。孟克当时从草原出来进城的时候,有没有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

  孟克:

  有。

  主持人:

  哪些方面?

  孟克:

  1990年我从老家出来,一开始我卖菜、炸油条。一开始我就没有钱,就带了800块钱出来,已经花完了,现在能买菜、肉、米。

  主持人:

  跟你以前的生活完全不一样。

  孟克:

  最困难的时候没有钱买肉,心里面想回老家。

  主持人:

  原来牧民的生活是天天放牧牛羊,想吃牛羊天天都是牛羊肉。

  孟克:

  对,来这儿想烧炭也没有钱,我媳妇就黑天出去到别人煤堆上捡煤核,烧那个,一开始特别困难。

  主持人:

  后来怎么想到开饭馆?

  孟克:

  我舅舅、舅妈在这儿,他们带我到这儿来的,他们经常鼓励我,坚持、坚持、坚持到底。最后买了一个小三轮车卖菜,一天卖个20来块钱,后来慢慢想开个饭馆。1991年3月份开的饭馆,那个饭馆也是什么也没有,从别人手里面赊过来开始开。

  主持人:

  现在饭馆经营得不错,每天收入几千块钱。还做这些奶制品是吗?也是在饭馆做的?

  孟克:

  不是,在老家做的。

  主持人:

  当时饭馆应该经营得挺好的,但是我听说你又回到草原上要办旅游点,为什么呢?

  孟克:

  我一开始来特别困难,现在干了十几年,是17年了,多少赚了点钱。

  主持人:

  也适应了,饭馆生意也好起来了。

  孟克:

  对,我想起回老家开旅游点,也希望带动牧民。

  主持人:

  就是办奶制品厂。

  孟克:

  对,带动牧民做买卖。我去年回去有的牧民对我说,我现在想做买卖不知道从哪儿做。我说行,我回老家开旅游点开奶食品厂,先让他们看,他们看行,在我那儿打工学习,我说你学吧,我也不要学费,看会了再自己做。

  任亚平:

  像他们这样的牧民进了城以后,最大的收获,增长了商品的意识,开阔了眼的见识,增加了很多的知识,又挣了一笔钱,回去以后利用家庭资源开始办旅游点,把买卖做得更大。

  主持人:

  而且办奶制品厂也是,可以把原来的资源都利用起来,身边这些朋友也都养牛、羊,然后做成奶制品卖,真的是很好的创意。现在你身边的这些朋友、亲戚,他们现在生活状况是什么样?还放牧吗?

  孟克:

  有放牧的。我们现在老家附近的牧民生活比以前强多了,比以前特好。我出来的时候常电也没有,现在常电有了,每家都有摩托车、公用车、手机、砖房,都有,现在生活特好。

  主持人:

  现在身边这些朋友生活也都挺好的。

  孟克:

  对。

  主持人:

  其实像孟克这样应该属于新牧民了,因为他们现在已经不再放牧了,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产业了。内蒙古这些年来,在扶持牧民搞自己的产业,转变生活方式方面,都有哪些扶持政策?

  任亚平:

  牧民长期生活在我们广袤的草原,多年来就是我们所讲的,过着放牧的生活。现在中央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新牧区怎么建设?从政府角度讲,在国家的支持下,我觉得主要有三个大的政策。

  第一个生态移民。我们现在有很多草原,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和草原放畜的牲畜超载,所以草场开始退化,怎么办呢?搞生态移民,在国家的支持下,把牧民从草原移出来,一个恢复它的环境,另一方面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一个人给5000块钱,在郊区盖起了宿舍、棚圈,然后养一些奶牛。内蒙古有伊 利、蒙牛这样大的乳业龙头企业带动牧民致富。所以这些年我们一共把35万牧民,从草原移到了城边上,然后转换了身份,得到了生态恢复、收入增加、见识增长,有的身份还得到了转变,成为了城市的居民。

  第二个大的政策,就是搞退牧还草、搞休牧、禁牧,就是让草原恢复生态。内蒙古是全国的生态屏障,这些年来草原退化得比较厉害,所以国家在实施退耕换林的同时,在牧区退牧还草。大概我们现在实施了5年的时间,一共退出来一亿亩的草场。国家给予了很多的支持,每一亩草场给40块钱,这个钱一个是用于网围栏,一个是用于牲畜的饲草料。通过这样的举措,使草原的生态得到了恢复,另外饲养方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现在有很多都是实施圈养,像他所在锡盟实施的围封转移政策,把羊搁到舍司里面去养,使它的体质更壮、品种更好、效益更高。

  主持人:

  孟克你觉得下一步要继续发展自己的产业的话,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孟克:

  我的最大困难就是经济上面。

  主持人:

  哪个经济方面,缺少资金还是什么?

  孟克:

  流动资金。

  任亚平:

  现在旅游点30多个蒙古包,现在一次性投入还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

  可能现在贷款的能力还是比较困难一点。

  任亚平:

  牧民的贷款相对来讲数额不会太大。

  主持人:

  任主席,您觉得在这方面下一步有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因为新农村包括新牧区建设,可能资金也是一个在国内比较普遍的问题。

  任亚平:

  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做大事业,应该说还是非常有限。像孟克这样现在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牧民了,他现在应该是牧民的企业家,当然还是小企业。自治区现在也在考虑怎么能够在资金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所以现在有牧民的小额贷款,有非公有经济的贷款,还有中小企业的贷款,尤其像他这样有一定的资产,用他的资产来担保就可以贷到成倍的资产,像他这些年经营守法、信誉很好,所以现在农村信用社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我想像孟克这样的将来在自己资金的问题上,将来还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

  主持人:

  另外可以搞一些对口合作。比如说,内蒙现在有一些比较有实力的企业。其实从孟克的身上,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现在内蒙古生态的恢复,同时也能感受到牧民们生活的变化,如果用几个关健词来总结内蒙古60周年的变化,任主席您会用哪些词?

  任亚平:

  刚才克老讲了一个“改天换地”,我觉得“翻天覆地”,总而言之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内蒙古从过去一个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经济指标都处在全国的倒数位次上。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进入到全国第17位,人均GDP已经进入到全国第10位,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经进入到12位,农村的16位,也就是说经过内蒙古自治区这么多年的努力,已经由一个欠发达地区转变成现在发展速度比较快,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经济总量比较大,正在向更好、更快这样一个道路迈进的,比较发达中等省份变化了。

  主持人:

  确实可以用“翻天覆地”这样的词来形容。有一首内蒙古的歌可能大家都会唱,就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其实现在我们来内蒙古看到的不仅仅是这样的自然的景色,其实还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所以内蒙古60周年这样的一个日子,我们说起内蒙的时候都是充满了自豪感。

  今天非常感谢任亚平副主席能够参与我们的节目,也谢谢孟克,谢谢今天各盟市的观众能够参与我们的节目,同时也谢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我们明天还会继续请到内蒙的一些经济界的嘉宾来到我们的节目做客。

  明天我们同一时间,再见!

  主 编:刘家俊 刘惠芬

  制片人:陶跃庆

  策 划:朱同合 胡雨华 段连敖

  撰 稿:闫 敏

  摄 像:朱 刚 纳日斯 布 仁 包呼生 李剑 李建波 赛西亚

  视 频:蔡易铮

  音 频:刘振东 钢 夫

  包 装:常 治

  推 广:张凯夫

  制片主任:昊搏雷

  剧 务:崔 竹 韩丽娜 郑永宝 顺布尔

  化 装:梦 静

  技术监制:白振东

  监 制:王未来 王世英

  总监制:盛亦来 关方方

  

中央电视台 内蒙古电视台联合录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