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确立生态安全区 吉林治碱破无人区预言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0:42 中国经济周刊

  历时一年多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终于在十易其稿之后,于8月2日获国务院批复。这份由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国家发改委会同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的规划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

  国务院的批复明确了东北“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即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以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

  其中,首次从振兴东北战略布局的高度确立的“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颇为引人关注。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对于东北和整个中国生态安全保障具有重要地位的吉林省,早在六年前便启动了建设生态大省的战略规划,把生态建设与工业发展一起列为小康社会的追求目标。

  生态安全 吉林先行

  “思路不谋而合!吉林先行一步。”8月8日下午,看到国务院批复通过《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消息后,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刘庶明研究员不由得脱口而出。

  在这一天早上,一条重要新闻占据了国内各大门网站的头条位置:国务院于8月2日正式批复通过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并明确确立了东北地区“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定位。

  在批复文件中,很多人注意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成为被提及的重要内容。

  加强生态建设——这是国家首次在振兴东北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肯定,但对很多吉林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从新世纪之初开始,吉林省委、省政府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对省情的深刻认识,做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1年,经国家批准,吉林省人大审议通过,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正式启动。紧接着在2002年吉林省委八届二次全会上作出了一项重要决定:把生态省建设与工业省、科教省建设一道,确定为具有吉林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目标同样十分明确:通过用30年的努力奋斗,在全省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体系,把吉林省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省。

  而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吉林人开始考虑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出人与生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步调之间的关系 。

  吉林西部治碱:让“无人区”预言破灭

  “吉林省西部的这片盐碱土地在世界三大分布区中是生态退化速度最快的,平原中部土地碱化率接近100%,旱作耕地几乎全部沦为中低产田;湖泊全部碱化,造成渔业萎缩;原本丰美的羊草草原也严重退化,导致牧业衰退。”——在一些公开资料中,对于吉林西部地区曾有这样的描述。

  作为世界上三大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吉林西部地区的盐碱化土地面积达 1453.5 万亩,占区域总面积的 17.5%。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自然因素和过度开垦、放牧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土地盐碱化仍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为此,也曾有人预言,如不施以全面整治,50年后这片盐碱地的许多地方将变成“无人区”。

  在吉林生态省建设的宏大“战略图”中,西部盐碱地自然成为了第一座需要攻克的“堡垒”。从2002年起,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启动了“西部治碱工程”,开始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实行抢救性保护。

  为了搞好西部盐碱地的治理,吉林省委省政府和省生态办曾多次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为西部治碱工程献计献策。

  在研讨会上,吉林省政府参事胡宝元首次提出了“封原育草”的办法。他认为,治理盐碱地应遵循自然规律,经过实践证明,对退化草原进行围栏,实行封原育草是保护和恢复草原不可缺少的手段。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投资少、效益高,围封后可以明显提高草的产量;可直接阻止人类和家畜继续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得到更好的保护;便于分区治理分区利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其它治碱工程的实施。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生态省建设的难点,西部碱地治理应该主要采取围栏禁牧,自然生存恢复的方式,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低。此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人工种植一些草种。”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草地科学与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东提出了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已经引起了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并被陆续采纳和付诸实施。

  吉林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告诉记者,几年来,吉林省预算内资金和生态建设专项资金都有重点地投入西部盐碱地治理项目;连片治理的较大工程项目,省直各部门积极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争取国家的支持,真正做到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群众受益一片的目的。

  目前,经过几年的围栏封育,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绿色覆盖大幅度提高,草业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西部生态建设阶段性成果显著,裸露碱斑明显减少,植被覆盖率增强,封育较早的草明显长高,探索治碱的品种显著增加,治碱工程提前转入产业链发展。到现在,全省各方面共治理盐碱地913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62.8%,累计投资达8亿元。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到22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83%。

  在吉林西部,生态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湿地的保护。其中,最著名的向海自然保护区是世界著名A级湿地,湿地面积达10.55万公顷,被称为“地球之肾”。

  水是湿地之本。为确保湿地拥有充足的水源,吉林省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启动了“引嫩入莫”工程。这项工程缓解了部分湿地干旱局面,恢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重现了莫莫格勃勃生机。同时,“引嫩入莫”工程也为当地农牧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创造了条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过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由政府关注和投入转为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投入,使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在可靠的、广泛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之上,要由政府推进的道德层面的事业转化为全社会推动和参与的经济社会活动。”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生态办主任贾广和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西部治碱工程”将继续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企业运作、持续推进”的治理原则,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西部治碱工程的科技含量,加大企业运作力度,力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产加销相结合,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草业经济发展格局,推动西部草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于“西部治碱工程”,贾广和认为,其更深远的意义是为全省建立起一道西部生态屏障,并进一步优化西部生态经济区资源配置。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要在发展草业经济、延长产业链条上下工夫,把盐碱地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一系列治理工作使以前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恢复利用,以此带动吉林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