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师称职工荷包胀幅追不上GDP涨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09:29 南方都市报

  有关人士表示,政府一直提倡还富于民,但能做的仅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一块钱能买什么?去年,可以买一包盐,三口之家能用上大半个月;现在盐已升到一元三角。去年,5毛钱能买足一天的芫茜和青葱,但现在需要一元。那么现在一元还可以买其他什么?报纸。

  --市民李笑蓉谈一元钱的缩水

  生活似乎在变得有些艰难,但是,宏观经济形势却发展很好。在天河北某公司从事销售的陈洪有时喜欢琢磨这些时政大事,他知道广东上半年GDP为13544.46亿元,增长14.3%。数字不但稳居中国大陆各省之冠,而且按这个增速,今年广东省的平均GDP还可望超过“亚洲四小龙”的平均值,同时超越台湾。

  “宏观经济在高速增长,这说明社会财富在增加,但我们却没有享受到,那么,我们的财富又到哪里去了?”在酒吧里,周末朋友聚会时,陈洪会抛出这个话题。大家都在争论,但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

  其实,这种关注在网络上普遍存在。就在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务论坛上,一名网友说:“GDP每年都在涨,百份之十几地涨,但我们的收入还是那么多,生活还是那么过,就是物价普遍涨了不少!真不知道GDP这东西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有什么意义!”

  相比之下,大家似乎对CPI更为敏感了。但是,广东上半年的CPI为4.1%,在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位。这是否说明生活在广东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比别处要幸福了?同样是白领的宋凌鹏不这样认为,毕竟,“4%已经到了一个高点”,另外,也许是广东的物价基数相对较大。“举个例子,别人是从5元涨到10元,我们是从10元涨到15元”。对4.1%这个数字,他也怀疑“可能有水分”。

  GDP、CPI,如一团看不透的云彩,在头顶聚聚散散,变幻无形。

  一元钱的“缩水”史

  问题转了一圈,民工和白领,面临的困惑其实是一样的:增长的社会财富到哪里去了?物价为何突然高涨?是老百姓的感觉有问题,还是统计局的数据有偏差?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彭澎认为,近几年广东的GDP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所拉动的,比如像加工贸易,很多企业都是为了退税而出口,利润大部分都被外商赚了,当然没可能让你的收入增加。

  广东社科院研究处处长丁力表示非常认同,他认为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广东制造的产品在市场上一直都在走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路线。因此造成了普通打工者的收入水平低这个结构性问题。

  但同时,对于这轮物价上涨,专家们却认为这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降下来的可能性不大。“你可能这个月买菜吃饭的钱多花了两三百,可如果你下个月要买一台

液晶电视,你可能会发现价格要比过年时便宜了一两千。”广州市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位统计师这样解释了CPI指数统计的全局性。

  彭澎也认为,本轮物价上涨有合理因素,没有出现全面价格上涨,更谈不上通胀。因为广东甚至全国这十几年来都保持着“高增长低通胀”,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在工业化后期出现“补涨”是必然的,这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鼓励人们投资农业生产。

  而丁力则表示,政府要想通过行政手段,把价格降下来是不太现实的,像几十年前猪肉才几毛钱一斤,现在都已经涨了几十倍了。你说要猪肉再卖回到几毛钱一斤,是不可能的,这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于是,在宏观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在要对多年“高增长低通胀”进行补偿的作用下,GDP和CPI都在高速增长。而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人,都被拴在这个链条上,不能幸免。在这种大的形势下,一元钱的价值在迅速弱化。一块钱能买什么?面对这个问题,李笑蓉阿姨说,去年,可以买一包盐,三口之家能用上大半个月;现在盐已升到一元三角。去年,5毛钱能买足一天的芫茜和青葱,但现在需要一元。那么现在一元还可以买其他什么?李笑蓉阿姨想了许久,认真地回答说:“报纸。”

  荷包胀幅追不上GDP涨幅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政府和个人该如何应对呢?

  有专家说,物价上涨对社会最大的考验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收入分配的改革。

  广东省统计局综合处处长、高级统计师邱俊说,通俗地说GDP是由国家税收、企业利润、职工工资和设备折旧这四个因素构成。以广东上半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在这四个因素中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在以百分之二十多、百分之三十多的速度增长,折旧率保持不变,而职工工资的增长没有上两位数,因此上半年的GDP只增长了14.3%。

  “大家的荷包不是没有胀,只是涨得不够快,所以才感到有压力了。”邱俊说。

  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广东GDP年均增长13%,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仅8.6%。而且,自2001年起,作为广东城镇职工收入主要来源的工资,增速已经连续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对劳动力管理有着深入研究的广东金融学院院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炳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远来看,不管是农产品价格还是房地产价格,都还是要涨的,这也是非常正常的。但现在的问题在于,近年来国民收入的涨幅滞后于GDP的涨幅。张炳申提出,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不单是广东,全国都如此。从我国改革以来的经济运行看,从1979-2005年,GDP从3645亿元提高到183956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1元增加到14040元,年均增长14.9%。但是职工工资总额从568.9亿元增长到19789.9亿元,平均增长14%,职工平均工资仅增长6.5%。

  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15.6%降至2005年的10.2%。这种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职工的劳动收入分配份额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决定着职工平均工资增长较慢。

  还富于民考验政府智慧

  在这个GDP高速增长的年代,“还富于民”,“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民间,这样的声音不时都有传出。

  还富于民,又该怎么还?作为一名统计系统出身的官员,邱俊表示他们也一直都提倡要还富于民,但由于受现阶段的国情制约,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下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政府只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发放工资福利。

  而彭澎则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如公费消费,如果转化为个人收入,就不至于像现在那么浪费。

  对此张炳申提出建议,下一步政府应该转变施政理念,把单纯追求GDP规模和增长速度,转变到以人为本,以劳动群众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上来;充分运用转移支付的手段,保证低收入者的合法权益,并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实施效力,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大力培植中等收入者群体。

  专家的分析与宋凌鹏有相似之处。他引用“二八”理论说,目前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这意味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只让很少一部分人分享了”。说这话时,他正在备考MBA,同时还在炒股,以希望从流转不定的社会财富中分一杯羹。

  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职工工资总额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亿元)         (亿元)         (%)

  1978  3645.2         568.9          15.6

  1980  4545.6         772.4          17.0

  1990  18718.3        2951.1         15.8

  2000  98000.5       10656.2         10.9

  2005  183956.1      19789.9         10.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数据计算整理

  A35-36版统筹:本报记者 王海军 陈实 采写:本报记者 谭希莹 李晓瑛 吴志玲 吴燕虹 陈淑仪 李春花 王海军 见习记者 游星宇 实习生 邱韵菁(南方都市报)

  透视被涨价稀释的平民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