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17:33 新世纪周刊

  -平客

  《蝶》被称为“世界级中国音乐剧”,制作方希望这只在东方振翅的“蝶”,翅膀的颤动能在西方掀起龙卷风“世界级中国音乐剧”,是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蝶》被赋予的头衔。这样的投资规模与1981年首演的经典音乐剧《猫》旗鼓相当——当年《猫》的制作成本为450万美元。《蝶》的制作阵容被称为“世界级”的重要标志是法国经典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主创人员构成的“五架马车”:创作导演吉勒马呜(GillesMaheau)、导演韦恩佛克斯(WayneFowkes)、编舞岱恩查尔斯(DarenCharles)、多媒体设计奥立佛古力特(OliverGoulet),还有剧本医生吉昂巴尔伯(JeanBarb)。他们来自英国西区、加拿大等地,都是国际音乐剧大师级人物。

  7月27日,《蝶》在东莞玉兰大剧院试演,北京的几十名音乐剧专家、文化主管部门的官员、媒体人士倾巢出动,飞赴东莞与“蝶”共舞。经济发达的东莞借此打出了一张文化牌——《蝶》试演的同时,“首届东莞国际音乐剧节”开幕,这个音乐剧节将持续到12月14日。

  《蝶》在东莞试演6场,观众对这部以“梁祝传奇”为灵感的音乐剧给予了高度关注。《蝶》把“梁祝传奇”置放于一个叫“世界尽头”的地方。那里,是蝶人的世界。蝶人祝英台出嫁前夜,浪子梁山伯贸然闯入蝶人的婚宴,要带走新娘。蝶人首领老爹由此起了杀心。担任音乐创作的三宝为《蝶》花费了大量心血,试演后,他甚至表示将“不再创作流行歌曲,只写音乐剧”。

  《蝶》在东莞试演的结尾达到了整场的最高潮,千只真的蝴蝶被放飞出来,在剧院上方起舞。

  为了这一时刻,这部音乐剧的创作人马磨砺了近十年的时间。1998年,黑龙江一家实力雄厚的商业集团着眼于文化事业,他们瞄准了音乐剧,制作人李盾带着一干人马开始了《蝶》的初期酝酿。如今的“蝶“效应从那时起就被埋下了“世界性”的种子,他们从一开始就目光投向了国际音乐剧领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边创作,一边与国际音乐剧人士频繁接触。

  2004年,初稿完成后,北京“蝶之舞”音乐剧剧团宣告成立。2005年9月,开始排练。一年以后,主创人员赴巴黎与受聘担任《蝶》创作导演的吉勒马呜进行商讨。吉勒马呜有丰富的音乐剧功底,他对剧本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由经验丰富的剧本医生吉昂巴尔伯操刀修改。

  为此,剧组付出了几百万元的代价。2007年2月,导演过20多部音乐剧的韦恩佛克斯接手了执行导演的工作。一波三折,历尽艰辛,这只在北京化蛹的“蝶”,其颤音遍及欧洲,十年后,它终于在中国的舞台飞起来了。

  东莞试演之后,评论界对这部历经磨难的音乐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坊间普遍对《蝶》在舞台、灯光、多媒体带来的视觉震撼大加称赞。

  《蝶》的舞台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这在音乐剧舞台中实属超级规模,在国外也十分罕见;舞台上的一块LED多媒体墙面积是18米×7米,仅此一项造价就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舞台硬幕消耗了近32吨钢制及木制材料;舞台所有线缆长度总计达30多公里;500多盏灯全部从国外进口,灯光设计均为国外度身定做……

  “不改,能演7场,改后,能演70年。选择哪个?”这是吉勒马呜在对剧本提出修改意见时说过的一句话。事实上,《蝶》的野心绝不止于首演的初战告捷,正如吉勒马呜所言,它被投资方和制作方期许为常演不衰的世界性经典音乐剧。与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如出一辙的是,《蝶》显然希望这只东方的“蝶”拍拍翅膀,能在西方掀起一阵音乐剧的龙卷风。

  《蝶》在中国音乐剧中首次引入了剧本医生,承担这一工作的吉昂巴尔伯曾对唱段进行删减,其中一段10分钟的独唱被压缩为5分钟,吉勒马呜还曾就“剧本缺乏故事性,音乐偏歌剧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需要动大手术”。很难统计它从初创到今天经历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修改,而这样的修改还将继续下去,这也是世界性经典音乐剧通常采取的随演随改的模式。

  东莞试演之后,曾经出版《西方音乐剧史》的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说她“尊重《蝶》的‘一种’方式的中国音乐剧探索”。同时,也就《蝶》在故事铺陈、角色、台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希望《蝶》能“减少音乐,增加舞蹈”。

  9月11日,《蝶》将在北京正式全球首演。“蝶”效应至少已经在中国如期展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引发了一系列话题,同时,它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希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