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军:追忆和老宋在一起的日日夜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1:44 金羊网-新快报

  那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我由时任新华社广东分社摄影记者刘彦武介绍,认识了宋布军,并加盟进入了当时在国内影响较大的《粤港信息日报》当时我对宋布军直呼宋老师,他马上纠正我,说:别,叫我老宋!那次的会面是在羊城晚报的金羊餐厅,现在回想起来令我一生难忘,因为在我的一生里认识了这样一位摄影界的前辈、和大哥式的人物,他一直影响我到今天。我慢慢接触到老宋的为人处事的一面——谦和、谦虚,平易近人,在《粤港信息日报》摄影部工作的日日夜夜里,老宋始终以他宽厚待人、对部下的理解宽容以及他大哥般的风范,给了我无数的摄影采访机会,他为年轻的记者们创造和争取各种条件。云南丽江地震、张北地震、长江三峡截流、香港回归、空难、水灾……,每次的采访都是在老宋的业务指导和后勤支持下完成的:尼康F90X相机、底片传真机、进口相纸、T-MAX胶卷、杜玛克摄影包,老宋从来都是先为记者想到、做到、办到,他永远都是笑着说,要向一线摄影记者倾斜各种条件,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对于当时我们所在的这张大型经济日报来说,老宋带领着我们也常常出现在突发性社会新闻现场,记得有一年广州大道白云医院旁的煤气站发生火灾,老宋和我第一时间冲出办公楼,他用摩托车载着我,在滚滚车流中飞一样的奔到现场。当时消防队员们正抱着一个个滚烫的煤气罐冲出现场,老宋已经不顾安危冲到消防员身边开始拍摄,他对新闻摄影的执着和探究精神敦促着我们年轻的摄影记者前行,永不言败。

  每周,他亲手为我们编辑的摄影专版“取景框”是当时全国报业为数不多的精品摄影专版;1996年他和安哥亲自操办的“报道摄影研讨会”在中国新闻摄影史上开创了决定性的里程;1997年山西朔州假酒的采访,老宋日夜兼程终于采访拍摄到震惊人心而感人的场景;1998年张北发生强烈地震,老宋带着我从广州到北京,又驱车400多公里赶到张北受灾最严重的灾区采访,零下20摄氏度的天寒地冻没有挡住老宋的快门声; 2003年,当非典来临之际他不顾年岁已高,凭着对新闻摄影的热爱和对新闻事实负责的态度,依然进入南方医院呼吸科病房,目击见证了无数非典患者和医护工作者与病魔抗争的精彩镜头,看看他的非典采访手记:“在前段时期抗击非典的报道中,我被一个瞬间深深地打动了:医护人员在为那个“毒王”做气管切开术时,病人的血痰从切口喷溅出来,导致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被感染。 那几天,我的脑海中不断地出现一个医护人员的形象:穿着全套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全身沾满病人的血痰,却仍镇定而紧张地忙于抢救。我想,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有责任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五一”期间,我获准进入抗非一线近距离采访医护人员。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在进入南方医院非典病区的当晚就遇到了紧急抢救。正是跟他们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我才了解到他们经历的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切。而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是,我的进入,给了他们那么大的鼓舞,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外界的理解。”这是一位新闻摄影人发出的客观真实、感人肺腑的报道。在我的眼中,老宋无论是战斗在新闻第一线还是默默无闻地在图片总监岗位上,他的学识、宽容、大度、自信、品德、胸怀以及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都无形中影响着我,影响着他身边的每一个同事,无论我出差到哪里,业内的人士都会想我问一声:“老宋好吗!”、“老宋身体咋样”、“给老宋带好”,诸如此类的问候几乎体现了

国内新闻摄影界同行们对老宋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建立在老宋对新闻摄影的不懈追求和他的人格魅力之上。

  伤感的泪水和笨拙的文字不能表达我对您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我,一个跟随了您十几年的兄弟想和你有个约定:让我们永远在新闻摄影第一线相见。

  ——低调仗义虬髯客,高歌随心牧马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