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上小学的那些事之赞助费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2日04:45 东方今报
少个证,报名多交“好几个指头” □今报记者 徐结怀 李萌 田霖 刘继忠/文 张晓冬/图 8月20日、21日这两天,今报记者在市区各小学报名现场暗访,许多学校都在严把校门,只允许一个家长带一个孩子进去,他们都在讨论交钱多少的问题。对一些因证件不齐而奔走求助的家长来说,报不上名才是他们最心焦的事情,许多家长因能“交上钱”而心情释然,记者内心却有说不出的感受。 【报名故事】 一名清洁工的报名经历 ●少一个房产证,要“捐资”3000元 8月16日,赵玉梅女士在桐淮小区小学门口看到了小学报名通知后,一早就去排队了。 除了户口簿、身份证等证件,她还缺一张房产证。吃了闭门羹后,她带着证件去了附近的几所学校,其中她到中原区外国语小学跑了好多趟。 20日下午,在中原区外国语小学,她和爱人从下午两点排队排到晚上9点,得到的答复是:招满了。她感到很委屈,因为排在她后面的人都能报上名,而且21日还有人报上名。 赵玉梅觉得学校瞧不起她是个外地人,排在她前面的几个衣着并不光鲜的人跟她遭遇了同样的答复。而据她了解,如果不交4000元,学校是不说上学的事的。 21日上午,她意外地接到一个电话,桐淮小区小学让她带孩子去面试。面试后,学校给了赵玉梅一张“郑州市中原区行政事业收费、罚没交款通知书”,上面盖了中原区教体局的章,收费项目是“捐赠收入”,让她直接去银行交3000元,并且还签了一份合同,合同上说捐款自愿。她问:“如果是自愿,我交二三百元可以吗?”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 儿子蝈蝈看到妈妈为自己奔走数日,他说“真烦”。蝈蝈问妈妈:哪个地方不要钱能上学?妈妈说:老家可以。孩子说:那我们回家吧!妈妈说:老家也没你的户口。赵玉梅羡慕在农村的人,但回不去了。 ●为了孩子的前途,将户口迁到郑州 赵玉梅老家虽在商丘农村,但她一家人早就入了郑州户口,在21世纪初,郑州户籍政策放开时,赵玉梅便把户口转到了郑州。“当时转户口就是考虑孩子上学,农村教育质量没城市好,我想让孩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改变命运”。可除了每月5元的独生子女补助外,她没有享受到任何城市市民的福利。 如今赵玉梅是名清洁工,丈夫做小生意,两人一年的收入只有四五千元。在城市里他们没有固定居所,也买不起房子。蝈蝈到了上学年龄,她以为城市户口可以让孩子顺理成章地进学校,但住房证明却成了一道坎。 赵玉梅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起床出去打扫卫生,有时候中午回不来,孩子就要在家饿一天。赵玉梅说,给记者讲这些,不是她不愿意交钱,只希望报社呼吁一下,让学校少收点。 【收费现形】交多少钱?他伸出4个指头 21日,华山路小学,报名的人逐渐少了。 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酒馆里,几个打工家庭在商量去学校交钱和退费的问题。当初“六证”少一证,王先生交了3000元,而现在证件齐了,学校也不给退,说除非孩子不去这个学校上学;李先生说,交了钱连个收据都没有,万一学校不承认咋办,他要求记者去帮他交钱,好留个证据。李先生这么做,是因为这几千元是他借来的。 记者带着李先生的孩子展展去华山路小学。先到活动室报名,一位姓王的老师接待了我们,看到证件不全,她问我们是不是交钱(赞助费)了?记者说“今天就是来交钱的”。在接待家长时,王老师总问是不是交钱了,在谈具体数目时,她问的是暗语:“交了一个还是两个?”给展展做完测试后,王老师决定带记者去见领导。教导处门外,隔着门,记者听到一位女士正在跟领导讨价还价,说家里很困难,问能不能便宜点。 等记者进办公室后,一位姓李的老师接待了记者。“缺少一个证件,得这个数。”说着李老师伸出4个指头,他表示这属于“捐资”。记者表示没有看清他的手势,他明确说是4000元。这时,原先讨价还价的女士已经将4000元交到了李老师手上。李老师认真地点了点钱,在他的胳膊下面,一张稿纸上写着交款明细账,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 【有问必答】费用该不该交,今报帮您问清楚 昨天从凌晨5时到下午4时,报社接到的关于孩子上小学报名的线索,已经累计三百多条,其中一半都在说交赞助费的问题。“赞助费”,它还有很多别名——教育基金、借读费等,而且一收就是四五千元。在“郑州市区小学收费标准”中,未纳入“一费制”的收费内容及标准里确实有“借读费”,其标准是每个学生每学期交130元钱,6年下来一共交1560元钱。很显然,这与学校狮子大张口的“赞助费”是两码事儿。 张先生是外来务工人员,按照目前居住地,孩子可以去东关小学报名。但是他的孩子昨天下午已经坐上长途汽车回老家上学了。电话里,张先生的心情还没有平息:“我按要求准备的,6个证件一样不少,学校还是要收我6000块钱。我一个打工的上哪儿凑那么多钱?既然筹不到钱,我就不让孩子在这儿上学了。” 