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非常道:杨福家——大学之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1日18:34 SMG《深度105》
![]() 杨福家 SMG《深度105》2007年8月20日播出“非常道:杨福家——大学之道”,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李涛】非常道,非常人物,非常观点。今年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关于高考、教育的话题又成为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天的非常道,我们请出中国科协副主席,复旦大学原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的杨福家院士,听听他的一家之言。 高考制度,我感到必须要改进 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尊重 【残酷:一考定终生】 高考制度,我感到必须要改进.一分定终生,一考定终生,这个使得从小开始就为了追求分数,为了这个考试形成了同学负担非常重,也失去了很多的兴趣。5岁小孩他就感到,在托儿所就被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天有7、8门课带回家,老师也很无奈,我们都是独养子女,家长对小孩寄有很大的期望,都希望他能够进复旦、北大这样一流的大学,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结果呢,是很不理想的,就是很多同学处于被残酷的压迫之中 【误区:人人都想当博士】 我们国家现在一个误区,什么事情都要博士,好像是学位崇拜, 医院什么人都要拿博士,一个人事处长也是这样,包括我们护士,很多护士都在念书,在念外文,因为他还要拿文凭,这又是没有必要的,护士老在讲,能够把针打好,能够把药配好,不要把药搞错,还有更重要的,对病人要非常热情,非常关心,这个护士就非常称职了,不像我们,因为我们经常比较,英国的医院里护士很少今天考虑这样去学习,没有的,除非过两年,他感到不足的,再回到学校里去学习他需要学习的东西。【放弃哈佛学烹饪】 每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尊重,要发现他的火种在哪里,(高考)经过这么将近30年,毛入学率已经超过了21%,扩招,我感到扩招本身应该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我感到有一个非常大的不足的地方,我们没有注意到高校的机构,我感到我们的高职的学生太少了. 举一个例子,我几个月以前在美国亲身体会的,一个中学生,他毕业了,他也要考试,凭他2200分,他考哈佛都是可以的,,但是结果他报了一个什么名,美国烹饪学院,烧饭的,中国的家长恐怕不可想象吧,都让子女进北大、清华、复旦的,不要进一个烹饪学院,所以名校的校长在1997年会上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如果美国的大学都是像哈佛大学这样,美国的社会要崩溃的,如果培养出来的人都拿诺贝尔奖,这个社会也要崩溃的,这是千真万确的. 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该大大提高他们的待遇,应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位置,而且在考试录取的时候,就应该把他们放在与大学平等的位置上,使得家长们理解这个是一块非常重要的领域,进高等职业学校与进北大、清华是同样光荣,同样有前途,当你这些措施都放上去以后,我想现在在家长中间存在的一种想法会改变的。 【大学不是豪华校舍】 我感到做得过分了,中国总的来讲,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节约,不能成为一个奢侈型的社会,你如果去看看一些豪华的校舍,你就会大吃一惊了,这个是远远超过世界上各种大学有的建设了,我没去,我准备要去看看,北京有个大学做了一个教学大楼,不得了,他说上台阶的时候,像南京中山陵一样的. 【大楼 大师 大爱】 我们怎么把这个学校办好,很多人引用了以前的清华大学老校长梅校长的一句话,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这几年我体会到,还要有第三个因素,大爱,没有爱是没有教育的.爱老师,John Nash,精神有毛病,但是仍然允许他在学校存在,30年,很多人的关怀下,他恢复了,所以他后来是拿了经济学诺贝尔奖,所以有一本书叫《美丽的心灵》,一个奥斯卡奖电影也是《美丽的心灵》,《美丽的心灵》就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文化,也是表示着对一个教师一种爱戴.还应该对学生有爱,这我感到同样的重要,什么叫爱学生,应该能够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才能 【主持人 李涛】作为第一位担任西方大学校长的中国人,杨福家的一席谈的确值得我们思索。今年有将近一千万人参加高考,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高考改变命运,可是上了大学又如何呢?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前有北大学子买肉,今有清华博士修车。前断时间,就有媒体采访了修自行车的清华大学博士董冰,董冰表示,高考改变命运这个命题现在已经不成立了,他认为是创造力改变命运,而上大学,关键是看它是否有助于你的创造力的形成。3年前,董冰离开了清华大学,在苏州开了一个修 电动自行车的连锁店。对于董冰所走的这条路,很多人都不认同,其实清华大学博士为什么就不能修自行车呢,我还看过一条新闻,一群大学生成了破烂王。人生之路,这个“路”是一个“足”加上一个各自的“各”,就是各自的脚走各自的路,否则,又怎么能适应现在这样一个多元、竞争的社会呢?编导:谷小悦 摄像:韩展、傅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