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将不允许有一个不规范用工存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6日10:21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2003、2004年那次改革,你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遇到不少困难,包括有些被辞退的人来你办公室静坐、哭诉,这次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

  杨晓民: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这次提出“刚性原则,有情操作”。规范用工是必须做的,要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取得大家的理解。事实证明,这些办法是有效的,到目前为止,没出现大的波动。

  南方周末:清退之前有没有想过这么迅速的做法也许会引起一些诉讼呢?

  杨晓民:出现诉讼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能被动地拖到后面。我们必须把不规范用工尽早解决在萌芽状态,这对双方的权益都是一个保障。

  南方周末:你说这次清退是持续化改革的一环,这个“持续化改革”进行到哪一步了?

  杨晓民:我台目前已经解决了规范用工问题。今后,我们不允许有一个不规范用工存在,凡是我们公开招用的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劳动合同,要有完备的

社会保险。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从台领导、中心主任、部门主任到制片人,层层签订《规范用工责任书》,像立军令状一样。

  南方周末:央视目前的财务体制是给每个栏目拨预算经费,经费怎么用,是栏目自己支配吗?

  杨晓民:目前我们的栏目经费实行预算制,栏目有开支权,可以发劳务费,可以说,这也是产生不规范用工的一个根源。现在台里正在研究这个事,对劳务费的发放,将会出台一些管理办法。

  老办法,新法律

  南方周末:是不是从《东方时空》开始,带来了一种灵活的用人方式?

  杨晓民:严格来说,我们第一批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是从新闻中心编辑部国际组、中国电视报、体育中心等部门和栏目组招聘编辑开始的,实行把档案放到人才交流中心这种人事代理制度。

  南方周末:这和《东方时空》的招聘还不太一样吧?

  杨晓民:《东方时空》在台里是个局部,至于招用临时工制度,当时每个栏目都有,因为电视台各栏目都没有足够的人员编制。新闻评论部《东方时空》招的数量较多,当时叫临时工,也没签合同。这种制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事业单位体制下,是一种合理的诉求。这种灵活用工的办法,到后来就有了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

  南方周末:这次规范用工行动中离开的一些人员会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如何保障?

  杨晓民:我们公开招聘进来的人,台里都给予充分的保障。我们招人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我们央视网站的人力资源储备库一直挂在那里,是公开的,好几年了。任何栏目的私自用工都是台规台纪所不允许的。

  南方周末:你们在2003年2004年也有过大的人事改革动作 ,但临时工还是屡禁不止,出现这种情况,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杨晓民:电视媒体的基层管理人员对于中国的劳动法规不太了解,或者是执行不力,这是重要的原因。电视行业用人有其特殊性,临时性的工作比较多,但是临时用工也要经过合法程序。其实这一现象在国外媒体中也大量存在。外国媒体用工比我们更自由,他们有自由职业者,还有兼职的,五花八门。这次劳动合同法出台,大大压缩了媒体的弹性用工空间,很多单位就不敢随便用人了。规范用工从实质上也可以使劳动者的利益得到保障。

  南方周末: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电视台用人还有弹性空间吗?

  杨晓民:可以实行“制播分离”,除了新闻节目之外的很多栏目都可以外包,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可以采取项目制用工的方式。合法用工,这是我们电视台规范用工的底线。

  南方周末:劳动合同法的压力是所有电视台都面临的,目前地方台有没有开始行动?

  杨晓民:中央电视台在广电媒体里面第一个做到了规范用工,没有台管理层的决策和决心是无法办到的。我们完成了这项工作之后,很多兄弟电视台来我台取经。他们认为:按现行的法律,如果不及时处理好用工问题,以后风险会越来越大。我们很庆幸有了前几年的改革基础,通过双轨制用工,一共签了“企聘”六千多人。如果这六千多人没签合同,这次都清退了,那电视台就真正遇到大问题了。

  “规范用工”与“规范新闻”

  南方周末:以后不论项目制还是什么方式进来的临时员工,在他们工作期间,台里对他们有约束吗?

  杨晓民:只要是通过规范程序进来的,都必须有明确的劳动关系,我们都要在协议里明确规定权利和义务,对员工肯定有约束。

  南方周末:清退的这1800多人,这几年是没有协议的,万一出现问题,怎么追究责任呢?

  杨晓民:人的基本情况都不掌握,没有档案也没有合同约束,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隐患。有关部门要求清理,加强新闻队伍建设,这也是正常的。据说,北京电视台做“纸馅包子”新闻的两个记者都是临时人员,连简历都是假的,这很危险。

  南方周末:对于“企聘”人员来说,他们的合同是与企业签的,那么央视是以什么身份来约束他们的呢?

  杨晓民:有派遣协议。根据法律规定,这部分人有服从用工单位规章制度管理的义务。所以我们台里的派遣人员管理办法,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

  南方周末:规范用工和规范新闻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杨晓民:中央电视台必须有进人的门槛,有准入条件和素质要求,这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做保障。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做出一流的新闻,人力资源是我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南方周末:在这次清理之前,是不是你本人都不清楚台里有多少流动人员?

  杨晓民:应该说我们基本上掌握,也三令五申向各部门打招呼。但电视台确实有复杂性,人员流动性很强,这次清理的1800余人中,临时外请人员、兼职人员、外协人员、实习人员、专家顾问、小时工占了多数,很难甄别。因此,规范用工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契机才能有效地推动。

  南方周末:但中央台有那么多频道和栏目,你作为人事办公室主任,能够了解过来吗?

  杨晓民:上万人的单位,人事部门不能事无巨细都管起来,而且从管理学上来说,人员管理20%在人力资源部,80%在一线部门。所以我们必须将管理重心下移,就是中心管部门,部门管制片人,制片人管自己的栏目。各司其职,才是有效的管理。

  -观点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华:

  清退有几种可能。一种是原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的,现在到期了,终止,这是没有补偿的。一种是事实劳动关系,这个清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事实劳动关系是没有签书面合同的。事实劳动关系有三个标准:一是主体合格,双方符合劳动关系主体;二是他接受你管理,你支付报酬;第三他的工作是你的业务组成部分。如果符合这三个,在现行法律条件下,被清退,是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我估计清退对象无非这两种。如果明年成本较高,解除事实劳动关系就不是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问题,而是双倍报酬了。这可能是一些企业今年清退的原因。虽然新的劳动合同法并没有要求清退,作为一个企业,有逐利本性,一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来操作。实行清退,据我所知,不只中央电视台,别的地方也开始了。我们可以从道德标准去说,你应该等到明年清退,等到成本更高时清退,但这是从社会责任角度说的,从经济成本说,今年清退成本较低。

  -名词

  “台聘”、“企聘”、“部聘”、“组聘”:

  1990年代开始,中央电视台一些部门开始在社会公开招聘人才,有了“部聘”——部门聘用、“组聘”——节目组聘用等说法。

  2003年,央视大规模人事改革,建立劳务派遣制度。根据央视官方发布的信息,截至2003年5月底,央视编外人员达7142人,占全台人数的74%,是编制内“台聘”职工的2.85倍。经过改革,到2004年6月,央视共清退1654名不适宜留用的临时人员。到2004年年底,共有5000余人与中视汇才文化有限公司签约,并以劳务派遣的方式进入央视工作。从此,没有了“部聘”、“组聘”说法,央视只有两种人:“台聘”、“企聘”。“企聘”人员与央视形成劳务关系,

医疗保险
公积金
等社会保障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工资报酬从节目经费中列支。

  (采访整理 程绮瑾)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