张女士问:“我们是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在航海西路小学报名上学,学校说证件不全让交2000元的教育基金,我想问一下,这属于合理收费吗?” 王先生问:“我六证齐全,中原区育才小学还要收取我们四五千块的借读费,这合理不合理?校方还称,如果上告的话,就算报上名了,以后也会找机会把孩子刷下来。” 反映的此类问题大多集中在中原区,而家长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对此,中原区教体局教育科科长赵全福说:“与城市子女不同的是,我们给外来务工人员指定了一部分生源不太密集的学校,他们的子女可以就近入学。如果外来务工人员不愿让子女到这些指定的学校就学,就是家长自己择校,那么学校要收他多少钱,区教体局也就管不了,因为现在根本不允许家长择校。” 如果您在为孩子报名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可以拨打以下电话: 郑州市教育局:0371-66964270 中原区教体局:0371-67639434 金水区教体局:0371-63941939 二七区教体局:0371-68871800 管城区教体局:0371-66354988 惠济区教体局:0371-63639700 【记者蹲点】 赞助,捐资,学校关门收费忙 ●校园内家长排“长龙” 20日下午1时,位于文化宫路的中原区外国语小学院内,孩子名字出现在名单上的家长,都在学校一办公室门口排起了队。“接见”家长的办公室门窗紧闭,窗帘也拉上了,前一位家长出门后后一位家长才让进去。家长议论着,主题是孩子入学要交多少钱。 时间一分分过去,“长龙”一点没缩短。许多家长还往门前挤,“俺这没名的啥时候轮上”、“能不能让我先见校长一分钟”……把门的是被称为“赵钱”的中年男子,他拿着一张名单,逐个核对家长所持的户口簿。看到人群挤,他喊着:“没名单的别排了,到最后再说!”人群中一片叹气声。 下午6时15分,学校的于姓女校长走出了办公室后,家长们一下子围了上来,递字条的、跟校长介绍孩子情况的、请校长接电话的等围成一团。于校长看了递过去的字条后,只是笑,说“等等”。 一名男子抹着汗从校长办公室出来,边走边嘀咕:“怎么没有发票呢?”“交了2000块,没发票,也不敢问。通知我25日下午带孩子来报到。”当记者询问该男子时,他苦笑了一下,和妻子快步离开。 ●有人欢喜有人忧 20日是幸福路小学报名最后一天,下午2:40,学校门口聚集着不少给孩子报名的家长。大家议论着:“需要交多少钱啊?”有的说需要六千元,有的说需要八千元。说起这些,家长脸上表情凝重。 王女士说,女儿的年龄符合该校规定的2001年2月28日以前出生的条件,也是本市人,就是住址不在该校规定的范围。“找了很多人,最后跟学校说好了,交钱估计不少于6000元。”王女士说。 下午3:20,记者随报名的人群进入校园。校园北侧教学楼一楼,有“新生报名处”的牌子,旁边的窗口人头攒动,各种证件在窗口内外进进出出。 本该在新生报名处填写新生入学情况一览表,记者注意到:一男一女却在报名处西侧的教导处门口填写。表上的学生姓张,是名女孩,祖籍天津,出生在2001年8月,年龄明显不符合规定。而表填好后,直接被一位瘦瘦的女子拿进了教导处,孩子顺利报上名,家长喜上眉梢。 老家在濮阳的张先生就没那么幸运了,儿子的年龄比规定的小两个月,而家庭住址、户口等都符合学校的要求。他来学校咨询后,不得不领着孩子灰心丧气地走了。“明年,孩子年龄就大了。这咋办啊?”张先生哭丧着脸说。 下午5:40,记者离开时,还有人挤在教导处报名,而非在新生报名处。 ●“中间人”活跃在校园 包女士领着儿子小秦来报名。小秦2001年7月份出生,在红云社区住,和幸福路小学要求的区域不沾边儿。包女士说,因为上学的事儿,她都快急死了,从6月份开始,就四处托人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后来,找到一个姓潘的男子,交给他7000元钱。 当天,潘姓男子手持一张不知道是谁给该校校长的字条,包女士就顺利地给孩子报上了名。 记者在幸福路小学校园东侧临街楼二楼校长室门口看到:有多人拿着字条排队依次进入校长室。从校长室出来的人都喜滋滋的,因为他们拿到了孩子入学的“通行证”,“通行证”上有一行字,落款是一个“马”字。拿到“通行证”的人均到另一幢楼上的教导处报名。 看到记者急着给孩子报名而报不上的情形,帮包女士孩子报名的中间人潘先生主动搭讪。起初,潘先生凑近记者伸出三个指头说:最少得给学校交3000元借读费,他找人写条子。后来,他从校长室出来后,对记者说:今年不行,至少得8000元。他给记者留了电话,说报名结束也可以帮忙。 昨天上午,潘先生给记者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报名事宜。他说,他也是托的别人,至少需要交给他9000元,交到学校就需要8000元,现在仍然可以在幸福路小学报名。 明天,我们将讨论划片招生是否合理以及大型小区该不该自己建小学的话题,孩子没上成离家最近的学校,这是不少家长的烦恼,或是小区自建学校收费不合理,或是小区物业没有跟附近学校“沟通”好,请把你遇到的情况以及解决方案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探讨,欢迎您立即拨打0371-65830000告诉我们。 不支持Flash
|