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飞天梦的打造者:精准操作手唐建平(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5日18:14 央视《当代工人》
唐建平 199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前的长安街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庆典开始。 “来了,来了,”陆海空三军的25个地面重装备方阵以排山倒海之势通过天安门。随着火炮方队和装甲车队隆隆开过天安门,陆海空三军和二炮导弹方队陆续登场。 此时,一位坐在电视机前的中年男子不由得流出自豪的热泪,心里充满着特别幸福、特别自豪的感觉,从此以后,这样的感觉在这位中年男子的岁月中不时出现。 2002年5月15日当“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一举将“海洋一号”和“风云一号D五”卫星双双送入太空时,他幸福和自豪! 2003年10月16日,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载着航天英雄杨利伟安全返回时,他幸福和自豪! 2004年9月27,当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彻底震惊世界的“八箭十星”壮举中的一员时,他幸福和自豪! ……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800研究所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精准操作手”唐建平。 人物档案 唐建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在航天产品精密结构件加工岗位上,多年坚持不懈钻研专业理论和操作技术,擅长特殊材料的复杂零部件加工,出色完成“神舟”飞船等航天型号产品的高难度、高精度加工任务。 人物故事: 神舟飞船上天的背后 谁能想到,如今技能超群、殊荣满载的唐建平,1979年刚走进车间时遭遇的尴尬:第一次看到手边的图样,他就傻了,那些复杂细小的零件图对他来说如同天书,根本看不懂。第一次操作铣床,师傅刚转身,他就由于操作失误,把铣床的台面挖了一个30毫米深的坑。看看难懂的图样和师傅们娴熟的技艺,他感到自己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从此,唐建平开始跟自己较劲。白天跟师傅干活学技术,晚上进文化培训班学知识。第八研究院第800研究所地处上海远郊,当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6个人一间集体宿舍,夏天又闷又热,还没有电风扇,冬天常常冻得手脚发僵。但是,为了求知,不论酷热严寒,他依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靠着持之以恒的韧劲,唐建平的操作技能几乎以天为单位迅速提升。1981年至1984年,研究所年年都搞技术比武,唐建平连续4年获得第一名,并于1984年被评为中级工。在以后的岁月里,唐建平一直是“学习狂”。1992年取得高级工证书,1993年晋升为技师,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 在“神州”飞船研制中,唐建平班组承担了飞船推进舱关键零件的加工任务。这些零件都具有形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家规难度大的特点,且无先例可循。但唐建平不惟困难,挑战对他来说就像家常便饭,攀登技术高峰他总是乐此不疲。接受任务后,他动脑筋、想办法、加工方案想了一个又一个,每个都是“前无古人”的创新性构想;试验做了一个又一个,每个都不下几十次,其中仅对加工推进剂储箱的金属膜片和上、下壳体的试验就达上百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唐建平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该攻关项目获得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唐建平和他的班组十分光荣地承担了“神州六号”飞船推进舱部分关键部件的研制、攻关任务。他们通过设计制造工装夹具、靠模来改进工艺方法,研制出了一个超薄壁铝合金膜片、壳体、从而圆满完成了这一攻关任务。 由于唐建平精于高难度、高精度、复杂零件的加工,特别擅长于刚度差、易变形的薄壁铝、镁合金和钛合金零件的加工,在我国航天系统的企业中出了名,成为无可争议的“首屈一指”。他独立设计制造了专用夹具11套、专用刀具23种,都被同行们叫绝叫好。如今,唐建平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生产领域内的技术专家。 973项目是以丁大钊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由于该项目中的电极等零件结构复杂,圆弧、直线、加工难度极大,在机加工中从未遇到过,因此成为此项目中的重大难点和瓶颈。该项目负责人希望依靠航天技术、设备和人才来攻克这一难关。唐建平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他和组员们与工艺技术人员密切配合,一丝不苟地按程序要求处理了20万个坐标点,形成了厚厚的两大本测试报告,得出了准确的工件加工曲线尺寸,并确定了合理的技术参数,制订了具体的加工方案。最后,他们以精湛的加工技艺为这项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一技术难题的攻克,不仅加快了我国强流质子加速器研发的步伐,也使中国电极制造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一成就堪称世界一流。从此,唐建平成了“精准加工”的代名词。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